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 | 姑娘,是誰要求你“必須愛美”?

最近幾年,很多關於女性

“服美役”

的討論出現——認為女性對美的追求,是來自於應對“男性凝視”,社會對女性的形象要求也遠高於男性。

深度好文 | 姑娘,是誰要求你“必須愛美”?

比如男演員就可以發胖、油膩、不修邊幅,媒體也不會鋪天蓋地的報道“xx男星發胖”;

但是哪個女明星胖了,衰老了,就會被指責不敬業,好像女明星的職業能力就是美,男明星才有業務能力一樣。

深度好文 | 姑娘,是誰要求你“必須愛美”?

(發胖的女星,被大肆對比報道)

所以說女性仿若在“服役”,套上美的枷鎖,不敢老、不敢醜、不敢邋遢。

深度好文 | 姑娘,是誰要求你“必須愛美”?

(脫口秀大會 截圖)

我們要掙脫這種枷鎖,可以不用化妝、不用打扮、不用刻意成為社會評價裡的“美女”,過讓自己更自由的生活。

於是有很多女孩真的更“自由”了,完全不用在美上花心思,也不再用美來苛責自己。

但也有一些女孩不自由了,她們認為我愛美,是天然的:

我享受打扮自己的樂趣,你為什麼非說我是“服役”?

我見女生也很在意打扮啊,非說我是應對男性“凝視”?

就會有人告訴她們:

“你是沒有思考過,你為什麼有愛美這種天性?不還是為了‘雌競’,獲得更多的異性吸引力嗎?”

討論來討論去,不是用“美”來苛責你,就是用“不許你愛美”來苛責你。▼

深度好文 | 姑娘,是誰要求你“必須愛美”?

當下,女性主義崛起,我們發現了很多社會預設的“不平等”,也讓男性看到他們不自知的“特權”。

女性主義的真正意義,應該是讓女性去發現自己的力量,去成為最想成為的人。

讓社會去看到女性的價值,給予相應的回報,促進平等。

那些真正在為女性權益奮鬥的人,在為家庭婦女、底層女性,爭取她們的保障和價值認定;

為職業女性爭取勞動權益,減輕雙重義務的負擔。

她們沒有把“女權”變成有能力女性的‘特權’去收割和羞辱普通的、底層的女性,讓她們產生“無能”的羞恥感。

她們尊重女性的選擇,並告知她選擇的代價,是飽含對女性的同理心和愛護的。

而不是藉著某種“口號”形成另一種“特權”去迫害別人:告訴女性你只要經濟不獨立,就談不上獨立,讓低收入的女性產生強烈的羞恥感。

深度好文 | 姑娘,是誰要求你“必須愛美”?

再低階一點的,看到女生穿裙子,就說她“媚男”;

看到女生愛美,就說她是“美奴”;

看到獨立女性給男人生孩子,就說她是“婚驢”等等。

透過踩踏別人,找到一種我很清醒、我很獨立、我比你認知水平高的“優越感”,成為另一種迫害女性的方式。

深度好文 | 姑娘,是誰要求你“必須愛美”?

那回到“服美役”這個話題,我們日常打扮自己,是在“服役”嗎?女性想要掙脫的到底是什麼?

在人類最早的社群裡,女性必須依賴男性的打獵能力獲得生存資源,所以會以生育價值作為交換,選擇最具打獵能力的男性。

深度好文 | 姑娘,是誰要求你“必須愛美”?

(圖源:網路)

也就是說

男性挑選生育價值,女性挑選打獵價值。

生育價值就體現在年輕、女性化程度高等特徵上,女性非常焦慮衰老,底層是對失去生育價值的恐慌。

男性的打獵價值就體現在身高、強壯程度上,男性在形象上最焦慮的也是身高。

這種進化策略決定了在內容上,男女審美的不同,也決定了男女在形象展示上的不同。

女性以身材、面板、服飾等等為形象展示,男性以階級、財力等為形象展示。

這也奠定了我們“以貌取人”的本能,是克服不了的。

我們看到一個人腦子裡不由自主冒出來一些“揣測”,他的能力、階級、性格等等。

人們也利用“以貌取人”這個特性,發展出來了一整套以服飾為主的展示系統。

比如古代的各種階級的服制是完全不一樣的,一眼就能看出誰是貴族、誰是平民。

深度好文 | 姑娘,是誰要求你“必須愛美”?

