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茶做“小而美”是死路一條,05年前的君山銀針就是例子

前一段時間我寫了一篇文章,講了講嶗山茶發展到現在遇到的一些困難。就是《問政青島》節目裡說的那點事——嶗山茶全國排名一降再降的問題。

我這篇文章全網一共幾個有4萬多點選量,幾百條評論,我都一一看了,我在文章裡說了:嶗山茶整個行業要生存下去,必須擴大規模和產量,否則只能繼續萎縮,被市場淘汰。

但有一些網友說沒必要,嶗山茶就應該學西湖龍井、碧螺春,做小而美的茶葉,高階高階再高階,這樣才能體現嶗山茶的價值。

這種說法我不認同,如果嶗山茶走“小而美”這條路,只有死路一條。

“小而美“,其中包含兩個意思,一個是“小”,也就是產量少;一個是“美”,也就是品質高。

其實還暗含著另外一層意思,就是價格高

。因為高品質意味著高成本,但產量低,為了生存和利潤只能拼命抬高價格。低價,無法同時滿足低產量和高品質兼顧的問題,要做到“薄利多銷”的對立面——厚利低銷。

不光是茶葉,但凡“小而美”的產品都具有這“一少兩高”三個特徵:量少,品質高,價格高。比如說義大利法拉利跑車、德國利勃海爾的奢侈品冰箱。

具體到茶葉上,有兩個典型的例子,一個是西湖龍井,一個是碧螺春。這兩種茶以稀少聞名於世,價格和利潤也是夠高的,根據《2021中國區域茶葉品牌價值研究報告》統計,碧螺春單位銷量品牌收益,竟然達到了讓人瞠目結舌的2275。67元/公斤,全國排名第一,西湖龍井是924。53元/公斤,排第三。

賣一斤茶能掙這麼多,讓人羨慕得要死,相比之下,嶗山茶的單位銷量品牌收益只79。9。元,還不及人家一個零頭,不過好歹全國還能排進前20。

為什麼西湖龍井們能做到,全國其他的茶做不到呢?

很簡單,需求。要做這個小而美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對這個茶葉的需求量必須足夠大,而且需求穩定,不會因為競品的入侵導致需求減少,這樣才能保持高價。

你要拿西湖龍井、碧螺春、正品大紅袍等,當嶗山茶小而美的學習案例,這就犯了兩個錯,一個是倖存者偏差,一個是倒果為因。

先說倒果為因。人家成功並不是因為產量小,而是人家名頭太大,歷代帝王的光環加持,再加上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宣傳,早已經做到全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程度,直到現在還不斷有影視文學作品捧腳抬轎子,導致全國有錢人都在瘋搶,都是提前去正牌產地的茶農家裡直接預定,行貨根本不在市面上流通,就這還得拼關係,茶葉下來了直接帶走,這價格能下來嗎?所以人家可以活得很滋潤,掙得多。

是因為人家名氣大牌子響,才可以這麼玩,而不是因為產量少才有名氣。這就叫倒果為因,那些世界500強的著名企業,如GE(通用電氣)、IBM、AT&T,不是因為用了縮寫才成功的的,而是因為人家先成功了,足夠有名,才敢用縮寫,最開始的時候都老老實實地寫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GE)、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IBM)

、American Telephone & Telegraph

(AT&T)

,你一個新企業非要跟人家學,名字誰也記不住,會被別人罵神經病。

換句話說,要搞小而美,你茶葉的牌子必須夠大夠響,讓消費者想得在被窩裡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好不容易搶到了,拿出去給朋友顯擺,喝的時候朋友激動得手都哆嗦,那才行

這樣可以在保持一個較小的產量的情況下,舒舒服服地活著。

那些沒這個名氣想這麼玩的茶,都死得差不多了,就比如各省的一些歷史名茶,要不消失了,要不現在苟延殘喘,剩下碧螺春等幾個成功的,就是倖存者偏差。

不過請各位看官思考一個問題,這些“小而美”的名茶真的小嗎?

不,現在幾乎所有能立得住的名茶,都是這種模式:核心產區+外圍產區。

核心產區的產量是低,價格也高,但是外圍產區的量很大,也便宜,可以滿足全國絕大部分茶友的需求,因為只有讓儘可能多的人喝到這個品牌的茶,才能增加或維持住原本的需求,如果別人連這個茶什麼味都不知道,那麼時間一長把他的胃口吊沒了,別的名茶媚眼一拋,說“客官來,咱這有,過來耍耍”,人家就上了別人的香船了。

我舉個例項,普洱茶。

普洱茶20年前那是作為“邊銷茶”存在的,量不少,但沒什麼名氣,價格也便宜,但是為何現在炙手可熱?動不動就賣個幾十萬上百萬一件?

