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但娘無妨

“娘炮”:特指外貌及行為女性化的男子。

這個詞最早來自於臺灣的一部青春偶像劇——《別叫我軟柿子》,片中女主用“娘炮”攻擊男主生性軟弱。

其實,“娘”有兩層意思:古早一點是少女的意思,比如說“小姑娘”,慢慢的有了母親的意思。

不論是少女或者母親,男人性格中有柔軟的一面都不是壞事,為什麼“娘”會成為攻擊男性的貶損詞彙呢?

男人,但娘無妨

自出道以來,聲線比較細的歌手吳青峰就遭受過各種攻擊謾罵,“娘娘腔”之類的詞彙不絕於耳。

他不介意被指責“不像男人”,他只是不理解,為什麼“娘”會變成負面的詞,甚至可以被用於攻擊他人。

吳青峰說:“攻擊我‘娘’的人,大部分其實都比我懦弱。”

真正的強大從來不是發達的肱二頭肌,而是豐盈的內心世界。

當我們用標籤對人進行區分的時候,答案就會變成非黑即白,用“娘炮”一詞進行無差別攻擊,其實是捨棄了思考。

男人,但娘無妨

男人,但娘無妨

吳青峰無疑是幸運的,還有一批粉絲擁護他堅定不移的做自己,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同等幸運。

另一位臺灣男孩葉永志,卻在這場關於“娘炮”的審美霸凌和狂歡中,淪為了獻祭品。

在鄰居眼裡,長相清秀可愛的葉永志是個乖巧懂事的小男孩,他體貼又細心。

葉永志心疼媽媽工作勞累會幫媽媽按摩,書包裡還總是放本食譜,研究給媽媽做什麼可口的飯菜。

男人,但娘無妨

葉永志喜歡織毛衣,喜歡音樂課,喜歡許多女孩子喜歡的事物,喜歡一切恬淡、美好的東西。

但正是因為這些溫柔的舉止,讓他成為了眾矢之的,在學校遭受各種欺凌和暴力。

男人,但娘無妨

大家嘲笑他不像男人,男同學在廁所圍攻毆打他,強行脫掉他的褲子,起鬨要檢查他是不是女生。

葉永志從來不敢在下課時間上廁所,母親找到學校,學校沒有給出保護方案,卻告訴她:“帶你兒子去看心理醫生吧。”

男人,但娘無妨

2000年4月20日,15歲的葉永志終於永遠擺脫了這種非人的凌辱和折磨。

上完最愛的音樂課,提早五分鐘跑去廁所,以為能躲開那群壞蛋的葉永志,卻再也沒有回到教室。

人們發現他躺在廁所的血泊之中,嘴巴鼻子都往外滲著殷紅的鮮血,送往醫院的全程血流不止,最終搶救無效不治身亡。

男人,但娘無妨

像葉永志這樣的男孩不在少數,他們長期忍受著語言暴力和校園霸凌。

有一些男孩熬過了艱難的青春期,其遭受的心理創傷在漫長的歲月中卻依舊無法癒合。

還有一些男孩變得無法正視自己,最終選擇了自殺,告別了這個令他們傷痕累累的世界。

葉永志的事件最終推動了臺灣的《性別平等教育法》,也讓更多的人開始為平權而鬥爭,打破刻板的性別偏見。

蔡依林和五月天以葉志文為原型,為這群少年創作了一首歌——《玫瑰少年》,歌詞這樣寫到:

誰把誰的靈魂,裝進誰的身體?

誰把誰的身體,變成囹圄囚禁自己?

男人,但娘無妨

到底什麼是陽剛和陰柔的分界線?衡量“娘炮”的標準又在哪裡?

是一個人長髮或短髮?還是一個人健壯或纖瘦?抑或是一個人聲線的粗細?舉止粗暴或溫柔?

什麼時候我們對一個人的、一個鮮活的個體,評價體系竟如此單一淺薄又愚蠢粗暴?

