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莫言到《隱入塵煙》

從莫言到《隱入塵煙》

不知道為何莫言老師最近一直被熱議。網上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

莫言老師的老家山東濰坊高密和我們是近鄰。就隔著一條膠萊河。

說實話我並沒有看過莫言老師的任何一部作品(被嚴重改編的電影《紅高粱》除外),他寫的那些名著中我也只是聽有人說過有一部叫《豐乳肥臀》的。其他的我連名字都不知道。

別看莫言老師的老家離我們那麼近。我之所以知道他“老人家”的名字還是因為他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後。小時候看《紅高粱》電影的時候還不知道原著是莫言老師。

前段時間司馬南專門有幾期節目是講關於莫言的。大概意思就是說莫言曾經說過:文藝作品只能是揭露和批判,不能用來歌頌和讚美。司馬南在節目裡就提出反駁,為什麼文藝作品就不能歌頌和讚美?有那麼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蹟不值得去歌頌和讚美嗎?

對於莫言老師的言論我無法表示異議。畢竟他是大作家,還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我沒看過莫言老師的作品,本無權評論他。(就算是讀過他的書,按我現在的水平也談不上去敢評論一位文學大咖)。不過按照一些我道聽途說或者捕風捉影的資訊我在這裡斗膽猜測一下莫言老師的寫作動機。

記得我爺爺奶奶這一輩的人以前他們聚在一起的時候總是談論他們曾經的苦日子。我奶奶就曾經領著我爸出去要過飯,這是真事。家裡人口多,糧食不夠吃的。樹皮都吃沒了。不出去要吃的就得餓肚子。那時候我們老家那一片地方基本上家家都是這種情況。莫言老師的老家離我們不遠,我認為他的老家高密的情況也好不了哪去。莫言老師比我父親稍大幾歲。應該他的童年是很苦的。

我們以前經常聽說一句話“你真是苦日子過久了,都不會享福了”。還有一句話“你們這些年輕人真是喝甜水長大的,不知道苦是啥滋味”。

大家前段時間都看過電影《隱入塵煙》,覺得電影裡面的鏡頭拍的真是太苦了。我們生活在小康生活裡面根本體會不到那種很遙遠的苦日子。

可是我爺爺奶奶那一輩的人們那時候的生活比《隱入塵煙》裡面還要苦。這都是無法磨滅也無法忘記的記憶。我想莫言老師的創作動機有一部分是來自這種“憶苦思甜”吧。(不知道對不對)不想徹底的忘記那段苦日子。包括我爸我媽他們同年代的人聚在一起有時候也會經常說起以前的那些事情。

那段苦日子是在新中國建國初期,那時候剛建國,內憂外患再加上幾年的自然災害。確實有點“民不聊生”。再加上當時的新中國就像一個剛剛學走路的新生兒。走路跌跌撞撞,還經常跌倒再爬起來。就是這種情況舉國上下的日子都不好過。

再苦再難的日子也是一天一天的“熬”過來了。並且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有些人已經忘了以前的苦日子,或者年輕人就壓根不知道那回事,生活比蜜還甜。可是仍然還有一部分人還是無法忘記那些“刻骨銘心”的記憶。

那段艱苦的歲月的確是事實,也不應該被忘記。也最真實的反應了當時普通老百姓的艱辛和不易。

上學的時候我就特別迷戀那些收錄在語文課本里面魯迅先生的作品。我還特別喜歡魯迅先生在書中的那種“說話的口氣”。

但這和魯迅先生筆下的“舊社會”的境況有截然的不同。魯迅先生那是用筆作為“武器”來揭露和批判當時人們陳舊的思想和當時社會的陰暗。甚至魯迅先生還經常用“第一人稱”來“自我解刨”和“自我批判”。魯迅先生寫的那種“苦”是暫時還看不到希望的“苦”。而建國初期的那種苦是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暫時的“苦”。這種暫時的苦不應該是被用做揭露和批判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