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牌屋》:步步驚心的政界博弈

《紙牌屋》:步步驚心的政界博弈

先說明,我沒看過美劇《紙牌屋》,我看的是小說三部曲。

小說《紙牌屋》以英國唐寧街為背景,最初發表於 1989年。1990年被英國BBC首次搬上熒幕,後來入選“100部最佳英國電視劇”。2013年,美劇《紙牌屋》第一季播出引起轟動,連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也是該劇的粉絲,還提醒網友“不準劇透”。

美劇和原著差別很大,原著寫的是英國政壇,美劇傾向於美國時政。美劇反映的是美國 “政治黑暗鬥爭”,原著則綜合展現英國政界人士的生存狀態。

好看的小說離不開“真實感”。

作者邁克爾·道布斯(Michael Dobbs)是英國資深政治家。他於1975年步入政壇,很快嶄露頭角,後任政府特別顧問和撒切爾政府幕僚長,最終於保守黨副主席的職位上退休,2010年被英王室冊封為男爵。

他在政壇經過真正的摸爬打滾,小說裡的權力爭奪和政治鬥爭比美劇來得更真實、直接、殘酷、尖銳。

《紙牌屋》:步步驚心的政界博弈

《紙牌屋》三部曲各有千秋,主角是弗朗西斯·厄克特。

第一部講述他如何憑一己之力扳倒首相;

第二部講述他為了鞏固地位,和國王展開波譎雲詭的政治權力鬥爭;

第三部講述他成為英國曆史上連任最長的首相,政府內外都期望他退休,他應對各方勢力,“最後一擊”實現了他最大的野心。

在我看來,第一部和第二部講扳倒首相、玩轉國王,非常好看,情節緊張刺激,一環扣一環,第三部就顯得沉悶多了。

我最喜歡第一部,原著沒有美劇那麼多人物和花哨情節,集中在主角弗朗西斯·厄克特和幾個人物之中,情節緊湊,一氣呵成。猶如帷幕拉開,你看著他如何一步步精心策劃、登上英國首相寶座,直呼爽快。

《紙牌屋》:步步驚心的政界博弈

左起:美版《紙牌屋》編劇博•魏利曼、原著作者邁克爾•多布斯爵士和演員凱文•史派西

恐懼之力,永比尊敬更甚

何謂政治?

英文的“政治”(Politics)來源於古希臘語“Poly”,意思是“很多”;後面的“tics”則來源於“ticks”,意思是“吸血的小蟲子”。

小說主角弗朗西斯·厄克特在政壇攀爬多年,從普通的後座議員到部級初等職位,到現在的黨鞭長,坐穩了政府24個權力最大的位置之一,在唐寧街擁有多間豪華奢侈的辦公室,離首相辦公地點咫尺之遙。

解釋一下,“黨鞭”通俗來說就是政黨紀律主管,功能是確保議員出席議會,並按照政黨立場行事。也就是說,黨鞭是幫議員們解決問題、擺平麻煩、遮掩醜聞、隱藏秘密。

“黨鞭長”是黨鞭的最高職位,不能拋頭露面,沒有公開演講,不接受採訪。

在整個政府的高階官員中,他具有最準確和敏銳的政治嗅覺。為了儘可能多地爭取選票,不管白天黑夜,他時時刻刻都要知道自己的下院議員們身處何方。也就是說,這些人對他來說沒有秘密和隱私。他全盤掌控著一切:議員們和誰走得近,可能的枕邊人有哪些,他們是否足夠清醒,可以投票;他們有沒有偷偷竊取別人的錢財,或是和別人的老婆不清不楚。所有這些秘密,包括其猛料多多的邊邊角角,都被悉心蒐集、記錄在一本黑皮本上,穩妥地鎖在一個連首相都沒有鑰匙的保險櫃中。

