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了格萊美大獎的中國民樂,還是你心中的“鄉土”代表嗎?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一名大學生說自己在音樂學院民樂系學嗩吶,但是每次在外面介紹自己的專業時,都會引起一陣笑聲,儘管知道別人可能沒有惡意,心裡卻依然很不舒服。

於是他感慨,大眾究竟什麼時候才能摘下對民樂的有色眼鏡啊。

沒錯,一提起民樂,想必很多人會認為是老一輩人的吹拉彈唱,是早些年民間藝人的街頭表演。與時髦、國際化毫不沾邊,甚至在很多人的眼裡,民樂就是一個字:土。

拿了格萊美大獎的中國民樂,還是你心中的“鄉土”代表嗎?

這項認知在孩子選擇學樂器時表現得尤為明顯。或許十幾年前,大家身邊選擇學古箏、琵琶、葫蘆絲等民族樂器的同學還不在少數,但如今,顯然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鋼琴、小提琴、大提琴、架子鼓等西洋樂器了。

拿了格萊美大獎的中國民樂,還是你心中的“鄉土”代表嗎?

而那些從小學習民樂,即使是成就優異考進了音樂學院,在社會上也會多多少少遭受一些誤解和嘲笑。

不得不說,在中國大眾對很多民族樂器的刻板印象實在是深入骨髓。

民樂的“土”是如何形成的?

民樂之所以被打上“土”的標籤,並不是因為音樂本身,更多是因為與民樂相關的元素,幾乎都是接地氣且偏鄉土的。

首先是演奏的人。在大眾的認知中,很少稱呼民樂演奏家為樂手,而是民間藝人。他們要麼是提著麻袋在路邊拉著悽慘二胡的大爺,要麼是穿著背心、鼓起腮幫底氣十足的壯小夥。

拿了格萊美大獎的中國民樂,還是你心中的“鄉土”代表嗎?

拿了格萊美大獎的中國民樂,還是你心中的“鄉土”代表嗎?

2016年,新生代歌手譚維維改編一首《華陰老腔》上春晚,儘管她開創性地將搖滾和民樂元素相結合,卻並沒有讓民樂擺脫掉“鄉土”氣,原因就是她依然保留了最常見的民樂表演主體——穿紅掛綠的大爺大媽們。

拿了格萊美大獎的中國民樂,還是你心中的“鄉土”代表嗎?

而西方的交響樂團呢?樂手往往西裝筆挺,出現在高雅的音樂廳裡。

拿了格萊美大獎的中國民樂,還是你心中的“鄉土”代表嗎?

其次,另一個造成民樂有濃厚“鄉土”氣的重要元素是,民樂經常出現的演出環境。

俗語有:

音樂流氓,嗩吶為王,不是入土,就是拜堂。

二胡、嗩吶等樂器由於通常被用在民間婚喪嫁娶,所以一旦這些樂器的音色響起來,人們難免會與這些民間世俗的場景產生強烈的聯結,從而導致進一步加重了大眾對民樂的刻板印象。

拿了格萊美大獎的中國民樂,還是你心中的“鄉土”代表嗎?

但不管是什麼樣的原因,對民樂貼上“鄉土”的標籤,都並不是對音樂本身的認知,而是基於外在因素對音樂片面而狹隘的定義。

很多人認為,只有當本土樂器和鄉土藝術家在一起表演,民樂才是和諧的,才符合大家對民樂的認識和想象。

事實上,這僅僅是一種思維定式。

我們所熟悉的嗩吶等民族樂器,並非產生自本土,而是從國外傳入的舶來品。所以這些樂器並非天生就用來在“婚喪嫁娶”中表演,更不是原本就帶有中國的“鄉土”氣息。只是因為在這些場景中過多運用,逐漸被人們標籤化。

拿了格萊美大獎的中國民樂,還是你心中的“鄉土”代表嗎?

