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元的菜板,10分銷售1.5萬個,kol的力量有多大?

今天看到一個自媒體風口上的例子,

這個品牌的砧板在2015年整個亞洲所有渠道的銷售量加起來都不到1W。

而kol的一片文章,10分鐘銷量1。5w個,怎麼做到的?

1500元的菜板,10分銷售1.5萬個,kol的力量有多大?

李叫獸在他的一篇文章《網紅自媒體,最大的價值是心理喚起》中對這個例子進行的分析。

關鍵詞1:喚起心理

人本質上都是有 “多重自我” 的,在不同情景之下表現的行為完全不同。而營銷就是創造這樣的情景來改變使用者的心理,然後根據喚起的情景和心理來銷售產品。

比如恐懼心理被喚起時,更傾向於購買 “從眾型產品”;浪漫心理被喚起時,更傾向於購買 “差異型產品”;

如果你喚起別人的集體自我,就多銷售 “理智訴求型產品”;而如果你喚起別人的獨立自我,就多銷售 “感性訴求型產品”。

1500元的菜板,10分銷售1.5萬個,kol的力量有多大?

文怡的公眾號就扮演了這個角色,不論你平時是嚴謹的會計師還是一個自由的藝術家,當你閱讀文怡這篇文章時,你就短暫地變成了 “追求極致做菜體驗的美食家”。而只有當你的這種心理被喚起的時候,你才有可能打破過去的習慣,去買一個1500元的砧板。

關鍵詞2:理解產品

當用戶無法對產品本身建立充分理解的時候,再多的曝光也缺乏效果。

文怡因為是KOL,也得到大家認可,擁有自己的擁護人群,基本是直接就透過感官門檻和知覺門檻,進入理解階段。

關鍵詞3:使用者動機

使用者看到一個1500元的砧板,很難產生很強烈的動機。而在這個公眾號裡,他們信任的這個意見領袖給了他們一個動機,就是成為 “

追求極致做菜體驗的美食家

”,更好地做菜,去體驗生活,享受生活,這是過去的砧板沒能滿足的。

關鍵詞4:信任問題

沒有建立信任,啥都幹不成,更別說是讓別人花錢。

那麼,一邊是商場、網路上的廣告、品種繁多的電商平臺,另一邊是一個大家認可的KOL,你說該信任誰?

關鍵詞5:行為門檻

高認知參與的產品,之所以經常讓使用者思考再三,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們往往有非常大的行為門檻——使用者需要做的決策太重要。以至於就算是信任你了,也還是難下決定。

在文怡的公眾號裡,大家本身追求的都是高品質,有生活質量,而且文怡去做心理賬戶,這個 “心理賬戶” 不再是為了買砧板而去買砧板,而是歸為 “追求極致做菜體驗的美食家(對於自己)”,或者是 “為了家人身體健康,更好的享受美食,表達對家人的愛(對於家人)”等。這個時候行為門檻就不在一個維度了,1500元的門檻就不算高了,低了反而降低了檔次。

關鍵詞6:群體規範

文怡的公眾號,本身就是社群運營,群體已經形成,一群有相同價值觀的人聚集在一起,大家都相互瞭解,甚至會相互攀比,這是不可避免的,群體規範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

如果有人購買,大家會相互交談,相互參考,甚至會想:他都買了,我不能不買。而一旦跟風,從眾現象形成,其他什麼也就都不重要了,反正我要買,還要比你買得多。

綜上,就是關於這個例子的分析。希望能給你帶來點有用的思考,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