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的錨定效應:消費者是如何錨定你的價格?

編輯導讀:為了更大程度地獲客,很多企業都開始了“價格戰”,希望用低廉的價格吸引更多的使用者。本文作者圍繞價格的錨定效應展開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價格的錨定效應:消費者是如何錨定你的價格?

大家好,好久沒有更新了,今天不講私域,最近大環境內卷嚴重,以某Bao為例,大家都在燒錢只求回本,實在沒什麼突圍的法子,索性停下來看看書,沉澱一下自己。

說來也有趣,分享一下一個比較重要的題外話,其實看書也是總結的過程,因為你80%的經驗是無法被你自己有效的進行總結的(畢竟我們不是學者,天天可以建個模型研究來研究去來寫論文做論點總結),其實在書上面別人已經幫我們總結好了,只需要在合適的時間翻開那本合適的書就行了,在透過書上總結的點,結合自身的經驗,吸收的更好,而且說不定還能歸納出你自己的一個點。

你沒有經歷過的事情,是很能透過閱讀來完全掌握的。

一、價格的錨定效應

言歸正題,今天分享的是價格的錨定效應,這是一個組合:價格策略和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相信大家已經很熟悉了,就是一個人類心理定位的過程,建立一個認知和決策的基點。那麼價格的錨定,就很好理解了,就是建立一個價格的認知和決策的基點。

首先聽到價格錨定,是不是下意識的定位接下來要講的就是賣家如何定價、如何銷售的內容,今天不是賣家視覺,今天是買家視覺來進行分析,只有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才能得出最優解。價格的錨定效應,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需要站在消費者/買家的角度來幫我們得出幾個本質的決策點。

作為一名普通的消費者,在第一次看到產品價格的時候,在沒有專業的產品評估知識和工具的時候,也又沒有相關的體驗和產品資訊,這個時候,我們一般會怎麼辦?那肯定下意識的去網上進行各種搜尋、看大V體驗、看評論區的反饋、向客服諮詢等等。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我們在收集資訊的過程,本質是為了縮簡訊息差距,其實這個時候,消費者已經是在進入初體驗的階段

(消費者的決策鏈路:初體驗>實際體驗的感知>是否復購>口碑擴散,新品牌就算價格非常低廉也不一定能大幅銷量的原因,就是必須要熬過這整個階段,這個後面有機會和大家拆解一下這個鏈路)

,在還沒購買時,透過各路資訊反饋來獲取消費決策的依據。還有就是決策成本的高低決定了需要收集資訊量的多少。

縮少資訊差距:資訊來源蒐集>綜合評估>消費決策

所以消費者/買家在縮少資訊差距的過程,也是他們在建立“錨”的過程,也就是說,資訊來源決定了“錨”的一個很重要的比例。可能又有人會說,只要價格足夠的便宜,就不用搞這麼複雜了,真的是這樣嗎?低價就一定能提振銷量了嗎?我們先來思考一下,所謂的低價是什麼,不是你認知的低價,是消費者認為的低價才算是低價。這就要看是否建立在有沒有市場參照物的前提下的低價,比價中比的就是資訊差。

1。有市場參照物的低價:比同類競品的價格更加便宜;

2。沒市場參照物的低價:買家設法縮少資訊差距,來輔助最終的消費決策。

更何況,拼低價就是內卷的無底深潭,無法盈利的虧本買賣,看似買家獲益了,但實際上賣家無法盈利從而不斷削減服務和產品質量等成本,壟斷之後再拉抬價格,最後買家使用的卻是低廉且昂貴的產品,實際就是買賣雙方兩敗俱傷的開始。

那麼,如何在保證自身盈利前提下,讓消費者也賺足了“便宜”,最後樂意購買,達到雙贏的局面呢,那就是買家從資訊源中獲取到的直觀感覺,

資訊來源>感覺便宜>消費決策

,從資訊源傳遞出錨定的訊號,可能光想象很難理解,下面我們通過幾個案例故事的套路來直接理解。

案例1:這齣戲的主角,不是價格錨定的人

在20世紀30年代,希德和哈利兩兄弟在紐約經營一家服裝店。希德負責銷售,哈利負責裁縫。每當希德發現有顧客對某件衣服十分傾心的時候,他就會裝作有點聽不清。當客人詢問價錢的時候,他就會提高嗓門詢問在裁縫店後面的哈利。

“哈利,這件西裝多少錢?”希德問道。

“那件精美的西裝嗎? 42 美元。”哈利大聲地回答。

希德會裝作他沒聽明白“你說多少錢?”

“42美元!”哈利重複一遍。

這時希德會轉過來對顧客說這件西裝的價格是22美元。聽到這個價格後,顧客會毫不猶豫地掏出22美元放在櫃檯上,拎起西裝走出商店。這時候,價格錨計劃就已經成功。

相信大家都已經聽說過這個故事,那麼,這裡面的資訊源是誰呢?毫無疑問是大喊42美元的哈利。可能20世紀30年代的故事離我們有點遙遠,但是,我們拿這個套路,跨世紀的分析一下我們當下最火最近我們的案例。這個和我們現在的直播帶貨是不是有幾分相像??

