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獅專注力:別把對孩子的幫助當成侵略

鳴獅專注力:別把對孩子的幫助當成侵略

家長能力強,在孩子身上花了不少心思,孩子卻“不爭氣”,這類現象並不少見。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家長把幫助變成了侵略,阻礙了孩子自身能力的發展。

比如,孩子畫畫、寫話、寫作文,重複著同一個模子,沒變化無長進。大人看了,自然著急,但引導起來不得要領。

有的直接說,“不要這樣畫、不要這樣寫”,這些話對孩子不僅沒有幫助,還可能剝奪孩子重複表達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有的找來範畫、範文,讓孩子模仿。這些範畫、範文,表達的並不是孩子自身的經驗,模仿的意義很小。更重要的是,這些範畫、範文讓孩子感到挫敗,得出“我不會畫、我不會寫”的結論。

更好的引導,是啟用孩子自己的經驗。孩子總是畫同一種汽車,大人可以順著汽車提問,“這輛車在什麼路上開呢,平路還是坡路,開闊的路還是擁堵的路?乘客從哪裡上車呢?如果帶了很多行李,要放到哪裡呢?”

這樣,孩子的日常經驗激活了,就會在一成不變的圖畫、文字元號中增加變化、豐富細節。這些變化源自有意義的經驗,而且是原有作品的逐步增長,而不是把原有的東西全盤推倒。

孩子認為重要的東西,自己會新增進去。大人常常會發現,孩子在意的東西總是與大人不同。

大人按照自己的思路,為孩子示範、甚至規定某些套路模板,就成了智力侵略,而不再是幫助。

好的幫助,是讓孩子更好地表達自己,而不是干擾孩子創作的過程。

孩子思考、表達,是很細膩的心智活動,也是重要的智力鍛鍊。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大人如果眼裡只有結果,希望短平快地提高孩子畫畫、寫作“水平”,就容易粗暴地介入到這個過程中,看起來在幫孩子,實際上是在搞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