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雞娃”、拼成績,現在的情感劇都開始流行“販賣焦慮”了?

什麼是“雞娃”?

近年來,我們在國產都市情感劇裡邊,經常會聽到“雞娃”、“牛娃”等字眼。

作為一個網路名詞,“雞娃”就是父母給孩子們“打雞血”,想要孩子成材,不斷給孩子灌輸書本的知識和永不斷續的卷子,讓孩子不斷拼搏。

這就是所謂的“雞娃”。

而“牛娃”,也意指那些多個方面都非常優秀的學生,同時也是家長眼中“別人家的孩子”。

家長“雞娃”、拼成績,現在的情感劇都開始流行“販賣焦慮”了?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也會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視這些“牛娃”作為孩子的主力競爭對手,或是努力“雞娃”的目標。

近年來,國產育兒劇、家庭劇,多致力於打造“高考模式”,在高三這最為關鍵的一年,奮力衝刺。

家長們的“雞娃”行動,從未停止。

家長“雞娃”、拼成績,現在的情感劇都開始流行“販賣焦慮”了?

時移世易,國產的“雞娃”風,吹到了“幼升小”的這個年齡層。

“只有表現出色,才能上好的小學”

成為了家長們心目中揮之不去的執念。

也因此,家長們的“雞娃”行為,對電視機前的觀眾造成了焦慮。

批次複製的國產劇套路,都採取了雞娃模式,這也成為了觀眾質疑、爭議聲最大的一個問題點。

家長“雞娃”、拼成績,現在的情感劇都開始流行“販賣焦慮”了?

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國產電視劇流行“販賣焦慮”了?

《陪你一起長大》“雞娃”的對與錯‍

匯聚劉濤、陶昕然、李光潔等實力派演員,電視劇《陪你一起長大》講述了四對父母在孩子“幼升小”的教育上,所面臨的一切。

四個孩子中,家境一般的李非凡,被認為是“牛娃”的存在。

家長“雞娃”、拼成績,現在的情感劇都開始流行“販賣焦慮”了?

其他三對父母,為了孩子能夠上好的學校,採取了各種各樣的“雞娃”手段。

讓孩子上好的培訓機構、要求孩子必須得第一名,在孩子在升學的道路上清掃障礙。

但他們卻往往忘了,

孩子從來就不是家長的“附屬品”。

選擇“快樂教育”的奚望母親,在經歷同齡人的不斷奮鬥強壓氛圍下,開始產生“雞娃”的念頭,甚至希望兒子上最好的學習機構。

調皮搗蛋的蔣思遠,有一個與奚彬一樣的寵娃父親蔣博,還有一個操碎了心的媽媽,在家各種雞娃。

家長“雞娃”、拼成績,現在的情感劇都開始流行“販賣焦慮”了?

作為“虎爸”的顧家偉,也認定女兒必須要得“第一名”,自己的女兒必須是最好的。

即便是像李非凡這樣的“牛娃”,作為母親的沈曉燕,都害怕他跟不上同齡人。

從劇集一開始,《陪你一起長大》都展現出了婚後育兒的各種焦慮,讓熒幕前的觀眾有了壓迫感與恐懼感。

家長“雞娃”、拼成績,現在的情感劇都開始流行“販賣焦慮”了?

更有網友直指劇集太真實,“雞娃”成了父母們必做的一件事。

雞娃父母們卻往往忽略了,孩子到底開不開心,他們只認為只要“為了孩子好”,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隨著劇集的展現,電視劇《陪你一起長大》也展露出了一個訊息,那就是:

“到底家長們是為了孩子好,還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又或者是說,家長最初的本意,為了孩子的學習不斷努力,卻在這個過程中演變成攀比,最後成了家長們的面子?”

家長“雞娃”、拼成績,現在的情感劇都開始流行“販賣焦慮”了?

我們能夠看到,這部劇展現更多的,都是家長對孩子、對學習的一種態度。

到劇集的後續,“雞娃”的副作用已經顯現了出來。

奚望生病、顧林新月成工具人,“雞娃”到底是對的還是錯的?