黨鞭長看不出權力,實際上整個政黨都欠著弗朗西斯·厄克特的人情,人人心知肚明。由此可見,黨鞭長這個職位是讓人恐懼的。

恐懼是偉人成功的秘訣。如果別人害怕你會將其毀於一旦,徹底打倒,那自然會對你畢恭畢敬,俯首帖耳。最原始的恐懼令人陶醉其中,勢不可擋,衝擊力過人。恐懼之力,永比尊敬更甚。

《紙牌屋》:步步驚心的政界博弈

BBC版主演伊恩·理查德森

惱羞成怒,謀權篡位

小說開始是六月緊張的首相大選,亨利·科林格里奇連任首相,但媒體對他評價偏低。

首相有個不成器的哥哥查爾斯·科林格里奇,生活潦倒,離婚後更加放縱自己,酗酒成性。這樣的哥哥稍加利用就是首相身邊的“隱藏炸彈”。

兩人在相同的家庭出生,上的是同一所學校,然而不知為什麼,亨利總是更為優秀,並逐漸取得了比他輝煌得多的事業成就,甚至婚姻也比他風光幸福。查爾斯對此並沒有什麼不甘心。

弗朗西斯·厄克特給首相提議重組內閣,他認為政府團隊需要一個全新形象,然而首相認為高層太多變動容易引起混亂。首相列出內閣名單,沒有任何變化。

這次交談讓弗朗西斯·厄克特深感受辱,首相找了黨主席威廉姆斯勳爵(從政近四十年,是政治老前輩)商量內閣名單,卻沒有諮詢他的意見。

弗朗西斯·厄克特本以為輔助首相連任,勞苦功高,誰知未能如願得到進一步的提拔。他感到自尊受損、惱怒不已。他意識到有個更好的方法可以平衡“不公平待遇”,就是讓一切重新洗牌,向他這邊傾斜。

政壇就像玩紙牌遊戲,爾虞我詐、平衡各方力量。牌局已開,弗朗西斯·厄克特如何洗牌、倒牌、發牌?他深謀遠慮、精準控制、步步為營、不容有失。

《紙牌屋》:步步驚心的政界博弈

美劇《紙牌屋》劇照

抓住對方把柄,讓其言聽計從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首先得找個耳目。

弗朗西斯·厄克特盯上了羅傑·奧尼爾。

羅傑·奧尼爾是宣傳處處長,高大帥氣,活力充沛,漂亮的黑人助手佩妮很迷戀他。

羅傑·奧尼爾有太多把柄了,他運用職務之便讓廣告公司支付他花天酒地的花銷。他不僅嗜酒如命,最近還染上毒癮,偷偷吸食可卡因。

弗朗西斯·厄克特挑明知道他的爛事,但表示會幫他隱瞞。

“只要你一聽到主席那邊的風吹草動,就要馬上來通知我。這樣你的前途就有保障了。”

緊緊抓住對方的把柄,威逼利誘

,奧尼爾不敢不從,他從此成為厄克特的“工具人”。

還有一位年輕的女記者主動送上門了:瑪蒂·斯多林,28歲,是《每日紀事報》政治版最年輕的記者,她野心勃勃想成為最出色的政壇記者。連弗朗西斯·厄克特的妻子莫蒂瑪也留意到她了,建議丈夫好好利用這位年輕記者。

《紙牌屋》:步步驚心的政界博弈

美劇《紙牌屋》劇照

圍剿新政府,把首相拉下馬

首相雖然連任,但不被看好,很多人認為首相優柔寡斷,沒有足夠的能力領導國家。厄克特把握機會,連環出擊又狠又準。

放料

他指示奧尼爾給反對派放料,讓反對派議員質疑首相為何要取消競選時許諾的醫院擴充套件計劃,首相被問得措手不及。當晚,首相亨利·科林格里奇大發雷霆,要弗朗西斯·厄克特揪出內閣裡到底誰走漏風聲。

