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入夏

無憂入夏

無憂入夏

仲夏,指夏季的中間月份,即農曆五月。進入仲夏,萬物至此皆盛、氣溫升高、蚊蟲滋生。如何輕鬆度夏?我們不妨在古代典籍中尋找一下古人的智慧,古為今用。

低碳環保的驅蚊妙招

蚊蟲的叮咬和嗡嗡作響,令人不堪其擾。北宋歐陽修在《憎蚊》一詩中說:“雖微無奈眾,惟小難防毒。”為了防止蚊子的滋擾,古人也是想盡辦法來驅蚊。

無憂入夏

其一,是在家裡養一些防蚊蟲的植物。如驅蚊草、食蟲草、藿香、紫羅蘭、薰衣草、鳳仙花、七里香、夜來香等,這些花草不僅能驅蚊,而且還可以淨化空氣。其二,掛帳幔。早在春秋時期,齊桓公每到夏季都會讓侍從掛上“翠紗之幬”,“幬”就是蚊帳。其三,是燻艾草。我小時候暑假到農村玩,家家戶戶門口都會掛上艾草、蒿草,曬乾後簡單地編成一長條。傍晚時分,村裡人就會點燃它,燒艾草的煙霧會把蚊蟲趕走。這樣的情景在宋代詩人陸游筆下也有描寫:“澤國故多蚊,乘夜籲可怪。舉扇不能卻,燔艾取一塊。”詩中描述了用扇子驅趕蚊子而不能,進而用艾草燻蚊子的景象。

除了種草、掛帳、燻艾草之外,還有沿用至今的古代蚊香。在宋代的《格物粗談》中有:“端午時,收貯浮萍,陰乾,加雄黃,作紙纏香,燒之,能祛蚊蟲。”這也許是最早的蚊香吧,看似製作工藝有點複雜,古人還有更為便利的驅蚊方式——佩香囊。

無憂入夏

中國古人常有佩香囊的習慣,香囊中的藥材有藿香、薄荷、紫蘇、菖蒲、香茅、八角、茴香等,它們都有驅蚊蟲的功效。這相當於把“蚊不叮”戴在了身上,佩香囊驅蚊可謂驅蚊方式中最為雅緻的一種。在古代典籍小說中是士紳文人和閨閣小姐的常佩之物。

清代潘榮陛編撰的《帝京歲時紀勝·五月端陽》所載:“五月朔,家家懸硃符,插蒲龍艾虎,窗牖貼紅紙吉祥葫蘆。幼女剪綵疊福,用軟帛輯逢老健人、角黍、蒜頭、五毒老虎等式,抽作大紅硃雄葫蘆,小兒佩之,宜夏避惡。”這裡描述的正是北方人過端午節的風俗,端午後苦夏就要來到了,上述各種驅蚊方式,低碳環保且又情趣盎然,總有一款適合您。

無憂入夏

搖扇生清風

端午贈扇的風俗至遲到南北朝時已經存在,唐代開始普及。

《唐會要》記載:“貞觀十八年五月端午日,太宗為飛白書,作鸞、鳳、虯、龍、蛇等字……朕今各賀君飛白扇二枝,庶動清風,以増美徳。”

中國曆來有“制扇王國”的美譽,制扇歷史悠久,扇文化豐富獨特。

無論是《春渚紀聞》裡“東坡畫扇”的故事,還是名劇《桃花扇》傳奇,這些看似輕盈詩意的各式扇子,不僅有納涼的實用功能,還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別有妙義。

最早的實物扇子是從春秋墓葬裡發現的,由細片竹子編織而成。形似菜刀,一邊直,一邊呈半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種扇子不再具有舜所做五明扇那種“集思廣益”的寓意,而是真正的遮塵納涼,障日引風。當時,上至帝王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在用它。長柄的,被用於貴族儀仗,“天子八扇,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平民百姓只能用短把的,扇子上的細節反映出封建社會等級尊卑的差異。

無憂入夏

扇子有時是借物喻人的代言。西漢的五言詩《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作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作者班婕妤以團扇自喻,借團扇的出處和材質比喻自己出身名門和純美高潔的品質。此時的扇子又被稱作宮扇或團扇,扇面也更新變為絹面。

如今高樓大廈,繁華都市中空調、電扇取代了扇子。扇子更多成為文人墨客的懷中雅物。一把質美工巧、文化內涵豐富的扇子折射出的人文情懷、文學寓意、方寸之扇,不知藏了多少故事。讓喜歡它的人鑽研不休、愛不釋手。

搖扇納涼、蚊蟲不擾、喝茶讀書、清涼度夏、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在自然中感知天地,於日常中收穫驚喜】

無憂入夏

作 者:燕 楓

編 輯:黃 今

實習編輯:王昕宇

籤 審:魯 光

製作人:汪 鑫

監 制:洪 琳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華語環球節目中心新媒體

END

世界精彩 盡在掌握

心靜自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