首先是人家透過一系列炒作手段,比如馬幫送貢茶進京,弄得全國人盡皆知,打開了局面。但是普洱茶的產量一直以來都非常大的,整個雲南都能產,普通的普洱花幾個錢就能喝到,這就是外圍產區的產品,大部分茶友喝的都是普通普洱。可小而美怎麼玩呢?簡單,劃定產區啊,比如冰島、班章等幾個山頭的茶,就是好就是貴,再找幾個古樹王,這價格不就上來了?當然普洱因為有越陳越好的特性,具有收藏價值,還可以透過劃年頭,生產批次等手段做小而美。

可小而美的存在,是建立在雲南十幾萬噸普通普洱的基礎上來的。

普洱的過度炒作咱們不能學,不過想要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裡存活下來,就是這個思路,

所有能立得住的名茶,都是利用外圍產區的量儘可能擴大市場需求,然後才透過限制核心產區抬價格。

大家仔細想想,你在網上線下買的西湖龍井、金駿眉、大紅袍、正山小種、牛欄坑肉桂都是核心產區的嗎,基本沒這個可能性,都是外圍產區的,但品質味道類似,品質越接近核心產區越貴,直到把你勾引到“我這次豁出去了,就要花血本買點正品試試“的程度,你要連外圍產區的茶都喝不著,那還會對這個茶感興趣嗎?

這就是核心產區+外圍產區的模式,先用外圍產區把盤子做大,然後重點打造核心區高階茶。

對於那些有名氣的茶葉,核心產區是一定會出現的。因為一旦把牌子做到這個高度,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飲品,而是變成一種符號,一種體現身份地位的價值符號,所以它必須少,而且價格要高,跟茅臺是一個意思。

再強調一次,外圍產區開啟需求和銷路,核心產區提高調性賺高價。

但不同時期的茶,核心產區和外圍產區形成的時間是不同的,歷史名茶都是先有核心產區,然後擴充套件到外圍產區,比如西湖龍井的杭州周邊產區,正山小種的正山和外山。但新崛起的名茶,往往是先有外圍產區,打出名聲去之後,再尋找核心產區,比如普洱,反正都要做大自己的盤子。

如果盤子做不大,需求只會逐漸萎縮,生存越發困難。我舉個反例,中國十大名名茶之一的君山銀針。

君山銀針的名氣,不用我說了吧?1915年巴拿馬版本的中國十大名茶和1959年版本的全國十大名茶中都有它。清代作為貢茶,“每歲貢18斤”。在1955年萊比錫國際博覽會獲得金質獎章,而且還曾在1972年作為接待外國元首的指定用茶,是國禮茶的存在。

嶗山茶做“小而美”是死路一條,05年前的君山銀針就是例子

君山銀針

可以說,君山銀針是執全國黃茶大類之牛耳者。這裡提一下,君山銀針是一茶兩類,也就是說不同歷史時期在綠茶和黃茶兩個品類來回變,包括現在也是一樣,但出名是因為黃茶。

但在2005年之前,相對於其他十大名茶,君山銀針的發展非常不好,影響力僅限於其產地岳陽和周邊地區,其他地方連影也見不到,就不說真茶,就連岳陽其他地區產的“君山銀針”也很少見到,其品牌最主要的經營者——岳陽市茶葉公司一直生意不好,欠了一屁股債,連更新茶樹的錢都沒有了,更別說給君山銀針打牌子了,導致君山銀針品質進一步下滑,逐漸被顧客遺忘。這是正常的,喝不著,知道的人越來越少,總體需求肯定要下降的。再加上市場越發混亂,連個製茶標準都沒能統一,外地冒充茶以次充好,又讓很多人上當受騙,從此開始疏遠這個茶。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君山銀針的產地太小了,君山銀針產自岳陽洞庭湖的君山島上,這個島有多大?0。96平方公里,茶園面積鼎盛時期也僅有470畝,一般維持在300畝左右,產茶大概就在3000公斤浮動。

嶗山茶做“小而美”是死路一條,05年前的君山銀針就是例子

也就是核心產區小,尋常人的需求滿足不了。

君山銀針的名氣是大,但因為黃茶是個小眾品類,本來就不吃香,全國的需求少,知名度跟西湖龍井、碧螺春、黃山毛峰等頭部品牌相比,差的還是比較大的,品牌在全國叫不響,只能逐漸萎縮,從全國性的歷史名茶退化為地區名茶,什麼‘“沒落的十大名茶”,”被遺忘的貴族“這類話就出來了。

那時候安化黑茶還沒起來,君山銀針作為湖南眾多茶葉中的頭牌,竟然發展成這個樣子,湖南省最後實在是看不下去了,於是湖南省茶葉有限公司在2004年斥資800萬買下了“君山”這個商標,成立了湖南君山銀針茶葉公司,並於第二年買下了君山島茶園的經營權,開始直接下場運作君山銀針。05年省政府把君山銀針品牌開發專案列入《全省農業十大標誌性專案》,而且是重點專案,就是要下大力氣挽回君山銀針這個歷史名茶。

因為涉及“君山銀針”這個歷史名茶品牌轉為企業品牌,也就是公共品牌轉成私有品牌的問題,當時爭議極大,過程並非我寫的兩句話這麼簡單,而是各方勢力都在鬥法,最終的結果自然把當地眾多茶商氣得上躥下跳。

