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修不是死在甄嬛手裡,而是自殺

在家重溫《甄嬛傳》,終於看到了烏拉那拉·宜修下線那一段。

宜修下線,其實我覺得編劇和作者寫得蠻倉促的,她們在宜修身上安排了很多從前的宜修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犯的錯誤,比如毒殺四阿哥,比如剪秋忽然就智商不夠用,主動送人頭等等。

但也可以理解,因為劇情發展到這一步,已經由不得人力扭轉,宜修只能按照人物本身的性格,走向她必然的命運。

因此,宜修被除了剪秋以外的其他奴僕招供,供出她從前諸多錯事,尤其是殺害純元之事,逼得皇上不得不處置她,也是在意料之中。

因為宜修,從來就不是一個願意籠絡下人的人,她對那些常年服侍她的人是沒有尊重的,甚至很多時候連表面功夫都不願意做,從前那些人對她所謂的忠誠,“忠”的不過是她的權勢與地位。

剪秋除外,我從來不覺得剪秋是純元的人,剪秋的忠心和其他一切世俗的東西都無關,而是源自於她多年以來和宜修生死與共,她比其他人更懂宜修的苦,因此有一份不被其他人理解的真心。

宜修不是死在甄嬛手裡,而是自殺

(關於她倆,下次再寫)

所以,宜修命運最後的坍塌,也一定來自於她對其他人,尤其是地位低下者的霸凌所帶來的的反噬。

很簡單,因為這世間,就沒有人不渴望被尊重。

身為上位者,真心也好,用裝的也罷,或者哪怕僅僅是為了遵守契約,你都要讓身邊的人得到一些什麼,權勢是一種,被當成一個人對待,是更重要的一種,能兩者兼備那就最好,因為人的本性就是貪心。

甄嬛就很懂得這個道理。

而且把裡面的門道運用的爐火純青。

和敬妃、端妃、欣貴人等等結成同盟,甄嬛雖然沒有多少真心,但願意按照契約行事,讓每一個追隨她的人,哪怕是被利用,但也得到應得的,想得的。

人其實是不怕被利用的,怕的是,被利用了還一無所有。

對待流朱、浣碧、槿汐等等,甄嬛則又不一樣。

宜修不是死在甄嬛手裡,而是自殺

甄嬛不僅僅是把她們當成忠僕看,更是傾注了很多真心的,因此,面對浣碧犯了錯,她可以從姐妹的身份出發,給予足夠的包容;也會在槿汐進了慎刑司之後,冒著極大的風險,不僅要把槿汐撈出來,還要讓槿汐儘量不受酷刑。

這裡面當然有利益的考量,因為槿汐知道甄嬛太多秘密,每一個都可以置她於死地,但同時也有甄嬛的真心,她願意讓槿汐像一個人一樣,在宮裡體面地活下去——這是每個奴僕都極其在乎的一件事。

這也是為什麼小允子和槿汐都可以對甄嬛那麼死忠,因為他們靠自己想活得被尊重太難了,但站隊甄嬛就可以輕易得到這一切。

換作是我,也絕不會背叛甄嬛,因為就算去了其他妃嬪那裡,縱然主子得寵,也未必自己就能被尊重。

從前的康祿海和小印子不就是現成的例子嗎?

當初甄嬛裝病兩個月,除了避開風頭之外,還得到了一個更重要的結果——

那就是,她和後宮裡的下位者們完成了一次雙向選擇。

最後留在甄嬛身邊的,基本都是智力和眼力都不錯的人,或者是像槿汐這種,老早就見慣了後宮世態炎涼,很有自己一套處世準則的人。

有時候背叛不僅是人品問題,確實也是智商問題,智商高的人懂得計算代價,行事就會留餘地。

宜修不是死在甄嬛手裡,而是自殺

甄嬛後來對付宜修,用的招數也是——無論如何,都要撬開下人們的嘴。原因,還是我上面寫的那樣,甄嬛太懂主子們和下人們之間那些微妙的關係了,她也太瞭解宜修的短板了,她知道憑宜修的為人,這些奴才的嘴一定撬得開。

對,宜修的短板就是,在她的認知裡,凡事地位低於她的人,是不需要被尊重的。

這和宜修從前的經歷大有關係。

《甄嬛傳》是以甄嬛入宮開端的,視角也主要是甄嬛的視角,因此很少講宜修的人生,但在最後她即將下線時和四郎的那段對話裡,我還是從她的寥寥數語中,撿拾起了她那悽苦的一生——

出生即是庶女,在烏拉那拉家族裡,她和自己的額娘從來不被尊重與重視;

