明明喜歡他,卻不敢接近,為何沒勇氣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反向形成概念,意思是我有相反的情感體驗和相應的行為,比如說我明明喜歡一個人,我害怕我自己知道我喜歡他,我就採取攻擊他的方式,這個尤其在青少年中間反應的尤其明顯。比如說一個處在青春期的男孩,他明明喜歡一個女孩,但是他表現出來的不是,跟那個女孩說我愛你,而是透過攻擊這個女孩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裡面對這個女孩愛的情感。

明明喜歡他,卻不敢接近,為何沒勇氣

心理學的解釋是這樣的:那個男孩心裡面的確是喜歡這個女孩的,但是他不敢承認自己喜歡這個女孩,所以他就用打,這種看似是仇恨的方式表達,跟他內心的體驗完全相反的這些情感體驗。

另外有潔癖的人內心也是這樣,潔癖從表面上看來,他是過分的愛清潔和排斥髒東西,但是他的潛意識層面是喜歡髒東西,也許有人覺得不可思議,一個人怎麼可能喜歡髒東西?

明明喜歡他,卻不敢接近,為何沒勇氣

要回答這樣的問題,有一個訣竅就是我們迴歸,到對嬰兒的觀察和理解,如果嬰兒拉了大小便,爸爸媽媽不去管他的話,他可能會玩他的大小便,甚至有些嬰兒還吃過自己的大小便,這就表示人性更深處的東西,就是我們跟髒東西是可以和平共處的。

但是如果碰到要求完美,自己有強迫傾向的媽媽,就可能會過於嚴厲地制止,孩子跟大小便的接觸,然後孩子跟父母這樣狀態的認同之後,就顯得過度的愛清潔和排斥髒東西,這也是典型的反向形成。

明明喜歡他,卻不敢接近,為何沒勇氣

由愛生恨也好,由恨生愛也好,在生活中比如說和父母的關係,或者和孩子的關係裡面有沒有一些情形是很有趣的,就是說你明明去愛一個孩子,但你會用責罵這樣嚴厲的方式幫助他成長?

父母對孩子的責罵,或者憤怒或者毆打,實際上也是在掩飾對孩子的愛,他擔心這種愛會導致,自己和孩子之間邊界喪失,所以用憤怒來保持跟孩子的距離。如果把它濃縮成一句話(這個發現可以濃縮成很多很多的話。

很多相反的東西實際上都是同一回事,如果用四個字的成語來說叫做一體同質,就是不一樣的表現,但是它的本質是一樣的。過度表達的愛實際上是在掩飾仇恨,憤怒是在掩飾自己跟他人的親密,或者說憤怒是一種沒辦法言說的愛。

明明喜歡他,卻不敢接近,為何沒勇氣

反向形成是因為,你對這個人有很濃烈的情感。首先,反向形成是因為我沒有辦法感受到我的情感,然後,是我沒辦法表達我內心的情感,雖然我感受到了,但是我表達的是完全相反的狀態。

重要的不是表達方式,重要的是讓他去直面他所遇到的這種關係當中他必須去面對的情感本身是什麼,而不是他表達出來的情感是什麼?要往裡面看

一個人表達的東西如果超過了正常的幅度和尺寸的話,一定是在掩飾跟他表達的東西相反的東西,這幾乎可以成為一個定律。

明明喜歡他,卻不敢接近,為何沒勇氣

實際上有很多人他們沒有辦法承受自己對父母或者親人的矛盾情感,就是既有愛又有恨。所以他們把對父母的,很多負性的壞的那種情感體驗,經過改裝之後,加到那些好的情感體驗裡面,這樣我們能感受的,就是他對父母親的過度的愛。

換句話說就是有可能一個人越強調越去誇張或者去過度地宣揚什麼,他內部越有可能是缺乏這個東西?

弗洛伊德說過一句名言:被禁忌的東西就是被需要的,所以我們有意的壓制某些東西有可能就是反向形成,而我們有意的提倡什麼東西的時候,就恰好證明人性中間有相反的東西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