不管怎麼說,君山銀針有了湖南省茶葉有限公司這個茶葉巨無霸的扶持,這才開始起死回生,首先做的就是擴大茶園面積,把茶園擴充套件到和君山島氣候環境差不多的周邊地區,從核心產區到外圍產區,並玩命提高畝產。然後構建銷售渠道,在全國其他城市開設專賣店,甚至在國外11個國家也設了銷售網點,開始做出口。然後開始在博覽會、農博會上彰顯身價,成交金額在2萬多一公斤。2006年是“中國俄羅斯年”,經過運作,君山銀針與西湖龍井、四川竹葉青被外交和商務部作為國禮茶送給了俄羅斯總統普金。君山銀針還積極參加各種評茶比賽,全國的獎項又拿了不少。

不過,在全國黃茶品類集體衰退的情況下,君山銀針發展到今天應該只做到了繼續活著,而不是大步向前,沒辦法,這是總體市場需求下降決定的。

商場如戰場,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連如此有名的茶都不得不做大盤子,拼命搞大需求,嶗山茶是個什麼情況,就這麼點產量,別說出了山東沒幾個人知道,就連山東很多城市的人也不知道。一共就那麼些人喝,而且面對的是普洱、白茶、紅茶和日照綠茶等其他茶葉的競爭,需求量是連年下降的,要玩小而美一定是死。最終的結果就是,嶗山茶被市場淘汰,成為農民自己種自己喝的“莊戶耍”。

如果嶗山茶的需求進一步下降,會導致什麼結果?

先從茶農的角度來說,這會讓嶗山的茶農收入持續下降,從而降低種茶的積極性,更要命的是會降低嶗山茶的品質。

嶗山絕大部分的茶農都是出售鮮葉給茶廠和茶商,鮮葉的價格是怎麼決定的呢,定價機制是根據每天的需求量來的,也就是說看茶商與茶商之間的價格博弈。今天收茶的茶商多,他們之間互相叫價,茶農會把茶葉賣給出價高的茶商或者茶廠,如果你出價低了,茶農會賣給別人。

今天四月初最早的嶗山茶,山裡產區的黃金芽,一斤鮮葉竟然賣出了400元的天價,就是這個價格博弈的結果。今天冬天特別冷,零下十幾度,凍死了不少茶樹,茶葉產量比往年低,搶的人多了,這價格就叫上去了。

這就是最基本的供求關係。

那麼如果市場上對嶗山茶的需求變小,收茶的茶商和茶廠越來越少,那他們會玩命壓低鮮葉的收購價格,茶農的收入也會下降,這又導致一個問題,他們會盡量壓低種茶成本,那這樣的話嶗山茶的品質就會下降,品質下降導致消費者不滿意,市場需求進一步減少,一個惡性迴圈誕生了。

那麼第二就是從茶商的角度,嶗山茶的市場規模縮小,會導致3個結果:1,賣真茶的越來越少 ;2、以次充好 ;3、售價越來越高。

需求量少了,買嶗山茶的人也少了,一年賣不出這個數怎麼辦?你只能有3條路,1賣假嶗山茶,因為假的成本低,利潤高,一斤茶平均掙100是不難的,但你要賣真嶗山茶就很難,另外還可以壓低價格,提高銷量。2、賣真的可以,但要以次充好,把晚一點的茶葉當幾百元小一千的早春茶賣,掙多點。3、前面兩條路你都不走,就是要賣真的好的嶗山茶,你又賣不了這麼多茶,那隻能抬高售價要高利潤,但這是最難的,因為市場對於價格是最敏感的,市場平均價是大部分人賣的便宜,我賣的高,我這是作死。所以一般只能走前兩條路,作假或者是以次充好。

這就是為什麼市面上假嶗山茶如此氾濫的原因所在,

一開始有一部分人想掙錢,動了歪腦筋,用南方茶把價格打下來了,後來其他人為了生存不得不跟進,這就叫劣幣驅逐良幣。

其實過去不這樣,這種局面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就是從05年南方茶大量進入青島市場,冒充嶗山茶開始的,南方茶因為價格低,品質還可以,搶奪了大部分真嶗山茶的市場需求,才導致今天這個局面。

我文章的評論裡,很多人說嶗山茶賣高價,但味道差,大失所望,其實相當多的人是上當了,被人宰了,他們這麼說,不能怪人家。

需求量降低是最要命的,就連品牌大廠都扛不住,《問政青島》節目裡說我們嶗山茶的龍頭企業的所有外地專賣店全部撤攤,這就是個例子。連茶農的生存都成了問題,怎麼高階?

所以今後嶗山茶肯定要做兩件事,一個是擴大產量,這樣才能有財力去打品牌,拼命提高市場需求。另一個是提升茶葉品質,讓嶗山茶和其他地方的茶在品質上有明顯區別,降低識茶認茶的成本。這樣嶗山茶才能重新崛起,茶農的日子才能好過起來。

如果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可以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