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批90後,正在悄悄地退出朋友圈

很多時候,你想證明給一萬個人看,到後來,你發現只得到了一個明白的人,那就夠了……

——韓寒《後會無期》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決定不發朋友圈的?

開啟我的朋友圈,最後一條動態還停留在半年前,忙碌的生活讓我失去了傾訴的慾望,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回想前些年朋友圈正火的時候,但凡遇到點新鮮事,都要發在朋友圈和好友共享,享受親朋好友的關注與問候。再後來,才發覺分享變成了一種打擾,畢竟這世上,並不存在真正的感同身受。

身為成年人,我們更喜歡把情緒藏在心底,一邊隱藏傷口,一邊自我治療,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從朋友圈裡消失了,就連最後一批90後,也開始悄悄地退出朋友圈……

最後一批90後,正在悄悄地退出朋友圈

陳宇,27歲,私企職員

陳宇已經很久不發朋友圈了,27歲的他整日忙忙碌碌,在這座陌生的城市工作打拼,每月微薄的薪資剛夠維持基本生活,實在沒有那麼多精力在朋友圈裡宣洩情緒。

而且在陳宇看來,自己焦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來自朋友圈。

開啟朋友圈,身邊好友都在忙著曬美食、曬風景、曬工資、曬旅遊,永遠都是一副歲月靜好的模樣。反觀自己,卻只能領著微薄的工資,住在簡陋的合租房裡,時間久了,陳宇也會感到痛苦、自卑,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所以,陳宇退出了朋友圈,他既不看別人動態,也不宣洩任何情緒,活成了一個“透明人”。

在我接觸過的情感案例中,因為生活不如意而心生卑微的人,大都很少發朋友圈。他們努力不讓別人看穿自己的卑微、脆弱和不堪,沉默就是他們努力維持的最後一絲體面。

最後一批90後,正在悄悄地退出朋友圈

小沐,24歲,自由職業

小沐上個月做手術,進手術室前,她順手發了一條朋友圈。可後來才發現自己這條動態下,多了十幾個點贊,這些給她朋友圈點讚的人,大多都是不太親密,甚至並不相識的陌路人。

而真正關係親密的朋友,並沒有在這條朋友圈下點贊,他們會直接私聊,詢問自己的身體狀況,或者直接問小沐在哪家醫院,抽空過來探視。

當晚就有朋友直接抱著花籃趕來了,雖然她從未給小沐的朋友圈點過贊。

從這件事以後,小沐就很少發朋友圈了,相比在朋友圈裡宣洩情緒,她更喜歡和幾個親密的朋友私信往來。

其實我們都是一樣,通訊錄裡的好友成百上千,可真正能稱為朋友的沒有幾個。其他人都是過客而已,他們不關心你身上發生了什麼,也不在乎你寫了什麼內容,只是例行公事的隨手點贊罷了。

最後一批90後,正在悄悄地退出朋友圈

米雪,28歲,雜誌攝影師

身為攝影師的米雪,經常在朋友圈分享各種好看的照片,既記錄生活又拓展業務,可謂一箭雙鵰。可最近一段時間,米雪卻一反常態的關閉了朋友圈,甚至把之前釋出的動態都一併刪除了。

原來就在幾天前,有一位很久不見的同學登門拜訪,說許久不見甚是想念,希望能和米雪找個地方吃頓飯,聊天敘敘舊。

晚上兩人一起吃飯,這位朋友卻臉色陰沉,好像別人欠了她一大筆錢,邊吃邊嘆氣:“唉,我們這些沒本事的人,也就只能蹲在國內窮開心,不比你們這些有錢人,天天在外旅遊。”

原來,她經常在朋友圈看到米雪外出採風拍攝的照片,照片裡的她歲月靜好,身邊盡是詩和遠方,這就讓老同學心裡有些不平衡了。

明明以前上學的時候成績差不多,為什麼米雪現在就能活得這麼滋潤,而她卻只能窩在一座小城市裡,整天忙忙碌碌,過著兩點一線的枯燥生活?

朋友看著她的照片,越看越鬱悶,越想越心煩,索性直接找到米雪,希望她能給自己指條明路。

這件事之後,米雪關閉了自己的朋友圈,從此不再發任何動態。她終於意識到,自己自以為美好的動態,對別人而言卻是一種壓力,因為他沒有和你同樣的經歷,自然沒辦法感同身受,與你同悲同喜。

既然悲喜不能感同身受,又何苦在朋友圈裡分享生活呢?畢竟大多數人都不會心生祝福,只會覺得你太吵鬧。

最後一批90後,正在悄悄地退出朋友圈

夫人說:

我們釋出朋友圈的初衷,是為了記錄美好的生活,展示真實的自己。可隨著時間推移,我們卻在不知覺中失去了傾訴的慾望。

你可以在朋友圈裡痛哭、頹廢,但不會有人真能感同身受,與你同悲同喜。無論朋友圈裡如何歌舞昇平,現實的你還是要腳踏實地。

所以越來越多的90後,開始悄悄地退出朋友圈,接受現實中的快樂與不幸。他們放棄了朋友圈裡的無用社交,把時間留給真正關心自己人身上,不在那些無關緊要的人身上浪費精力。

當你腳踏實地去享受自己的人生時,就會發現,現實的生活,可比朋友圈有趣多了。

最後一批90後,正在悄悄地退出朋友圈

作者:息夫人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