厄克特點點頭,像個僕人那樣順從地垂下眼瞼,不想讓首相察覺到自己眼中舞動的喜悅。科林格里奇宣佈“捕獵開始”,厄克特好像又回到了荒原之上。他的雙腳堅定穩當地踩在草上,等著鳥群起飛,好開弓放箭。

洩密

七月下旬,議員們都在等待長長的暑假。沒多久,微妙的事件發生了。

國務大臣書面答卷草稿的影印版在計劃出版日期的前十天,被《獨立報》的議會記者在安妮酒吧的椅子下面發現,書面答卷中宣佈了要強制削減英國地方自衛隊的計劃。四天後,相關報道出現在該報的頭版顯著位置,這次又捅了黃蜂窩。

發起報復和懲罰的人可不同於往常。雖然地方自衛隊並不是什麼一日萬金的職業,但成員很多,影響力極大。有很多有頭有臉的精英人物都是其中的議員,地方選區的政黨中,很多高層人士都會在名字後面驕傲地加上一個縮寫“TD”,這代表在地方自衛隊服役。他們一定會拼盡全力對此事口誅筆伐,保住自衛隊的。

抹黑

八月,政客們和主要的政治新聞記者都休假去了,二線的議會記者們絞盡腦汁找料,他們幾乎不約而同地都把注意力放在了亨利·科林格里奇首相那裡。

某家小報接到匿名電話,說查爾斯住在法國波爾多郊外一家便宜的旅館。這家報紙立刻派出一個記者前去找到查爾斯,拍下他酩酊大醉並靠在一個大胸妹的樣子。

報道後的第二個週末,同樣一張查爾斯酩酊大醉的照片又出現在頭版顯著位置,不過旁邊多了一張首相在法國南部舒適悠閒地度假的照片,兩張對比照片的含義昭然若揭。

《紙牌屋》:步步驚心的政界博弈

美劇《紙牌屋》劇照

再洩密

十月,反對黨推選出了新領袖,士氣高漲,面貌煥然一新;而亨利·科林格里奇首相召集同僚們開會,氣氛和情緒形成鮮明對比,顯得格外消沉頹廢。

瑪蒂·斯多林無意之中獲得十月的民調機密檔案。她從這份調查驚訝發現,執政黨得到的投票率下降了,首相受歡迎程度很低,他的支援率和反對黨新領袖的支援率差了十萬八千里。她瞬間明白這種絕密資訊就是重磅炸彈。

這篇獨家專題毫不留情,認為科林格里奇是“一個災難般的威脅,可能隨時都會將整個政府吞沒”。

形勢對首相越來越不利,媒體也老說他壞話,加上黨派丟掉了幾個本來應該十拿九穩的席位,大家盡情發洩沮喪和不滿。媒體、黨派人士對科林格里奇的批判變得更為公開和放肆,直言首相該退位了。

《紙牌屋》:步步驚心的政界博弈

美劇《紙牌屋》劇照

重錘出擊

如果說,製造內訌、洩密、抹黑是攻擊首相是“皮外傷”,那麼首相向哥哥提供敏感資訊並從中獲利,這樣的醜聞就是壓倒駱駝最後一根稻草了。

厄克特透過一系列巧妙的操作,讓大家以為查爾斯·科林格里奇在有“內部訊息”的前提下,買入某醫藥公司的股票,幾天後,該醫藥公司的新藥被政府獲准上市,股價上升,從而迅速獲利。

事件曝光後,首相再無挽回餘地,11個地區主席中有7個都認為他對黨派造成災難性打擊。第二天上午,首相召集內閣會議,宣佈他將辭職。

眾人議論紛紛,回不過神,只有厄克特心知肚明。

他做到了,單槍匹馬扳倒了整個國家最有權力的人。

他心中爆發出歡快愉悅的吶喊,臉上的表情卻控制得很好,看起來與周圍的人們一樣無比震驚。

《紙牌屋》:步步驚心的政界博弈

《紙牌屋》英文版書籍封面

除掉對手,登頂首相

搞垮首相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就是黨派競選領袖,必須把對手一個個除掉,才能問鼎首相寶座。

