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學會“致良知”(哲思短文)

人的心中有桿秤。這桿秤,就是“良知”。

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究竟是對是錯、是好是壞、是有利還是有害、是應該堅持還是應該放棄,其實只有自己最清楚、也最明白。

有時,人們之所以不想改變自己的錯誤思想和行為,並不是因為他不知道自己錯了,並不是他覺得自己不應該改正,而是因為習慣的問題、意志的問題,或者是因為眼光的問題、境界的問題。

人要學會“致良知”(哲思短文)

因為,那些錯誤儘管是錯的、有害的、危險的,但是,它們在人們的面前,還總是披著一些“美麗的外衣”,還總是擁有“動人的形象”,還總是能給人帶來一些“暫時的好處”,還總是具有一些“迷人的容顏”,還總是能夠“麻醉人的神經”,還總是可以“使人得到一些安慰”。也就是說,它們還能迎合人們的一些低階趣味,還能滿足人們的一些盲目慾望和低階需求,讓人們一時忘記或者忽略它們的危害!

人要學會“致良知”(哲思短文)

也正因為如此,人們的“良知”總是會受到矇蔽、不能彰顯,或者人們面對自己內心的“良知”總是會顯得無能為力、缺乏力量,而總是在最困難、最無助、最絕望的時候,才呼天搶地、捶胸頓足、懊悔不已,想借助外物或者外力來拯救和改造自己。而這樣的結果,又總是無異於緣木求魚,效果總是很差、很糟糕的。

其實,真正有效的做法應該是:人們應該學會在現實中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學會在實踐中感知自己的良知、瞭解自己的良知、順從自己的良知,以自己的良知為牽引和指導,去糾偏改錯、立德樹魂、進行嚴肅而認真的自我改造。

比如,這頓飯吃多了,難受,下頓飯就要少吃一點,儘量使自己好受一點、舒服一點;這個想法,脫離了實際,有點偏離了人生方向,就要改正過來,使它更切合實際,更科學可行;這個行為,帶來了不良的後果,以後就要特別注意改變這種行為,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優秀一點。如此等等。

人要學會“致良知”(哲思短文)

也就是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要不停地透過“實踐”,檢驗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明白自己的對錯,找到自己的“良知”,然後,不斷地糾正自己,不斷地修養自己,不斷地提升自己,不斷地成就自己。唯如此,才是一種正確的“修行方法”和“修行之路”。

王陽明所謂的“致良知”,難道說的不就是這樣一個在自己的內心不斷認識、不斷覺醒、不斷提高和不斷進步的過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