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汕頭 | "走,去石炮臺聽過去的炮聲迴盪!"

“光緒九年,署廣東水師提督,時惠屬稔山會匪倡亂,耀親督水陸各軍,由海道馳至平海,深入其險阻,賊不戰而靡。會法人構釁,旋師駐防虎門,上下橫檔、威遠、定洋各炮臺,舉辦南海、番禺、東莞、順德、香山、新會、新寧等環海各屬團練。又於六門諸海口要隘築臺添勇,以資防護,佈置周備,敵人始終不敢犯粵。”

——《東莞縣誌》

識汕頭 |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英法聯軍兵臨天津,咸豐帝被迫派遣代表與英、法、俄、美四國分別進行談判。1858年6月18日,清政府與美國簽訂《中美和好條約》;6月26日與英國簽訂《中英天津條約》,6月27日與法國簽訂《中法天津條約》。條約文字均以汕頭作為開埠岸口。1860年1月1日,汕頭正式開埠。開埠後,外國商船紛至沓來。當時潮州鎮(現潮州市)總兵方耀以

“鄰氛不靖”、“潮海嚴防”

為由,奏請朝廷批准建設崎碌炮臺。於同治13年(1874年)動工,光緒5年(1879年)竣工,耗資8萬餘銀元。

識汕頭 |

炮臺設計獨特是廣東省內規模較大

儲存較為完好的一處清代軍事設施

也是研究晚清海防軍事防禦的重要例項

1988年列為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

1989年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汕頭石炮臺,又名崎碌炮臺。位於汕頭市金平區海濱路20號石炮臺公園內,炮臺平面呈環形,總面積為19,607平方米,炮臺面積為10,568平方米,炮臺外圍築寬23米護臺河。炮臺大門為高、寬、厚各3米的劵門,兩側各建東、西轅門兩座。炮臺分上、下兩層,各置火炮18門。下層是一條石砌拱頂炮巷,炮巷寬4。1米,全長292米,貫通於整個炮臺,是放置炮彈和炮兵駐紮的營地登臺樓體呈波浪型,易於運送炮械,還有一道較為隱蔽的螺旋形樓梯,是作戰時的快速通道。上層臺面分布通風報話塔72座,每三個為一組,呈品字形分佈,是下層炮巷的通風采光裝置。

識汕頭 |

保護範圍

從炮臺護城河外岸線向外延伸10米。

建築控制地帶

從保護範圍外緣起向外延伸50米。

識汕頭 |

炮巷

寬4。1米,長292米,外牆厚4。9米,由花崗岩石加上糯米烏糖漿、貝灰沙混合築成,十分堅固。

識汕頭 |

波紋型石階:

寬3米,共27級,設計獨特實用,便於將炮械循級推上臺面。

識汕頭 |

模擬古鐵炮:

長2。9米,口徑0。4米,重1。9噸,射程16裡。

識汕頭 |

識汕頭 |

通訊塔:

共有72個,士兵或將軍在炮臺下可以透過這個塔對話。聲音會從下面傳出來,也可以在上面聽到聲音。這是一種雙向的通訊方式。

識汕頭 |

識汕頭 |

護城河:

作為崎碌炮臺的第一道防線,當敵人嘗試著進攻的時候,首先會面臨的就是會掉到這條河裡的危險,這為防禦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識汕頭 |

識汕頭 |

這裡曾是清末威武的炮臺,但在民國後淪落為血腥的“懲教場”;它曾遭受日本戰機的狂轟濫炸,也曾滿含希望地迎來新汕頭解放的曙光,成為人民海軍的營地。時過境遷,滄海桑田。石炮臺仿若歷史的見證者,一直默默地注視著汕頭的發展。

識汕頭 |

靜觀周圍的煙火人間,很難想象一百多年前曾發生在這裡轟轟烈烈、動人心魄的一切。而如今,充滿歲月痕跡的石炮臺佇立在現代化的汕頭市海濱路黃金地段,它靜靜地凝望著汕頭港。看似與周圍的一切格不相入,但又讓這座城市別有一番風味。

識汕頭 |

在這裡,你可以慢品人間煙火色,閒觀人間歲月悠長,或輕撫城牆,感悟時光,回溯這座城市的百年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