狹隘的人用異樣目光審視他們口中的“娘炮”,口誅筆伐之餘亦群起而攻之,恨不得趕盡殺絕。

可是,固化對性別的刻板認知,當“娘炮”被濫用於攻擊和貶損,受傷的絕不僅僅是那些看似柔弱的男孩。

酷暑時分,頭頂烈日卻堅持不肯打傘的男人,是真的不熱不想打傘嗎?被所謂的“陽剛之氣”裹挾,荒唐又可笑。

男人,但娘無妨

男人,但娘無妨

男人,但娘無妨

男人,但娘無妨

男人,但娘無妨

熒屏上的男藝人忸怩作態、喜歡撒嬌賣萌,所謂“油頭粉面A4腰,矯揉造作蘭花指”,民眾苦“娘炮”久矣。

於是有些媒體雜誌大肆鞭笞“娘炮現象”,將其定義為一種社會問題,大談特談“娘炮誤國”,彷彿國之將亡。

殊不知,

一個邁向文明的社會必須容納和接受不同形態的個體存在,這是對審美意識的一種補充,也是一個健康的多元化社會所應有的包容度。

“娘炮”不會誤國,偏見和狹隘的認知才會誤國。

對祖國多點自信,它真沒這麼脆弱,允許男人“變弱”,恰恰是

時代在變好的體現。

男人,但娘無妨

審美多元,你可以不欣賞,但必須尊重對方擁有如何做自己的權利,光會喊口號,捨棄了思考,只會成為認知淺薄的傳聲筒。

我們要抵制的不是男性身上的女性特質,而是娛樂至死的風氣,是資本市場博眼球、炒作,對單一形象的復刻。

把這一切亟待解決的問題都統一歸結於藝人個人形象,扣上“娘炮”的帽子亂棍打死,是一種既偷懶又惡毒的做法。

男人,但娘無妨

有時候真慶幸,唱慣旦角的藝術大師梅蘭芳沒有生活在如今這魚龍混雜的網際網路時代。

梅蘭芳曾蓄鬚明志拒為敵人表演,豐子愷評價其稱:“茫茫青史,為了愛國而摔破飯碗的優伶,又有幾人?”

可如果放在現在,無論他的藝術造詣多高,為人如何正直,那夾雜在鮮花和掌聲裡的,必然還有數不清的指責謾罵。

不為其他,只為他不像個男人,扮作女人在臺上咿咿呀呀。

男人,但娘無妨

到底是什麼男性氣質,只有“陽剛”才能稱之為男人嗎?

《士兵突擊》寫的都是男人的故事,這部作品之後很多人報名參軍,人們誇這部作品重新激活了社會的陽剛之氣。

記者問作者蘭曉龍如何理解“陽剛之氣”,他的回答卻是:

勇氣、智慧、自控、寬容、幽默,哪個都來得比所謂的“陽剛”重要。中國男性國民最缺的,是心靈的健壯和強悍。

男人,但娘無妨

男人,但娘無妨

男人,但娘無妨

男人,但娘無妨

我們的社會好像陷入了一種“陽剛”迷思,社會輿論不允許一個“男人”可以脆弱、羞澀、膽小、靦腆……

可是一個永遠刀槍不入的陽剛形象,只會讓所有人精疲力盡。

勇敢、堅強、充滿力量……這些這些大眾所認可的關於男性的品質,如果你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真男人”,你是否敢深刻自我審視一番?

如果你認為男人必須堅強而勇敢,你是否能夠真實的面對,勇敢的坦誠自己的脆弱、恐懼和柔軟。

如果你認為男人必須充滿力量,當週邊的男人開始討論灌醉女性或吃她豆腐的時候,你是否能夠站出來指出不對,而不是合群的笑著附和。

如果你認為男人必須自信大氣,你是否有足夠耐心去傾聽女性的困境和訴求,包容她們發出的不同聲音,即使你覺得那聲音刺耳。

男人,但娘無妨

男人,但娘無妨

男人,但娘無妨

不是擁有醒目肌肉健碩身材的才叫男人,不是貶損挖苦嘲諷他人“娘炮”才叫男人,不是輕視傷害不尊重女人才叫男人。

男性的力量沒有固定的符號,也從不在於四肢發達孔武有力,而在於內心的強大和對萬事萬物的包容。

社會新聞已然揭示了一個血淋淋的道理,那些“男人”往往憑藉生理優勢暴力傷害女性,所以在力挺“娘炮”的聲音中,有一種是:

“至少他們溫柔,不會傷害我們,精緻愛美也好過油膩猥瑣。”

男人,但娘無妨

退一步來說,我們在攻擊一個男生“娘”的時候,本質上是在攻擊什麼?

我們攻擊的其實是男性身上的女性特質,可是女性化的特質為什麼不好?男性擁有細膩、溫柔等女性特質,又未嘗不可?

厭惡“娘炮”的本質其實就是“厭女”,那些被視為女性特質的詞彙,也往往意味著“弱者特質”。

“娘炮”一詞,傷害的是天平兩端的人。

我們振臂高呼索求平權,去他的“娘炮”,也去他的“女漢子”。

男人,但娘無妨

男人,但娘無妨

男人,但娘無妨

性別教育絕對不是兩極分化的男人應該如何,女人應該如何。

男孩子也可以玩洋娃娃,喜歡跳芭蕾舞,愛穿好看的小裙子。

人類生來就分男女,可是性別無法定義性格,我們不過是五顏六色的靈魂裝進了有限的兩種軀殼。

把選擇的權利交還給每個獨立個體,因為成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少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