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腹水的“虛”與“瘀”之辨

段欽權

腹水是肝病最常見的合併證。肝病腹水的出現,標誌著肝病的危重程度,臨床上是比較難以治癒的。正如《內經●水脹篇》雲:“ 鼓脹。。。。腹脹,身皆大,大與腹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

肝病腹水的“虛”與“瘀”之辨

肝病腹水的形成,經歷著由肝及脾,由氣及血的病變過程。病程遷延日久,雖氣滯血瘀是本病的一個重要病理變化,但久病必虛,正氣耗傷,是更重要的內在因素。久病致瘀,溼停血瘀,乃是本病的另-重要病理變化。“虛” 和“瘀”二者在病體內互相影響,互為因果,導致本病的虛實錯雜,故臨床上多難治癒。“虛”即正氣虛,為“本”虛也;“瘀” 即溼停血瘀,為“標”實也;所以說,肝硬化腹水的病機是本虛標實。

“本”在本病中係指氣、血、肝、脾、腎而言,但都離不開氣、血。氣虛、血虛之根源在脾,因此,本虛多為脾虛。肝硬化腹水的形成是由肝及脾,脾病及腎的過程。肝主疏洩,脾主運化,肝得脾所輸布的飲食精微滋養後,疏洩功能才能正常;脾得肝之疏洩,運化功能才能健旺。當肝氣鬱滯,疏洩異常,鬱則氣逆,橫犯脾胃,致使脾失健運,精微不布,則氣血無生化之源,脾運不健,則氣虛血少。因此,脾虛是“本”表之源。

肝病腹水的“虛”與“瘀”之辨

“標”實是指溼停、血瘀。水液在入體內的執行,雖與肺、脾、腎臟有關,上賴肺的通調,中靠脾的轉輸,下依腎的開合,但尤與脾、腎關係密切。脾虛溼停,脾病及腎,腎陽虛不能溫煦脾陽及化氣行水,使水溼停聚益甚,故病人腹部脹大,腹水形成。血瘀之證,其病機有二; -足肝氣鬱結,血行不暢,久則脈絡瘀阻,氣滯而致血瘀;二是氣與血互相依存,氣賴血生,血賴氣化,血不得氣則凝而不流,氣虛則血滯,而使血瘀加重。總之,肝病腹水的病機,其因屬肝,其本在脾,病久及腎,氣、血、水三者結滯而成。治療原則應是辨正祛邪。

肝病腹水的“虛”與“瘀”之辨

吾曾治李姓男忠,37歲。 證見腹部膨隆脹大,青筋暴露,神倦消瘦,食少便溏,小便短少,而色晦暗,下 肢腫甚,舌質紫暗苔白膩,脈弦無力。此乃氣虛血瘀之肝病腹水,法宜益氣活血化瘀,健脾利溼。投如下方藥:黨參 茯苓 白朮 甘草 生麥芽 丹參 坤草 澤蘭 山藥 車前子(另包)大腹皮 茵陳高,水煎服。經住院治療46天,用上方加減,患者腹水全部消失,飲食增加,體力明顯恢復,好轉出院。可見益氣以行氣活血化瘀是對本證治療的關鍵,如果只注重活血化瘀,而忽視了益氣,瘀是難開的。益氣尚有攝血之功,益氣與活血並舉,又能避免活血而導致的出血傾向。《血證論》 說:“須知炭水之壅, 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則痰水自消。”可見,活血化瘀還有去溼的作用。肝病的瘀血阻絡,溼水停聚,活血化瘀能促進氣血周流,氣血流暢,則水混有路可出。益氣是扶正,又能活瘀、祛溼,活瘀尚能去溼,針對肝病腹水的氣虛、血瘀、溼阻是行之有效的。

以上處方必須在醫師指導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