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兵臨城下》裡的意識形態偏見

本文作者:夜子

聊聊《兵臨城下》裡的意識形態偏見

說個老電影,2001年的“enemy at the gates”,中文譯名《兵臨城下》。

男主是“裘花”裘德·洛,這哥們的臉對於我這種臉盲星人,都非常有辨識度。2001年,他的臉,特別是正面,三庭五眼,標準得像油畫範本一樣。

聊聊《兵臨城下》裡的意識形態偏見

電影是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他還執導過《狼圖騰》,以及梁家輝主演的《情人》,還有動物電影《虎兄虎弟》。

演員陣容裡有英國的裘德·洛、蕾切爾·薇姿、約瑟夫·費因斯和美國的艾德·哈里斯等一些英美著名演員,一起拍攝的一部以反共為思想主線的前蘇聯衛國戰爭片!

劇情其實非常簡單,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候,蘇德狙擊手對決!有歷史人物原型,有著名的歷史轉折點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很容易讓人覺得是一部紀實片。

電影也拍得相當真實,演員方面,主角裘德·洛、約瑟夫·費因斯、艾德·哈里斯等明星大腕雖然是英美演員,但是其他的配角,路人等小角色基本請了俄羅斯人扮演,而且,人物的扮相和穿著基本有史可循。

聊聊《兵臨城下》裡的意識形態偏見

聊聊《兵臨城下》裡的意識形態偏見

關於戰爭武器和道具,大到炮塔,小到蘇軍政工人員的勳章的佩戴,都是請了專業的二戰軍服武器專家。

聊聊《兵臨城下》裡的意識形態偏見

包括背景音樂,我完全沒聽出來是仿蘇式音樂,跟我小時候聽大人們放的蘇聯音樂都是一個味道的,就是那種又沉重又雄壯的感覺!

所以,你要是像我一樣完全不瞭解真實歷史情況,你很容易留下這樣的印象,蘇聯領導人,包括蘇軍將領太殘暴、野蠻、,只會把自己計程車兵迅速推上戰場送死。

比如把未訓練的新兵抓往前線送死。

聊聊《兵臨城下》裡的意識形態偏見

電影一開頭就是一火車一火車惶恐迷茫的新兵被關到悶罐子車廂裡,拉往前線戰場,下了火車後,又被像趕牲口一樣趕到被敵軍掃射的敞篷民用船上。然後就是令人窒息的掃射,死亡,一半人都還沒看見戰場是啥樣就被犧牲掉了。

聊聊《兵臨城下》裡的意識形態偏見

再比如蘇軍缺乏武器,讓士兵衝鋒當炮灰。

聊聊《兵臨城下》裡的意識形態偏見

然後,電影又開始濃墨重彩地描繪蘇軍缺乏武器彈藥的荒誕狀況,兩個戰士合用一把步槍、幾發子彈。然後還告訴他們,如果你的夥伴倒下了,你就拿起他的槍繼續戰鬥!這一點,我雖然不知道歷史到底是啥樣,就覺得想出這樣主意的人怕不是腦子不好?一個有槍沒子彈,一個人有子彈沒槍,那這兩個人一上戰爭,那不就是靶子?誰也打不響槍不是?

聊聊《兵臨城下》裡的意識形態偏見

再比如肆意掃射選擇撤退計程車兵。

聊聊《兵臨城下》裡的意識形態偏見

這裡,能看出來電影把這波抹黑髮揮到了極致,在蘇軍士兵衝鋒失敗後退的時候,政委居然在後面用重機槍瘋狂掃射自己人。無數子彈打出去,將炮灰們全部放倒。子彈在分配給作戰士兵按粒分,而掃射自己人卻這麼爽快?蘇聯政工人員怕不是德軍的內應吧?

急得我恨不得把督戰的那個重機槍手拖到最前面去!

英明的阿諾看來只有用赤貧俄羅斯農民的視角才能才能顯出蘇維埃國家肅殺的寂靜?

居然把讓人著迷的蘇聯狙擊手瓦西里塑造成一個不識字的下層農民。

聊聊《兵臨城下》裡的意識形態偏見

實際上,這位蘇聯英雄曾讀於馬格尼託哥爾斯克建築技術學院。他還是個海軍精英士兵、部隊財務文書,然後才是步槍列兵、狙擊手。可以讀一讀他的自傳

這些強烈意識形態偏見的電影情節沒有毀掉《兵臨城下》的另一個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除了西方意識形態滲透,這部電影有足夠出彩的戰爭場面,有讓人驚心動魄的狙擊對決以及導演敘事節奏的流暢處理。

導演完美體現了瓦西里是如何在德軍狙擊手強逼壓力之下,憑藉超強專業性狙擊,依舊能彈無虛發幹掉德軍。雖然他也會害怕,會沉睡貽誤戰機,也會失敗。

聊聊《兵臨城下》裡的意識形態偏見

包括那個被塑造成只會嫉妒瓦西里的偽君子政治指導員,最後在絕望中,也發出了人性和社會理想的思考。

“在這世上,即便是蘇聯的世界,也總是會有貧有富…富於天賦,貧於天賦,富於愛情,貧於愛情……”

更別說坦妮婭陪著瓦西里在戰場上,一步不退!當她偷偷躺到瓦西里的身邊,露出雪白豐腴的屁屁時,我內心震撼。。。這是殘酷的戰爭中最美好的一幕。

聊聊《兵臨城下》裡的意識形態偏見

最後,即使這麼多閃光點,我個人的觀點還是這種抗戰史大片還是要多看看本國曆史。

導演這種拍攝手法是對參加衛國戰爭戰士的一種抹黑。關於督戰隊是否存在先撇開不論,蘇聯的勝利離不開大多數戰士的愛國主義熱情與血與肉的犧牲,更不用說蘇聯的很多政委都是帶頭衝鋒,其傷亡率慘重。

時至今日,二戰的歷史也是俄國愛國主義教育重要部分。每年紅場閱兵足以說明他們的驕傲。在重要的節日,俄羅斯人也會把他們在二戰時期戰死的親人的照片放在身前參加紀念活動。

聊聊《兵臨城下》裡的意識形態偏見

這個才是一個正義戰爭中最重要的價值觀。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