價格的錨定效應:消費者是如何錨定你的價格?

當直播間裡面其它群演都說99元已經虧本賣的時候,主播好像啥都聽不見一樣,直接丟擲69元,回頭向粉絲表示說錯了,但是最後主播表示“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說到做到”,最後還上了個倒計時,你,是不是毫不猶豫的就上車了呢?!那麼我們思考一下,

這個時候你以為你是給主播帶節奏了嗎?主播才是起到價格錨定的那個人嗎?

不不不,實際上,群演和水軍才是起到錨定作用的資訊源。

案例2:專業+溢價的資訊源

“漂亮國”有兩個年輕的建築工人在嘗試加入當地工會失敗後,決定建立自己的公司。但他們沒有將自己叫作水泥工人,而是自稱為““歐洲建築工匠、建材專家”。 為了突出這個定位,其中一個人會在客戶的施工現場進行仔細測量,然後把結果給他的同伴看。接下來他們會用德語爭論,直到客戶走過來問發生了什麼事。

“我不明白為什麼他會認為一個露臺需要花8 000美元,”負責測量的那個人把客戶拉到一邊解釋說,“我覺得我們花7 000美元就可以把它裝修好,這隻限於我們倆知道。”在和客戶討論了一會兒,又和同伴用德語爭論了一會兒後,客戶最終同意了7 000美元的出價。

大家閱讀這個故事的關注點可能更多的是德語吵架的那部分,但是,實際上,資訊源是這2位主角的title,還有仔細的測量,每個環節都給顧客感覺到專業,用我們的話就是說“高大上”,最後就是更為便宜的精準報價這個資訊,在這個高附加價值的服務上做出產品溢價。

價格的錨定效應:消費者是如何錨定你的價格?

上到商務合作,下到理髮日常,這種散發出專業溢價的資訊源無處不在,給你理髮的專業造型師tony老師,一個位置反覆修剪的專業動作,讓你體驗感拉滿,最後埋單的時候還自動打了個89折的溢價,瞬間體驗了一把輕奢的小資生活還撿了便宜,除非資訊源發生改變,需要重新錨定價格,否則會復購下去。

案例3:統一資訊源,縮簡訊息量的差距

晚清時期生絲原料行業極其混亂,國外西方機器大生產的效益高,質量好,遠遠超出於傳統手工作坊,洋人把生絲大量收購回國,壟斷原料市場,使手工作坊紛紛破產,於是洋人便很容易就控制了江浙的市場,還以最低的價格收購生絲。

價格的錨定效應:消費者是如何錨定你的價格?

由於生絲十分特殊,剛生出的生絲不加以保護很快變成土黃色,自然不值錢了,蠶農在產出生絲後,只好趕快出手。江南大部分農民都以養蠶賣絲為生,自己產的絲質量一差,洋人不收的話,就沒辦法維持生活。因此市場極其內卷,既使洋人的收價很低,但蠶農在這種壓榨和剝削下,也不得不把生絲賣給他們。

價格的錨定效應:消費者是如何錨定你的價格?

胡雪巖初入生絲行業,便聯合行業巨頭龐家和中小商家,在與洋人打交道時,要定個統一的價格,這樣洋人也就不得不按此照辦了,最後按照協商統購統銷,洋人穩定了貨源,商戶穩定了營收。

無論價格怎麼低,買家總會幫你錨定更低的價格,哪怕你比別人便宜50%,買方錨定你還能比別人便宜60%。晚清巨賈胡雪巖透過呼籲同業統一定價,當市面上資訊不存在太大的差距時,買賣雙方的決策成本更加低,因為到哪都是一個價,只需按質付費即可,既遏制了內耗也帶動了行業的有序發展。

二、錨定是本能反應,我們需要做減法

在一個研究中,汽車專家們被邀請評估一-輛二手車的價值。有一位業外的A君碰巧站在了車的旁邊,A君在沒有任何提示的情況下評論這輛車的價值。在有60位汽車專家參與的研究中,中立者給出3800美元作為價格錨以後,專家們對車輛估值3563美元。但是當中立者給出2800美元作為價格錨以後,專家們的平均估值降至2520美元。

A君給出的隨意評價卻能形成一個價格錨,它影響了專家們對同一輛車的價格感知,估值能相差1043美元之多。類似的錨定效應還發生在許多其他的研究中。“錨定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本能反應,難以避免。”,當賣家更便宜的時候,買家覺得還能再更便宜一點,這就是消費者的價格錨定。我們不能抹掉人類的本性,但是,我們可以利用價格錨定,為消費者提供一個穩固的消費決策基點,減少產品的資訊差距,降低消費者的決策成本。

最後附上身在內卷中的一點小心聲。

我們身處在一個不斷往產品堆積資訊量的時代,各種的促銷手段,各種造節和複雜的降價玩法,導致了整個環境的資訊差距越拉越大。我們給自己製造了無數個隱形的地雷,買家變得更加謹慎,賣家變得更加激進。我們不斷拿低價做制勝法寶,最後這根“錨”卻變成了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頂上。

本文由 @愛喝可樂的運營喵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