教育孩子本不是一件錯事,但家長們卻認為孩子就該聽自己的,被自己所控制、支配,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態度與想法。

家長“雞娃”、拼成績,現在的情感劇都開始流行“販賣焦慮”了?

也正因為這些內容,網友也直指劇集有“叛賣焦慮”之嫌。

同樣是“雞娃”,隔壁的《小捨得》在升學道路上,顯然更苛刻。

《小捨得》孩子成“學習工具人”?‍

電視劇《小捨得》熱播過程中,也展現了強勢父母“雞娃”的一面。

蔣欣飾演的母親“田雨嵐”,為了孩子學習成績不輸他人,一心只想讓孩子進入金牌班。

家長“雞娃”、拼成績,現在的情感劇都開始流行“販賣焦慮”了?

哪怕孩子的學習成績已經到了前排,但田雨嵐並沒有放棄“雞娃”,而是繼續讓孩子努力。

強壓之下,也就有了顏子悠的那番話:

“我媽媽愛的不是我,而是考滿分的我。你每次都說為了我好,但其實都是為了你自己的面子。從來不管我開不開心,願不願意,你從來沒有想過讓我高興。”

家長“雞娃”、拼成績,現在的情感劇都開始流行“販賣焦慮”了?

這一番話,傷了田雨嵐的心,也同時開始讓田雨嵐思考問題。

要求孩子努力學習,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必然是家長們的初衷。

可當家長們在經歷學習的壓力、與同齡人的相比較後,他們的心態容易發生變化,甚至選擇加強力度“雞娃”。

在這個學習的壓抑氛圍裡,《小捨得》裡的孩子們,似乎成了“學習工具人。”

家長“雞娃”、拼成績,現在的情感劇都開始流行“販賣焦慮”了?

當然,也不是所有家長都這樣“雞娃”,但不同於田雨嵐的教學方法,卻以另類的教育去“雞娃”的,在現實中也不是少數。

於是,“內卷”就出現了。

對於“內卷”這個詞,《小捨得》裡有一個很好的解釋。

一個劇場,大家都在看演出。突然有個人了站起來,其他人也為了看演出而不得不站了起來,於是所有人都站了起來,更有甚者站上椅子,拿著梯子。

家長“雞娃”、拼成績,現在的情感劇都開始流行“販賣焦慮”了?

但他們卻完全忽略了,他們本來是可以坐下來看的。

又或者說,根本就沒有人敢坐下來。

這些,也成了國產劇被指“販賣焦慮”的主要原因。

販賣焦慮?‍

回顧這幾年來,國產電視劇似乎開始流行“販賣焦慮”。

針對孩子的教育情況進行“雞娃”,從電視劇《虎媽貓爸》開始,就有了跡象。

家長“雞娃”、拼成績,現在的情感劇都開始流行“販賣焦慮”了?

但此時,“雞娃”一詞還沒有氾濫。

隨著《小歡喜》、《陪你一起長大》等多種“雞娃”型別的育兒、促娃學習成長等題材的出現,“雞娃”成為當代人話題熱議不斷的內容。

更因為這些電視劇的頻頻出現,劇中的壓力氛圍傳到了熒幕前的觀眾,使得育兒、還未成家的年輕人們,都開始產生焦慮。

從什麼時候開始,國產劇流行“販賣焦慮”了?

家長“雞娃”、拼成績,現在的情感劇都開始流行“販賣焦慮”了?

其實早在2015年,就有了先兆。

與其說販賣焦慮,倒不如說這些電視劇的題材、靈感都來源於現實生活?

畢竟比起電視劇裡家長們的“雞娃行為”,現實中的“雞娃”,恐怕只會愈演愈烈。

回到劇集的問題上,儘管故事的後期、結局都展現出了一個美好的結局,展現出了“雞娃”是不可取行為。

家長“雞娃”、拼成績,現在的情感劇都開始流行“販賣焦慮”了?

但對於感受極度真實的觀眾來說,前期不斷“雞娃”與壓力氛圍,又何嘗不是產生了大量的恐懼和焦慮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