宜修不是死在甄嬛手裡,而是自殺

後來嫁給自己四郎,兩個人彼此有過濃情蜜意時刻,四郎送了宜修一對手環,說他們兩個人“願如此環,朝夕相對”,宜修的心終於像那對玉環一樣,泛起了柔光,以為從此都是好時光,偏偏純元進了王府,於是她的人生變成:

自己懷孕時,純元被封了福晉;

自己生下兒子,只能當側福晉,孩子重複了自己曾經庶出的身份,且和自己小時候一樣不受重視;

宜修不是死在甄嬛手裡,而是自殺

宜修不是死在甄嬛手裡,而是自殺

自己兒子生病時,純元懷孕了,四郎所有的心都在純元那裡,宜修獨自抱著已經沒有氣息的孩子,在雨中走了一個晚上,祈求神佛用她的命換孩子的命……

宜修不是死在甄嬛手裡,而是自殺

沒有人知道,那個雨夜,宜修是怎麼走過的。

宜修不是死在甄嬛手裡,而是自殺

我們唯獨知道的是,或許那場雨,此後,在宜修的生命裡,就再沒有停止過。

於是就像我們後來在《甄嬛傳》裡看到的那樣,宜修不再試圖去尋找什麼陽光,她讓自己徹底成為了那個被烏拉那拉家族PUA出來的宜修。

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宜修呢?為了獲得一點重視,不惜一切代價;為了贏得一點榮寵,可以機關算盡。

永遠學不會去尊重那些地位低下的人,因為在她自己地位低下的時候,她也同樣沒有獲得過尊重。

永遠不會愛,因為曾經愛過,但是隻得到了更慘烈的代價。

於是,她只能廝殺,因為廝殺讓她成為了皇后,廝殺讓她得到了權勢,廝殺讓她贏得了尊重,甚至,因為廝殺技能滿格,她得到了烏拉那拉家族的重視,讓他們不管怎樣,都必須保全她。

於是在宜修的認知裡,只有靠廝殺突圍出來的人,才有資格得到想要的。

至於真心,廝殺的修羅場裡怎麼可能容得下這種東西。

宜修就是被這麼塑造出來的。

如果當初,四郎的愛能夠長一點,或者那個孩子能夠活得久一點,久到,讓宜修生命裡的陽光足夠穿透陰霾,或許宜修的命運會有一點改變。

我從不相信,人會被苦難塑造的更好。

是,苦難是能夠讓人學會堅韌,但如果沒有足夠的美好來打底,100%的苦難,大抵塑造出來的,是堅韌的狠厲,就像宜修這樣。

我曾經讀陳丹燕的《上海的金枝玉葉》,書中,陳丹燕說,女主角戴西是這樣一個人——她能從那些屈辱中活下來,甚至沒有成為一個因心碎而刻毒的老人,或許是因為一個人的品質是在童年生活中就確立的,而且很可能,明亮的生活,才是一個人純淨堅韌品質的最好營養,而不是苦難的生活。

戴西之所以成為戴西,是因為她生活裡的美好大過苦難,愛大於恨,於是她便知道怎樣去擁抱健康的生活。

而宜修,則是不知道的。

宜修不是死在甄嬛手裡,而是自殺

甄嬛對下人的尊重,來自於甄家的言傳身教還有被偏愛;宜修屠戮一切真心,來自於烏拉那拉氏從來都看重地位權勢勝於一切,於是烏拉那拉氏的女子,往往都要成為權勢的犧牲品,包括太后,包括宜修和純元,也包括後來的如懿。

不同的是,純元得到了足夠濃度的愛,所以她和宜修的命運終究有了岔口。

我每次看《甄嬛傳》,都覺得,宜修其實死於“自盡”,她所有的退路都是自我了斷的,因為選擇了修羅場,就沒有退路。

後來到了《如懿傳》,作者果然把她寫成了自殺,而且她的自殺仍然是在為另一種廝殺鋪路,是以退為進的打法,一直到最後,宜修也沒有退過一步,她不是一個好人,甚至壞得讓人難以接受,但不知道為什麼,一步一步把自己推到斷頭臺的她,有時讓我想起“孤勇”。

或許,這才是真正的“皇后殺了皇后”吧,也只有另一個孤獨行路的安陵容才能多少看懂宜修。

當然,宜修的人生,也不是沒有解法,原生家庭的影響當然大,但我始終覺得,人其實是站在風中的,風從四面八方來,會一點一點改變我們的方向,包括我們自身的抵抗(逆風而上)或妥協(順風而下),都能讓我們擁有不同的結局。

愛和暖的風大一點,我們走向明亮的可能就大一點,冷風一直吹,那麼或許黑暗和覆滅反而成為了取暖的方式。

宜修那火中取栗的一生啊,想想也是無盡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