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到心理學:從“熵”的概念,戒掉完美主義的拖延症

在生活中,有不同程度完美主義傾向的人可以說比比皆是。完美主義是使我們的行為

趨向逃避

的罪魁禍首之一,

表面上的“追求完美”背後,其實是一種對“失敗”的恐懼

。如果你稍加留意,就會發現生活中有太多“

拖延症

”,不論大人還是小孩。而

在拖延行為的背後,很大程度上與“完美主義”人格相關

。從這個角度說,與其說一個人是拖延症,倒不如說ta在潛意識當中有一個極其自戀的想法——ta希望自己只要一出手,結果就必須是完美的、一步到位的。但是在頭腦中,ta又很清楚這是不太現實的,於是就在心中形成了非常嚴重的

內耗:無休止的拖延與自責。

有完美主義的人,無法接受“一點一點的慢慢進步”

,如果你給這類人做心理治療,你會發現,你提示ta已經有了進步或者改變時,他們往往對此不屑一顧,因為這點進步對他們來說遠遠不夠,根本達不到他們內心當中的理想期待。所以,這類人還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

缺乏耐心

。我們知道“長期主義”,但無法沉下心來深耕細作,於是

在退行的幻想與現實的碰壁中來回搖擺,偶爾野心勃勃,持續頹廢躺平

在《詮釋人性》的作者卡米拉那裡,她用“熱力學”的概念詮釋了“如何忘記完美”的話題。

物理學到心理學:從“熵”的概念,戒掉完美主義的拖延症

01 熵:混亂無可避免

很多人都聽說過“熵”這個概念。在很多個人成長類的書籍裡,都提到過這個概念。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

如果放任不管,隨著時間推移,宇宙不可避免地會變得更加混亂

。從這個角度來說,

我們所有維持秩序的努力,都是在與熱力學第二定律作鬥爭

從這個定律中我們可以引入熵的概念:系統內的 熵(可以大致理解為混亂)總是會自然地增加——這是因為可用的能量變少了。

以房間的整潔為例,如果用這個概念解釋,就是這樣的:房間的狀態,如果放任不管,它總會變得越來越混亂——走向混亂,是房間狀態的“本能”趨勢。

也許馬上會有人對自己不愛整理房間找到了理由:既然房間總會亂,那又何必打掃呢?但是熱力學定律可不是用的。生而為人,我們都有追求秩序的內心需要,不管是物理層面的空間,比如房間的乾淨整潔,還是心理層面的空間,我們的內心世界,都是如此。究其根本,是因為

我們需要用“秩序”來確立內心的穩定感和安全感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個原始人,是在一覽無餘的平地更讓你感覺到安全,還是在有很多路障、雜物的森林中更安全?答案顯然是前者,秩序意味著確定和安全。

但是從熱力學的角度來說,

在混亂中製造秩序,是需要“耗能”的,與增熵的自發反應不同,建立秩序是一項艱苦的工程。

換言之,它是反自然的,違背了分子物理學“混亂”的命運。

所以,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接受一個客觀事實:

我們必須接受一定程度的混亂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可以有選擇的鬥爭,並且做出必要的妥協

——這種妥協,就是對於完美、有序地放棄。

物理學到心理學:從“熵”的概念,戒掉完美主義的拖延症

02 選擇:必要的放棄和妥協,接受客觀真實

所有的心理問題都離不開“

脫離客觀事實

”,就像完美主義者一樣,他們對於“錯誤”、“混亂”的容錯率極低,但對於不能實現的“秩序感”又有著不切實際的追求。在這裡需要說明一下,這裡所說的“秩序”, 不僅是物理含義的乾淨整潔,它的含義向深處延展,是一種

極度追求掌控感和安全感的心理

為什麼完美主義要拖延?就是因為他們內心希望一擊即中,這種一擊即中滿足了他們對於世界的理想秩序,能帶給他們巨大的安全感。

對於完美主義,卡米拉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她說“

第二定律把完美主義變成了一場西西弗斯的戰役

”。所謂西西弗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他因為觸怒了眾神遭到懲罰,被要求把一塊巨石推向山頂,而那塊巨石每次還未上到山頂就會滾落,於是西西弗斯就不斷重複,永無止境的在做這件事。

所以,既然追求完美是一場西西弗斯式的無用功,我們就

必須回到現實中來

。重新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有的人可能會說,那就是需要降低期待,放棄理想化的期待。但更為準確的說法應該是:“

重新分配期待

”——我們的注意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差別在於如何利用它們。如果我們可以承認完美不存在,那麼我們就可以

留出更多的精力去處理真正重要的事情

比如,我們不再把精力內耗在“干與不幹”的選擇上,不再內耗於“做得不好會被批評、嘲笑“的恐懼中,不必一上來就死扣每一個細節,而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框架、思路、戰略”上,

