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好決定》:你將成為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決定

安比爾斯曾說過:“命運,是暴君作惡的權力,也是傻瓜失敗的藉口。”

最近,有網友爆料說黃渤參與錄製了《奇葩說》第6季決賽,隨後官微也發博確認了黃渤參與錄製的訊息。之前主持了多次金雞、金馬獎的黃渤,作為高情商、高智商的代表來當《奇葩說》嘉賓一直是觀眾所期待的事情。

《做出好決定》:你將成為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決定

現在看來處處受追捧的黃渤,在早些年並不受歡迎,也曾嚐盡人間冷暖。但在演藝路上,他一路走來擅於做決定,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不斷提高自己的決策水平。

最近,我在看一本書——《做出好決定 案例版》,書中透過大量的案例和資料,甚至結合大量的科學研究,一直在強調一個觀點:透過一定的方法,你能提高自己的決策水平。

本書從理性決策的6大步驟、8大性格測試、17種影響決策效率的偏見、12條做出高效決策的建議,告訴我們如何做一位理性的決策者,不斷提高自己的決策水平,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做出好決定》:你將成為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決定

安比爾斯曾說過:“命運,是暴君作惡的權力,也是傻瓜失敗的藉口。”

黃渤高中時代發現自己對學業不感興趣,開始做駐唱歌手,做駐唱高手時被人邀請做舞蹈教練,這一做就是7年。

26歲時,被管虎拉去參演《上車,走吧》,這部作品在隔年的金雞電影節上獲得“最佳電視電影獎”。

這時的黃渤,似是確定了自己做演員的夢想。外形並不出眾的他,劍走偏鋒,選擇了北京電影學院的配音專業就讀。

期間,黃渤出演過非常多的小角色,直到32歲,與徐崢一起參演《瘋狂的石頭》後,才被觀眾所熟知。

《做出好決定》:你將成為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決定

在帥哥、美女眾多的演藝圈,32歲才出名的黃渤意識到自己走單一的演員路線不能長久。於是,他用了8年的時間做準備,執導並主演了《一出好戲》。這部電影在2018中國內地票房突破10億。同年,黃渤當選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

黃渤身上有過很多標籤:歌手、舞蹈教練、演員、影帝、主持人、協會副主席。

黃渤的演藝之路,一開始看似隨意,每一次的改變都是別人需要。但是,他做演員之後的每個決定都經過深思熟慮。黃渤的成功,源於他做的每一個決定,他牢牢地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做出好決定》:你將成為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決定

一、 你將成為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決定

可就算成功如黃渤,他還是會說:“如果可以改變某件事,我想改變優柔寡斷。”

優柔寡斷是對自己不夠自信,害怕自己不能做出理性的決策。那如何做出理性決策呢?

(一)做出理性決策的六大標準步驟,告訴你如何做出正確的決定:

1、識別和確定問題;

2、確認決策標準;

3、評估標準;

4、制訂備選方案;

5、評估每一個備選方案;

6、選擇得分最高的方案。

《做出好決定》:你將成為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決定

肖恩十八歲,高中剛畢業,正面臨去哪所大學就讀的選擇。這將決定在哪度過他四年的時間,也將決定他未來就業的方向。

因此,肖恩將自己的想法及就讀標準,還有父母能夠提供的學費幫助等,一一羅列出來,並按照1-10分給每個標準打分。另外,他根據周圍老師及查閱網上資料,選定了20所可能就讀的大學。

肖恩透過之前羅列的標準與這些大學做比對,每所大學的優缺點就很直觀的展現出來。最後,肖恩選擇了得分最高的學校就讀,做出了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決定。

《做出好決定》:你將成為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決定

(二)17種影響決策效率的偏見,並告訴我們如何克服這些錯誤的思維和偏見:

過度自信;惰性;即時滿足偏差;錨定效應;選擇性知覺偏差;證實偏差;框定偏差;易得性偏差;代表性偏差;發現隱藏的模式;熟悉度偏見;理解沉沒成本;有限搜尋錯誤;情感捲入錯誤;自利性偏差;適應性偏差;後視偏差。

作者斯蒂芬·P·羅賓斯在書中同時還給出了12條高效決策的建議,在此就不一一羅列了。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透過這些方法和建議,在不斷地練習中,能夠提高自己的決策水平。

二、透過一定的方法,你能提高自己的決策水平

《做出好決定》:你將成為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決定

而提高決策水平是為了什麼呢?不過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做自己命運的舵手,而非隨波逐流

我有個伯母,年輕時在一個子弟學校做生活老師,35歲時由於學校撤銷,所有員工合併入企業。當時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回主業,一個是去企業另外新開辦的子公司就職。

伯母不願動腦子,跟隨她一個相對要好的同事去子公司。她選擇的依據是:我那位同事很精明,他做事從來不吃虧,跟著他準沒錯,而且我們學校的老師絕大多數都選擇去子公司。

可是,伯母的那位同事原本就是在學校做行政的,進入子公司後繼續做行政,一路升職加薪,混得風生水起。

《做出好決定》:你將成為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決定

而伯母,原本是位生活老師,不管是回主業還是去子公司相對都有點尷尬。按理說,她應該羅列自己的優缺點,諮詢負責人員調配的同事回主業或子公司就職的利弊,然後選擇最合適自己,同時有發展前景的崗位就職。

時間一晃,20年過去了,伯母退休了。她看到當時跟自己同崗位、同年齡的同事拿的退休工資都比自己高出很多,這才開始反省:為什麼自己的退休金這麼少?

其實,伯母的情商挺高的,雖然在工作中她隨波逐流,但在我們這些親戚中她還是挺受歡迎的,一些家族中的大小事都是她在打理。

我想,如果伯母能去他們公司做商務或者接待類等與人打交道的工作,她的職業生涯應該會更豐富些,她的退休金也會比現在高挺多。

《做出好決定》:你將成為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決定

美國小說家和戲劇家桑頓·懷爾德曾說過:“你應該知道:現在你是21或22歲,做了些決定後,你一下子就70歲了。”

命運不是一個機遇的問題,而是一個選擇的問題。我們要選擇做自己命運的舵手,而不是隨波逐流。

本書作者斯蒂芬·P·羅賓斯,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博士,聖地亞哥州立大學管理學榮譽教授,是管理學和組織行為學大家,多年來從事行為決策方面的研究,其著作被譯為20種語言、暢銷600多萬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