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清平樂》,才想起追問為什麼歷史書對宋朝一筆帶過?

作為一個已畢業幾年的文科生,每當被問及宋朝有什麼著名的皇帝,宋朝有哪些特色時,我那捉襟見肘的歷史思維,此時便會一片空白,絞盡腦汁,高中的歷史書上,似乎只提及了程朱理學,對於那時的我來說,對此似乎一點兒都不感興趣,最重要的是,此處不是重點考點,因而模糊也就成為理所當然了,宋朝究竟有什麼可供現代人消遣的飯後餘資呢?

看了《清平樂》,才想起追問為什麼歷史書對宋朝一筆帶過?

最近《清平樂》播出,倒沒看到大家大肆討論劇情,知乎上更多的是對宋朝服飾的評頭品足,也許,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宋朝的皇帝,實在是乏善可陳,倒是宋朝婉約的審美,很符合一些文藝清新範兒的胃口。

恰巧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真相:追尋宋金時代的別樣生活》,累計之前在樊登讀書聽的《蘇東坡傳》、《宋徽宗傳》,隱約間,似乎對宋朝有了一些初步成型的模型建立。

對宋史有一些瞭解的人,應該都知道,宋朝的版圖不大,大部人熟知的唐宋明清,其實在很多學者看來,應該是宋、遼、金,還有當時的西夏,記得網路上有一個段子,一位網友調侃自己原以為是喬峰,沒想到看了宋朝版圖,才知是蕭峰。

紀錄片《真相》帶給我最大的認知是:經歷了大唐盛世,宋朝已由從崇拜熾熱的旭日,轉而欣賞皎潔如水的明月,從敢於面對噴薄之朝陽,轉而遙望明寄之星空,慢慢收斂自己,變得冷靜而剋制,但同時,它又不屬於明清時期的封閉,宋朝的審美,屬於婉約派,屬於文藝派。

宋朝的服飾,褪去了奼紫嫣紅的豔麗,上到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摯愛青色、等偏冷系風格;宋朝的百姓文化水平較高,生活節奏較慢,文化雅興異常濃厚,點茶是宋朝最著名的娛樂雅興,在這之前,品茶,只是喝茶,透過宋人的發展,茶已經擺脫了單純的飲用功能,昇華成了一種極富文人情趣與藝術美感的生活消遣,點茶中的工序:分茶,與今天咖啡拉花如出一轍。

宋朝的瓷器、絲綢遠銷海外,宋瓷造型樸實,含蓄細膩,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例青色的宋瓷,便是青色的代表之作,簡約而不失質感,天下宋瓷,汝窯為魁。

唐詩宋詞,雙峰並峙。說到宋詞,就不能不提蘇軾,蘇軾的文風,自成一格,不受形式的束縛,不追尋華麗的辭藻,不單單隻呈現景之美,簡約而又兼備生活意趣與畫面感,例如“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爾”,又如“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宋朝人也愛吃,灌湯包,一日三餐,炒、蒸、燉、煎等烹飪形式花樣百出,高腳桌椅,也是從宋朝開始的。也許一日三餐制,對於現代人來說,稀鬆平常,但是對於古人來說,食物貧乏,從宋朝人開始的一日三餐制,足以證明宋人的生活富庶。

縱觀歷史,宋朝是一個在文化、思想、科技、經濟、農業,都領先於世界,富甲全球的文明時代,是一個奠定了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潮流時代,它以博大的胸襟吸納多元文化,將開封(洛陽)打造成一座世貿中心、潮流前沿地。

但成也蕭何敗蕭何,宋朝的先天弊端:偃武修文,軍事上的積貧積弱,文人階層的耽於享樂,過於追求藝術(宋徽宗),最終導致了它的戰爭離亂與恥辱。

今天的人對宋朝詬病最多的也是它屈辱求和的態度,金人還沒兵臨城下,自先開門迎敵,不僅如此,還制止百姓反抗,對於這段歷史,無數人恨鐵不成鋼,也因此導致了大眾對文人雅士的偏見認知。我們既嘆息璀璨文明的隕落,也為之扼腕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