(圖源:網路)

到現在這個階級展示的屬性都沒有消失,學生穿著同樣的校服,但是會在鞋的品牌、手機、手錶等配飾上拉開距離。

這是寫在我們基因裡的“攀比欲”,也就是

道德越干涉的

比如不讓你以貌取人、不讓你攀比,就越是本能裡強勢的部分。

所以從這個角度,不光是女性“服美役”,全部人類都在

“服上流役”

,都想讓自己看起來更好。

當你能坦然接受自己的全部,不再想去給別人留下某種印象,你才能從這種枷鎖裡解脫出來。

但這個難度,遠遠高於想辦法讓自己看起來好於實際的自己。

深度好文 | 姑娘,是誰要求你“必須愛美”?

那回到女性“服美役”,你會發現當下,女性也開始“財力展示”,男性也開始“美的展示”。

因為女性自己出來“打獵”了,不再依賴男性提供生存資料,社會關係發生了變化,吸引力指標也會發生變化。

一個女性不再單純的想吸引男性,而是獲得更好的社會評價,獲得更多的資源,加強自身的競爭力。▼

深度好文 | 姑娘,是誰要求你“必須愛美”?

(圖源:迷霧)

也就是現在女性愛美、打扮自己,已經完全不能用“雌競”“應對男性凝視”來定位了。

我們密切的參與到了社會活動,有了更多的社會角色。

從形象學知識的變化就能反映這一點:

之前的變美知識,是基於擇偶關係,所有身材都要穿成女性化特徵較強的“沙漏身材”,都要長腿。

色彩上要顯膚色白等等,很少有人發現這些知識的預設是“異性吸引力”。

所以在我的形象課裡,很多人就繞不過來“彎”,接受不了一些不顯腰細,不顯腿長的其他關係角色的穿搭方式。

比如你要擇偶,你可以凸顯女人味;你要“打獵”,要凸顯雄性特徵;你要示弱,就凸顯無攻擊特徵。

你的形象不是固定的,是根據表達的不同而調整的。

深度好文 | 姑娘,是誰要求你“必須愛美”?

也就是女性的形象裡,不再是時時刻刻都是“出眾的、驚豔的”,而是更服務自己在社會關係裡想要獲得的“好處”。

也幫助自己探索自己,看到自己更多的變化,用流動的自己對抗:生活的重複和慵常。

深度好文 | 姑娘,是誰要求你“必須愛美”?

總結一下,就是說女性現在對美的追求,具備了社會性和自我性。

社會性的部分,是功利的,你想透過它獲得一些“好處”。

比如相親穿的更符合男性審美,獲得成功率高的好處;

職業穿的幹練精神一些,獲得顯得更有能力、更被關注的好處;

參加別人的婚禮,穿的恰當得體,顯得自己分寸感很強,提高社會評價的好處…

自我性的部分,是關係自我認同和自我探索的。

你能透過它鼓勵自己,發現自己的不同面,表達自己的個性。

比如透過好好收拾自己,幫助自己對抗低迷;

比如穿溫柔的衣服,心裡的柔情會更凸顯,穿颯爽的衣服,攻擊性會增強等等。

當女性明白了這些,就知道不必把自己置於“受害者”的角色去看待愛美,好像有掙脫不了的枷鎖,被迫去美一樣。

當你放棄美帶來的好處,選擇了另一種輕鬆,也是個人選擇的自由。

但你不能要求別人去克服“就是更喜歡、更關注美的人”這個本能。

當你選擇了美帶來的好處,就大大方方、坦然追逐。

不要因為別人說你不女權、服美役,就產生羞恥感,會讓你很擰巴。

也要知道,美除了好處,也是力量,美食、美景、美衣,這個“美”字,拴著我們對生活的眷戀,指引我們總是看到光亮的那一面。

那我們終究要掙脫的,也需要我們刻意去努力的,就是看到“生育審美”給我們的壓力,對衰老的過度恐慌、對自己不夠女人味的沮喪等等,這些都是關聯著本能裡對喪失生育價值的恐懼。

要記得現在你自己能“打獵”了,能給社會貢獻子宮以外的價值。

你可以不再年輕貌美,但你可以有閱歷的美、從容的美、積極的美、自我的美、意志的美、敬業的美…各種社會角色裡的美。

深度好文 | 姑娘,是誰要求你“必須愛美”?

最後也希望身為女性,我們能看到那些在不同方向努力的同伴們。

如果你不能在雨天給她一把傘,也請路過的時候不要濺她一身泥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