▲嗩吶在公元3世紀從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

總而言之,真正熱愛音樂,就應該對每一種樂器都充滿敬畏,每一種樂器都是珍貴的、獨特的、不可取代的。不會因為演奏場合、價值貴賤而產生優劣之分。

而當人們拋開腦海中對民樂的固有印象,會發現絕大多數的人對現代民樂的認知還遠遠不夠。

民樂同樣可以國際化

或許有不少人,對古箏的認知還停留在《還珠格格》中紫薇的自彈自唱;對二胡的認知,還停留在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

拿了格萊美大獎的中國民樂,還是你心中的“鄉土”代表嗎?

很多人以為民樂要麼俗、要麼淒涼,總是一樣的調調,沒有太高的欣賞價值。

可事實上,中國的民樂早已不是大家印象中樣子了,甚至有些作品已經憑藉極高的音樂價值,走向了國際,拿到了格蘭美等國際音樂獎項。

現代民樂的表現方式遠遠超出你我的想象。

女子十二樂坊曾可以結合流行樂、西方古典樂,賦予民族樂器全新的感覺。

之前為大家安利過的寶藏音樂人吳彤,就是曾兩次獲得格萊美獎項的傳奇民樂演奏家。他用笙和嗩吶,將民樂和搖滾樂開創性地結合在一起,真正將民樂玩出了花兒。

另一位民樂演奏家吳蠻老師,也將琵琶演奏出了新境界。透過她的演奏,讓我們知道,琵琶演奏不僅可以跨界,也可以融合;不僅可以流行,同樣還能即興。

她不僅將琵琶推廣到了全世界,更是讓人們感受到了中國民樂鮮活的生命力。

透過她的表演,我們看到了琵琶與大提琴等西方樂器的融合,也領略到琵琶與電子樂配合的即興演奏。在這樣的場景下,我們忘記了樂器有西洋樂器與民族樂器之分,感受到的是音樂之間真正的碰撞與交流。

拿了格萊美大獎的中國民樂,還是你心中的“鄉土”代表嗎?

不過,要說樂器鄙視鏈最中心的,可能還要數民樂中的二胡了。很多人想到二胡的第一感受就是“慘”,這樣的標籤,甚至被應用在表情包裡。

拿了格萊美大獎的中國民樂,還是你心中的“鄉土”代表嗎?

以至於越來越多的人,提起二胡,就和街頭賣藝、路邊乞討的情景聯絡了起來。可事實上,二胡絕不僅僅只有慘兮兮的樂曲,它和其他的樂器一樣,可以搖滾、可以流行,甚至也可以與時髦的爵士相結合。

日本鋼琴家磯村由紀子與二胡演奏家坂下正夫合作的經典作品《風居住的街道》,唯美浪漫中充斥著淡淡的感傷,動人心腸,餘音繞樑。

風居住的街道永安二胡 - 歌曲合輯

拿了格萊美大獎的中國民樂,還是你心中的“鄉土”代表嗎?

旅法音樂家果敢將二胡的琴聲輸送到了世界,憑藉二胡演奏獲得了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除此之外,他還創造性地將二胡與爵士樂相結合,和三位法國爵士音樂家組建樂隊,將二胡玩得風生水起。

很多時候給二胡貼上“土”標籤的,往往是中國人自己。二胡在國外其實擁有非常高的地位,也非常受歡迎。這正是因為國外的人們對二胡沒有應用場景的聯想,只是單單當做一件獨特的樂器來感受與運用。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大家對音樂認知的加深,如今正在有越來越多的國人瞭解到了民樂的珍貴美妙,更有一些音樂從業者用自己的努力試圖打破大眾對民樂的刻板印象。我們看到有些選秀節目中,已經開始出現了民樂樂手。

拿了格萊美大獎的中國民樂,還是你心中的“鄉土”代表嗎?

▲被稱為“嗩吶王子”的偶像樂手閆永強

音樂表演節目中,也看到了很多年輕音樂人對民樂的創新與推廣。

拿了格萊美大獎的中國民樂,還是你心中的“鄉土”代表嗎?

▲某音樂節目中表演者用民樂改變周杰倫《半獸人》

我們盼望著有那麼一天,人們聽音樂不再以種類來劃分,學樂器也不再會被鄙視鏈所束縛。所有的一切僅僅是出於喜歡,出於情感上的被觸動,被撫慰。那是音樂迴歸到了最純粹的時刻。

那一天終究會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