在這個過程,報業大亨、《每日紀事報》新老闆本傑明·蘭德里斯功不可沒。

本傑明·蘭德里斯和弗朗西斯·厄克特達成共識,他將動用旗下媒體為弗朗西斯·厄克特競選助力,出謀劃策。

簡而言之,把最有勝算的領先者拉出來做“出頭鳥”,大家忙著互相拆臺的時候,厄克特坐收漁利,成為大家最不討厭的人。厄克特會慢慢往上爬,直至成功。

人們眼中看到的,是一個男人被不情願地拽向權力的寶座,將自己對同僚和國家的責任放置在自己的個人利益之上。當然,這是政壇上的一場戲,劇本、表情等元素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和反覆的排練,但他的演技實在太精妙了。

黨派領袖競選報名截止前,有一位宣佈退出,候選人變成九人,有五個有勝算:塞繆爾、伍爾頓、厄爾、麥肯齊和厄克特。也就說,厄克特要幹掉前面四人。

他緊緊咬住每個人的弱點,消滅一個又一個競爭對手。他的出擊毫不留情,心狠手辣。

《紙牌屋》:步步驚心的政界博弈

美劇《紙牌屋》劇照

除掉麥肯齊

保羅·麥肯齊是衛生部長,因削減衛生預算被醫護人員、工會反對。那天,他精心安排走訪計劃,還沒到達現場,車子就被抗議者堵截,只能狼狽逃走。

按照常設指令,未來一週的全部安排都要發給黨鞭辦公室,你說行程是誰洩露的呢?

汽車疾馳而去,在路面上留下兩道黑色的輪胎印,如同兩道觸目驚心的傷痕。麥肯齊的政治生涯也如這醜陋的輪胎印一樣,徹底留在了這條路上。

除掉厄爾

羅德·厄爾做過很多重要的工作,後來被委以重任成為教育部長,是最有機會勝出的候選人之一。

週六他舉行宣傳活動,一切準備就緒,看到了第一排的西蒙,他唯一不想再見到的人。

他曾經在醉醺醺的狀態下和英俊的西蒙在火車車廂相遇,按捺不住“幹了起來”。後來西蒙從電視上認出了他,再三找他要錢。無奈之下,厄爾把此事告訴黨鞭長,厄克特迅速處理這件事,西蒙從此消失了。

這天,西蒙的出現讓厄爾心神不寧,他的演講大失水準,讓支持者非常失望。

隨後,《鏡報》的兩名記者一直在厄爾家門口蹲點,一有機會就舉著西蒙的照片問厄爾認識他多久,厄爾精神崩潰了。到了第三天,記者還守在他家門口,他已經沒有任何心理承受能力了,他知道自己必須做個了結。

週二上午晚些時候,厄爾退出競選的訊息傳遍了威斯敏斯特,所有人都驚呆了。這事發生得如此猝不及防,已經來不及修改印好的選票了,只能狼狽地用圓珠筆塗掉他的名字。

《紙牌屋》:步步驚心的政界博弈

美劇《紙牌屋》劇照

除掉伍爾頓

帕特里克·伍爾頓是外交大臣,他早就被厄克特盯上了。厄克特知道伍爾頓是個老狐狸,看到首相失勢就暗地籌劃競選。

伍爾頓好色。厄克特讓奧尼爾安排佩妮和他見面,他果然上鉤了,過程被暗地裡錄音。這個錄音磁帶被寄到伍爾頓府上,他老婆也聽到了。

伍爾頓以為是佩妮做的,佩妮莫名其妙。伍爾頓面如死灰,他立刻明白了。

“我希望是你,妮妮。因為如果不是你的話,我完全不知道是誰在搗鬼。這事發生這麼久了,這個時候才送到我手裡肯定不是個巧合。他們不是要敲詐我的錢,是想讓我退出領袖競選。”

