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出門遠行》:人生從來沒有坦途

十八歲出門遠行》是餘華早期的作品,小說透過象徵的手法,揭示人生的種種不如意。從而告誠青年人——一人生從來沒有坦途。

《18歲出門遠行》:人生從來沒有坦途

我在上中學的時候,曾經讀過餘華的這部小說。讀過之後不知道這部小說到底講了什麼。後來又讀了幾遍,才知道這部小說要表達關於人生的哲理。後來我參軍了;經過幾年部隊生活的磨練,我漸漸成熟起來。我曾經寫過一篇散文詩,在報刊上一發表,名字叫《那一年,我十八歲》。文章主要記述了我參軍後心智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一天夜裡 ,我忽然想起曾經讀過的那本《十八歲出門遠行》,突然明白了小說表達的真正意義

第一、人生的路途從來不會一帆風順。

就像餘華在小說中說的那樣,十八歲的“我”懷揣著父親的期望,要到外面去闖一闖。於是“我”就像一匹歡快的小馬, 踏上了征途,這這條路不是-一望無際平坦的大路,而是- -高一低曲折的路,“我”在這條路上,深一腳淺一腳地前行,要不斷接受各種挫折的考驗,讓心智逐漸成熟。

中外許多名人的事例都在反覆的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

人只有在不斷地奮鬥中,才能讓心境逐漸地強大。人只有經歷艱難險阻,他才會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這樣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

比如說左傳《晉公子重耳之亡》主要講述,晉公子在逃亡七國的過程中,經過種種的磨難,讓心性逐漸強大,從而完成了一生的霸業。

在小說裡,當“我”看到有人在偷汽車上的蘋果時,而本能地大喊大叫。後來“我”被狠狠地揍了一頓,鼻血像眼淚一樣流了下來。“我悲痛欲絕,不明白這些人為什麼會在光天之之下去偷蘋果。其實餘華是在告訴我們,人生的路上有看不見的災難,不知何時就會降臨。人總會被災難擊打得頭破血流。面對災難,人會顯得那樣的無助,就像”我“面對一夥強盜盜而無能為力一樣。每一次災難的擊打,總會讓人的心性逐漸強大起來。人就在這樣不斷地擊打中漸漸成長起來的。

《18歲出門遠行》:人生從來沒有坦途

說起我在部隊的成長過程也是這樣的。同大多數青年一樣,我也是滿懷著五彩繽紛的夢想去參軍的。那身綠軍裝是我從小的夢想。到了部隊以後,枯燥乏味的訓練,單調的部隊生活。一下子擊碎了我的夢想。我曾經徘徊彷徨過,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之路到底該怎樣走。我的同學有的還坐在教室裡,而我在意氣之下走進了軍營。有幾次我在懷疑自己的決定到底是不是對的。後來指導員找我談心,我知道自己當兵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心氣順了,也不會感到部隊的生活枯燥乏味了。後來就慢慢適應了部隊的生活。

第二、人性的複雜多變

餘華在小說中寫到,我在路上行走越來越累,希望能搭個車,尋求別人的幫助。一輛貨車開過來,”我“滿懷希望招手攔車。可是司機沒有減速,反而加大門疾馳而過。 ‘我”失望地走著,看到那輛汽車拋錨了。“我”走去遞給司機一顆香菸,司機把香菸接過去了。後來司機修好車,“我”請求搭車,司機卻說“滾開”,“我”以為司機接了’我”的香菸,就讓“我”搭車了, 司機卻說出如此粗暴的話來,從而也說明了人性的複雜多變。一切事物都不是從外表上看的那麼簡單。

後來“我”強行鑽進駕駛室裡,司機又對“我‘轉笑嘻嘻地和”我“攀談起來,並讓我爬到後面車廂裡拿蘋果吃。如果”我“爬向車廂後面去,他就有可能一踩油門把”我“甩下車去,這個司機的狡猾狠毒,卻在不經意間透露出來。

隨著情節的發展,當司機看到”我“被打得流了鼻血時,反而”哈哈“大笑。”我是為了保護的蘋果而被人打的, 他了一反常態地大笑不止,沒有私毫同情心,也反映了人性的複雜多變。

作者在小說中描寫了司機態度的幾次變化,揭示出人生中處處有司機這種小人的存在。小人總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小人是沒有同情心的,小人對好人的傷害總是在不經意間降臨的,如同人生的災難一樣。聯絡到我們生活當中小人的所做所為,總是讓人痛心。小人就是自私自利的象徵。小人是當面說好話,背後下毒手,小人在不斷踐踏著好人的道德底線。小人讓我們防不勝防,深惡痛絕人無可奈何,這一點就如人的惡性腫瘤一樣,讓人痛心。

《18歲出門遠行》:人生從來沒有坦途

第三、人生從來不能放棄希望。

希望就如同航行中的燈塔,沒有希望人就會斗的目標,尼采曾經說過:“強烈的希望是人生中比任何歡樂更大的興奮劑。”這就是他給希望在人生中的定位。小說描寫了“我”從早晨走到黃昏,這時候想到要找一家旅店放鬆身心, 這家旅店就是“我”經過一天的奔走和勞累之後的希望,就是’我“想找個歇腳的地方,想調整自己勞累的身心,繼續在走前行。後來”我“遇到過不少人,”我問他們前面有沒有旅店,他們都這樣告訴我,你自己走過去看吧“,實際上餘華是在告訴我們,希望在自己的腳下,是靠自己奮鬥努力拼搏才能實現的。

”那高處總在誘惑我,誘惑我拼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只是看到另一個高處“。那高處總是代表著人生奮鬥過程中的困難,人在遇到困難時,總是放不下心裡的希望。由此帶來的動力,讓自己能夠戰勝困難繼續前行。後來”我“坐到汽車上,”這汽車這司機這座椅讓我心安理得,現在就根本不在乎什麼旅店了“。這樣的描寫,說明人一旦達到自己的奮鬥目標,有了舒適的生活,心裡的希望就會泯滅。

當”我“得知汽車已經徹底廢了,不能修了,”我“又想起了旅店,就如同人遇到了挫折,又想起了心裡的希望一-樣。隨著情節的發展,”當遍體鱗傷的我,坐在遍體鱗傷的汽車裡,感到汽車的心窗是暖和的,我的心窗也是暖和的“。這-切讓我”突然明白自己一直尋找的旅店,就是在這裡。這裡告訴我們,人經過災難,人生目標會在不斷奮鬥中,不經意間實現了。在溫暖的架駛室,裡,可以遮風擋雨的地方,不正是我們經過奮鬥想要得到的嗎?這旅店象徵著家的歸宿,理想的歸屬,精神的家園。沒有希望的人生就是失敗的人生。所以在餘華在小說裡,首先把人生的希望當做尋找的目標。

《18歲出門遠行》:人生從來沒有坦途

《十八歲出門遠行》是作家餘華對剛步入社會青年人的忠告和勸誡。其實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有類似的經歷,有失敗也有成功,失敗是人生的必修課,只有經歷失敗才是完美的人生。這樣看來,我們說《十八歲出門遠行.》是青年人人生經歷的教科書也不為過。

如果說餘華在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裡告誡我們,人生要經過希望,苦難,失敗,奮鬥的過程。那麼他在小說《活著》中,透過主人公福貴一生苦難的經歷,把那種告誡在《活著》中做了鮮明的闡述,福貴在經歷種種磨難之後,內心逐漸強大起來,最後他與老牛相依為命而艱難地活著。《十八歲出門遠行》的象徵意義,在

《活著》中得到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