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無可替代,身為父(母)的你真的做好了嗎?

“愛”的無可替代,身為父(母)的你真的做好了嗎?

爸爸、媽媽和孩子,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家庭。

素不相識的兩個陌生人經過了相愛、相戀的歷程,萌發了相濡以沫,生生世世在一起的願望,由此各自脫離父母,成立了新的家庭,孕育了愛的結晶。

在這個家庭中,每個家庭成員擔負的責任各不相同。

在當今社會,女性不僅要承擔生兒育女的責任,還要和男性一樣出去工作,要承擔社會的責任。“嫁漢穿衣吃飯”的舊觀念已不復存在。男主外女主內的格局已被打破。

“愛”的無可替代,身為父(母)的你真的做好了嗎?

因此, 在孩子教育的問題不再單一是作為媽媽的責任,父親在孩子的成長教育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從生理上來講,男性的陽剛和女性的陰柔是不可相互替代的。

前段時間發生的一件事情令人深有感觸。

一個正值十四五歲叛逆期的孩子,有了不願上學的念頭,他的父親沒有強迫孩子去學校,而是決定帶他出去,父子二人自駕環遊中國。

當時關於這件事情眾說紛紜。

轉眼五十四天過去了,現在結果是怎樣的呢?

父子二人回家了,兒子情緒穩定,進門給了迎接他們的親人每人一個擁抱。這在以前是不會發生的。並且據父親說,兒子也理解到了父母的心情,願意和他交流了,路上幫助父親刷碗、打掃衛生等。並且願意回來去上學,在旅途中也在學習課程。

暫且不論這種方式的利弊。試想如果這個父親和別人一樣,用牛不吃草強按頭的方式對待他的孩子,效果會怎樣呢?

事實是在他們的自駕旅途中,父子共同進退,溝通交流,孩子也意識到了父母對自己的愛,感受到了自己應擔當的責任。

兒子表示,感謝父親的付出,會好好學習,報答父親。

“愛”的無可替代,身為父(母)的你真的做好了嗎?

對孩子來說,能時刻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是最重要的東西。

"有人愛我,有一個隨時都可以回去的家,我比誰都重要"。能感受到父母愛的孩子,情緒往往比較穩定的。情緒穩定,就會容易進入學習狀態,願意學習。

著名的心理學家格爾迪說:“父親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心理學家羅斯帕克曾經跟蹤調查了美國加州390個家庭,發現母親跟孩子玩的方式更模式化,孩子的興奮度較低,父親則更傾向於帶孩子玩激烈的運動,比如摔跤、捉迷藏等,孩子的身體協調性以及控制情緒方面會更好。

身邊的許多事例也能夠證明,父親帶大的孩子性格上往往更樂觀、理性和豁達。

愛別人,也被別人愛,這就是一切,這就是宇宙的法則。為了愛,我們才存在。有愛慰籍的人,無懼於任何事物,任何人。——法·彭沙爾

盧勤的育兒私房課:別讓愛成為對孩子的傷害

家長必讀

購買專欄

《愛的教育》一書中告訴我們: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的無可替代,身為父(母)的你真的做好了嗎?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第一次。第一次來到這個世界,第一次做父(母)親,第一次身為人子。所有的第一次都是不容重來、不可複製的。

人生的旅途中,愛是不可忽視的主題,愛是一切的源泉,每個人都是因為愛的存在而存在,愛是人們無所畏懼。

父愛如山,母愛如水。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交相輝映才是人間最美的愛。

“愛”的無可替代,身為父(母)你真的做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