伍爾頓召開記者招待會,宣佈退出競選,並希望他的支持者們投票給弗朗西斯·厄克特。妻子問他為何要支援厄克特,他說不喜歡厄克特,這樣說只是為了自己。

“因為我已經五十五了,邁克爾·塞繆爾才四十八。也就是說他可能在唐寧街舒舒服服地做十二年首相,直到我死了入了土。而弗朗西斯·厄克特都快六十二了,他掌權應該超不過五年。所以選了厄克特,在我行將就木之前,很可能還有領袖競選。同時,要是我能找到這盤磁帶的幕後黑手,或者按我衷心希望的,他們在慘烈的事故中不幸喪生,那我就還有捲土重來的機會。”

你看,伍爾頓果然是老狐狸,退出競選的宣告都精打細算,滿是私心。

《紙牌屋》:步步驚心的政界博弈

美劇《紙牌屋》劇照

除掉塞繆爾

最後剩下是強勁對手邁克爾·塞繆爾,也是第一輪投票得票率最高的領先者。

沒多久,塞繆爾的機密資料因“失竊”而到了激進的《星期日問詢報》那裡,記者登出證據,證明他早年支援一些組織和運動。塞繆爾被媒體描繪成一個早期活躍的左翼分子,至今不思悔改。從那以後,塞繆爾的競選活動就處處碰壁。

《紙牌屋》:步步驚心的政界博弈

美劇《紙牌屋》劇照

除掉知情者

競爭對手消滅乾淨了,剩下當然是清理知情者。

於是,在離新首相選舉只有一天的時間,奧尼爾被發現死在南安普敦外的若恩漢姆斯服務區的公廁裡,顯然他是癮君子,因吸食過量可卡因死亡。

於是,一直苦苦追尋“誰在陷害首相”的記者瑪蒂,即使和厄克特共度春宵,也逃不掉被謀殺的命運。

短短几個月,從名不見經傳的黨鞭長到問鼎首相寶座,厄克特終於掃清所有障礙,實現了他的政治野心。

《紙牌屋》:步步驚心的政界博弈

美劇《紙牌屋》劇照

零和博弈

回顧弗朗西斯•厄克特的“登基之路”,他利用自己能夠掌握內閣機密和黨內人士秘密的優勢,展開一場接一場的“屠殺”;利用媒體大做文章,抹黑對手,為自己造勢。他不僅要捕獵,還要巧妙躲避來自政敵的明槍暗箭。

小說最後,厄克特和瑪蒂說,“如果你真的懂得權力,你就會明白,有時候犧牲是必要的。”

“一生中我們必須做出很多選擇,瑪蒂。有的選擇很艱難,很絕望,甚至孤注一擲,不計後果。可能會讓我們深深憎恨我們自己,但不得不這樣做。你和我,瑪蒂,我們必須做出選擇。我們倆都一樣。”

作者邁克爾·道布斯不愧為英國老牌政客,文筆老練,語言精準、冷峻,話鋒恰到好處,人物有血有肉,細節真實飽滿。

全書聚焦權力,權力鬥爭令人性扭曲。“全員惡人”並非戲劇誇張,你會深受觸動:為了贏,他們無所不用其極。

作者邁克爾·道布斯提到:“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渴望獲取巨大的成功,不是嗎?不管怎麼說,偉大的政治人物總是有點不讓人舒服,所以弗朗西斯必須要有陰暗的一面。”

人生就是一場零和博弈,輸贏高下都在政壇見分曉。不管我們願不願意,都是這條路上無奈的過河卒子,只能一路向前。

《紙牌屋》畢竟寫於1989年,時代不同了,政治持續在變化。誠如作者邁克爾·道布斯所言:“政治的重要主題是相同的:野心、慾望、原則、惡行、忠誠、責任、背叛以及性,政客們在運用他們的權力時,這些東西都可能碰到甚至唾手可得。幾百年來,這從未變過,這也是為什麼莎士比亞戲劇到現在依然能引起共鳴。”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