先完成,再完美

同樣,熱力學的第二定律還可以擴充套件到人際關係上。

我們在人際關係上同樣需要放棄完美主義,即對他人的理想化期待

——期待他人的秩序、頻率和我們一模一樣。如果想要和諧的關係,我們就必須更加理解身邊的人如何看待世界,瞭解他們的秩序感與我們的,有何不同。

從這個角度說,不管是妻子對丈夫,還是父母對孩子,打著“為你好”的旗號,把ta的秩序強加於人,本質上都是一種

控制

物理學到心理學:從“熵”的概念,戒掉完美主義的拖延症

03 平衡:混亂而有序

熱力學定律告訴我們:平衡狀態是每個孤立的系統都在試圖達到的狀態,是最有效率的狀態。

對平衡的追求,是很多人另一種形式的完美主義。

在很多人的理解中,“平衡”是一個固定值,是一個彷彿經過努力就可以實現,並且從此不再需要付出努力的精確值。比如我們經常看到有家長問:管理孩子的這個”度“怎麼掌握?在這類問題的背後,是對“平衡需要不斷除錯,以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理解不夠清晰,它的潛臺詞是把“平衡”當做一個固定值,而非“

動態的平衡

”。

事實上,

想要實現平衡,就意味著要不斷做出妥協和選擇

。每一件事都是一個選擇。

在選擇背後,有一個“

蹺蹺板

”:

每件事都是一個選擇,反過來,每一次選擇,又意味著會影響我們處理蹺蹺板上其他所有事的能力

。從這個角度說,越是意識到蹺蹺板的存在,就越能做出清醒的決策,創造出最低限度的平衡與秩序。

我們必須知道一點:我們能在生活中創造的秩序是有限的。如果一個人一旦從內心深處接受了“規劃完美生活是一件完全不靠譜的事”,ta就會

更容易專注於自己可控的事情。

而不必像完美主義者那樣得隴望蜀、試圖對生活實行全方位的控制。

那麼,如何找到呢?

第一,你需要向自己妥協。你需要知道,你的想法越精確,實現它所需要的能量就越多。

第二,你還需要向他人妥協。也就是說,我們不需要做到所有的事,取悅所有的人,滿足所有人的期望。

第三,做出正確的妥協。你需要理解自己的秩序感,接納混亂和模糊,同時知道,這並不意味著繳械投降。

正如卡米拉所說:

接納混亂、與混亂共舞,決定了活著的意義

物理學到心理學:從“熵”的概念,戒掉完美主義的拖延症

【寫在最後】

前段時間,一個認識我十餘年,經常在網上交流,但從未在現實中見面的朋友和我深聊了一次,她說:“我一直覺得你對人心揣摩不足,但對人性理解的透徹”。看完她這句話,我很感動。人性是什麼?我覺得前段時間看的一本書有一個很好的解釋:

理解生命、愛與關係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詮釋人性》,作者是一個“病人”,她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

作為平常的普通人,可能生活中我們很少遇到這樣的病患,也對他們的內心世界一無所知,甚至傲慢地覺得我們沒有必要了解他們。但這本書卻令我感動,當我走進一個內心構造與我們完全不同的人的世界中後,我發現其實她與我們對於人性的理解毫無差異,而更令我驚訝的是,正因為她與常人的不同,最終造就了她用多種維度來理解世界的角度,她再一次向我們詮釋了“這個世界的底層邏輯是相通的”這個真理,看似毫無關聯的內容,比如

計算機演算法、生物化學、熱力學、量子力學、演化、化學鍵、光、波動理論、分子動力學、博弈論

等等,

最終都和人性相通

。就像漫天的煙花,繽紛奪目,最終塵埃落定,歸於大地。

她讓我感嘆並動容: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接納自己呢?那些所謂的缺點、缺陷,會綻放為絢麗的光芒,造就我們獨一無二地對於世界的理解。從這個角度說,

所有經歷都是財富,所有遭遇都值得讚美

在這本書的扉頁上,寫著這樣兩句話“一本腦洞大開的生活指南”,“用自然科學理解生活、愛與關係”。正如作者卡米拉自己所說的那樣:“對我來說,通往世界的大門原本是緊鎖的,但科學成了開啟摺扇大門的鑰匙。”

這的確是一本腦洞大開的書,同時也讓我和作者卡米拉一起,另闢蹊徑認識了這個世界。合上書的那一刻,我內心充滿柔軟的感動。雖然在看的過程中,有很多關於自然科學的知識我都需要反覆多看幾遍才能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還獲得了第33屆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大獎。如果你也想透過自然科學來理解人性,拓展自己對於人性理解的範疇,不妨一讀。

物理學到心理學:從“熵”的概念,戒掉完美主義的拖延症

詮釋人性:如何用自然科學理解生命、愛與關係

檢視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動力學取向的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多平臺的簽約作者,同時也是一名致力於心理學知識傳播的終生成長者。如果喜歡,請關注我,歡迎點贊,評論,打賞,各種互動。

如果你有什麼心理困惑,歡迎在後臺私信我。

我為自己寫作,希望遇到產生共鳴的“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