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張家口市赤城縣黃土梁大型金礦床

河北省張家口市赤城縣黃土梁大型金礦床。黃土梁大型金礦床在赤城縣城的西北部,286度方向,與赤城縣城直距約15公里,礦床位於赤城縣鎮寧堡鄉的中南部。礦床發現於上世紀80年代, 1988年籌建礦山,當時是小規模露天開採的集體礦山,現在由弘基礦業有限公司開採,礦山採用堆浸工藝提取黃金,當前礦山採礦能力是每年6。6萬噸。

礦區出露地層主要有太古界崇禮巖群澗溝河組、下朱羅統下花園組。澗溝河組為一套深度區域變質岩系,分佈在礦區東部,以F2斷裂為界,呈東寬西窄的楔狀分佈,巖性為混合巖化含榴子黑雲角閃變粒巖、榴子透輝變粒巖、斜長淺粒巖、碎粒狀混合巖等;下朱羅統下花園組為一套河流—胡泊—泥炭沼澤相沉積地層,零星分佈於礦區北部邊緣,巖性為紫色礫岩、粗砂岩,底部夾炭質頁岩及薄煤層。

礦區內斷裂構造主要是區域性尚義—赤城深斷裂的次級斷裂,主要有 F1、F2、F4三條斷裂。F1斷裂橫貫礦區中部,延長2。5km,寬20—50m,走向近東西,傾向北,傾角69—75度,為一陡傾斜的壓扭性斷裂,是礦區主要的控巖、控礦構造;F2斷裂分佈在F1斷層以北,至礦區東端,與F1、F4斷裂合為一體,往南東東方向延伸,礦區內長約4km,寬5—60m,傾向北東,傾角68—75度,也是礦區重要的控巖、控礦構造;F4斷裂分佈在F1斷裂南部,長約2km,寬10m,兩者近平行分佈,至東部與F1、F2斷裂交匯,走向近東西,傾向南,傾角62—82度,為一陡傾斜的壓扭性斷裂,斷裂以南為花崗岩,以北為正長巖體。

礦區內岩漿岩活動強烈,太古界花崗片麻岩分佈在礦區北部,被框挾在F1和F2斷裂帶之間,海西期鹼性正長巖呈東西向狹長楔形分佈於F1和F2斷裂帶南側,礦區內延長3公里,南北寬150—300m,屬水泉溝—大南山二長巖雜巖體的組成部分,它既是礦區的成礦母巖,又是賦礦圍巖。另外礦區南部出露有大面積燕山期斑狀花崗岩,侵入正長巖、變質岩及煤系地層中。

礦床整體賦存於狹長的海西期鹼性正長巖體之中,整體走向近東西,傾向北,傾角79—86度,礦帶延長約1公里,南北寬60—110m,自北向南分為Ⅰ、Ⅱ、Ⅲ、Ⅳ、Ⅴ、Ⅵ號六個礦帶,彼此平行排列。礦區內共圈定10多個礦體,礦體延長一般20​—180m,礦體最厚12。72m,一般1—6m,礦體形態呈大脈狀、脈狀、似板狀、區域性透鏡狀,礦體總體北傾,傾向355度,平均傾角81度,金最高品位52。24g/t,金品位一般4g/t左右。

1號礦脈,分佈在15—14勘探線之間,有2個礦體,礦體形態透鏡狀,傾向340—10度,傾角85度,控制長度560m,控制延深240m,平均厚度2。87m,金平均品位2。93g/t。

2號礦脈,分佈在15—20勘探線之間,有4個礦體,礦體形態脈狀、透鏡狀,傾向345—0度,傾角85度,控制長度720m,控制延深225m,平均厚度2。95m,金平均品位3。14g/t。

5號礦脈,分佈在15—30勘探線之間,有8個礦體,礦體形態脈狀透鏡狀,傾向335—10度,傾角85度,控制長度840m,控制延深540m,平均厚度6。55m,金平均品位3。9g/t。

金屬礦物主要有黃鐵礦、褐鐵礦、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等,次要為赤鐵礦、鈦鐵礦、磁黃鐵礦、銅蘭、蘭輝銅礦、孔雀石、自然銅、自然金等。金主要以自然金產出,極少銀金礦、碲金礦,自然金呈金黃色,呈粒狀、片狀或枝狀結構,以粒間金、包裹金、裂隙金嵌佈於黃鐵礦、褐鐵礦和石英中,粒徑一般0。001—0。06mm。

脈石礦物主要有長石,次要為石英、方解石,少量綠泥石、絹雲母、黑雲母,微量角閃石、輝石等。

圍巖蝕變主要有鉀化、矽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高嶺石—高嶺土化等。前三種蝕變與金礦化密切。

礦石結構主要為自形—半自形—它形粒狀結構、碎裂結構、假象結構等。

礦石構造主要有團塊狀構造、浸染狀構造、網脈狀構造。

截止到2009年礦床累計勘探獲得(122b+333+2s22)礦石量457。1萬噸,金金屬量14。156噸,金平均品位3。094g/t。後期繼續勘探和金礦價格上升的原因,現在累計黃金金屬量已經是大型規模礦床,也就是累計黃金儲量超過20噸。

河北省張家口市赤城縣黃土梁大型金礦床

圖1:赤城縣黃土梁金礦地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