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頂配的自律:智者不爭,仁者不責,善者不評

最頂配的自律:智者不爭,仁者不責,善者不評

作家王小波曾說:

“人一切的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而自律,恰恰是解決人生痛苦的根本途徑。”

人這一生,其實就是不斷一個自我約束、修煉心性的過程。

缺乏自律的人,總認為,世間萬物唯吾獨尊,便由著自己的心思和喜好來;

善於自律的人,卻明白,人生的一切不幸,恰恰在於缺乏拒絕的能力。

世間萬事,懂得一個“不”字,方能抵達人生最頂配的自律。

最頂配的自律:智者不爭,仁者不責,善者不評

智者不爭

曾經,有這樣一個非常經典的小故事——

走在路上,雄獅看見了一條瘋狗,趕緊繞道躲開了。

小獅子見狀,不解地問道:“爸爸,你敢和老虎拼鬥,敢與獵豹一爭高下,為何要躲避一條瘋狗?多丟人啊!”

雄獅回答道:“孩子,打敗一條瘋狗光榮嗎?”

小獅子搖了搖頭。

“讓瘋狗咬一口,倒黴不?”

小獅子點了點頭。

雄獅笑道:“既然如此,我們為何要去招惹一條瘋狗呢?”

最頂配的自律:智者不爭,仁者不責,善者不評

正如一句所說:

“永遠都不要跟和一個傻子爭辯,因為爭到最後,會分不清究竟誰是傻子。”

生活中,不是什麼人都配成為你的對手,不要與那些沒有素質的傻瓜爭辯,即使他們確實惹惱了你,但你只需微笑著走開。

人能克己身無患。

即使再生氣、再委屈、再不甘,也能剋制住自己的情緒,

不與人爭辯,才是智者對於生活最頂配的自律。

最頂配的自律:智者不爭,仁者不責,善者不評

仁者不責

馮侖曾說:

“偉大是管理自己,而不是責備別人。”

對別人的一句指責,看似是我們憤怒情緒的消解,然而對於我們指責的人,卻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壓力。

最頂配的自律:智者不爭,仁者不責,善者不評

亦如曾經的羅永浩,負責幫助他打理網店的石曉宇,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他曾接受委託,幫羅永浩的一位朋友設計名片,印出之後卻發現色彩不正。

羅永浩因此責怪石曉宇工作失誤,結果檢查後才發現責任其實在印廠,但此時羅永浩已經怒火中燒,

直接將石曉宇的電腦砸了,石曉宇當場嚇傻

最頂配的自律:智者不爭,仁者不責,善者不評

事情的最後,當羅永浩的怒火平息,也覺得自己做得不太妥當,只好將一個新電腦賠給了石曉宇。

真正仁愛的人,即使深陷痛苦,也從不輕易指責他人。

因為,他們深知:指望指責別人,來活好自己,是毫無意義之舉。

只有時常警醒自己,進而不斷反思,才能讓生活一步一步地向上走。

與其盯著別人的錯誤,怨聲載道,

不如關注自己的腳步,不斷前行。

最頂配的自律:智者不爭,仁者不責,善者不評

善者不評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說:

“尖銳的批評和攻擊,所得的效果都等於零。”

深以為然。

很多時候,批評毫無作用,

因為它讓被批評的人處於一種自我保護的狀態,而且竭盡全力地為這個錯誤辯解。

如果你想煽起和別人老死不相往來的怨恨,那麼,你需要做的只是一點點尖酸的批評。

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經歷過父母的

“批評式教育”

最頂配的自律:智者不爭,仁者不責,善者不評

每一次過年過節回到家,沒跟父母親密兩天的我們,可能就要開始經歷他們暴風驟雨般的批評、抱怨和催促。

彷彿只要不按照他們希望的模式生活,我們就不配說話、不配吃飯、不配快樂,甚至不配活著……

有的孩子因此不願回家,活成了所謂大城市裡的“空巢青年”

在《非暴力溝通》中曾提到:

“批評往往暗含著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間接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

最頂配的自律:智者不爭,仁者不責,善者不評

然而,現實生活卻頻繁告訴我們:

“批評並不能使我們的期待成真,甚至會將我們和對方都拽入痛苦的深淵。”

永遠記住:

生而為人,最大的善良,其實是“知人不評人”

正如陳丹青所說:

“一朵花剛開,別評價,讓她長大、盛開。”

這樣的態度,才是對待這個世界,最大的善良和包容。

人生在世,不爭辯,是一種不被爛事糾纏的豁達;

不責備,是一種寬以待人的人生哲學;

不評價、不批評,是將心比心的愛和善良。

智者不爭,仁者不責,善者不評——

行走江湖,這樣頂配的自律,希望每個人都有!

願每個人都能懷揣這樣的自律

安然幸福地過好這一生。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