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殺,真相曝光,刺痛2億父母的心

2021年3月15日,一名17歲印度女孩在家中上吊自殺。

訊息傳出,全印度為之震驚,原因就是這個女孩的身份。

這位女孩名叫Ritika,來自印度著名摔跤家族Phogat,就是電影《摔跤吧爸爸》裡面的原型家族。Ritika是原型父親馬哈維亞的侄女,兩姐妹Geeta和Batita的堂妹。

《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殺,真相曝光,刺痛2億父母的心

電影裡馬哈維亞曾經是印度國家摔跤冠軍,後來因為生活所迫放棄摔跤。他就把希望寄託在未出生的兒子身上,天意弄人,他接連迎接了四名女兒。

沮喪的他以為自己的摔跤夢想就此破碎,沒想到意外發現女兒繼承了自己的摔跤天賦,他決定不能浪費女兒的天賦,不願讓自己的女兒像其他女孩一樣洗衣做過一生,就決定按照摔跤手的訓練方法訓練女兒,女兒最終贏得一個又一個冠軍,成了千萬個印度女孩的榜樣。

《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殺,真相曝光,刺痛2億父母的心

與電影中父親的形象類似,現實中的父親也是用“鐵血”策略訓練女兒。而且在他的帶動下,家族中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摔跤這項活動中,後來馬哈維亞甚至開辦了一個摔跤學院,培養下一代摔跤人才。

追隨馬哈維亞並拜師的人很多,其中之一就有這次不幸離世的Ritika。

訊息傳出,很多人在對Ritika表達哀悼的同時,也就Ritika自殺案展開了廣泛討論

。除了討論馬哈維亞的訓練方法,討論最多的就是Ritika的性格因素:她追求完美,不允許自己失敗。

《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殺,真相曝光,刺痛2億父母的心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說過:

完美是美好的敵人。

人的大腦思考範圍有限,當把過多的心思放在“追求完美”這件事上時,就沒有足夠多的精力來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一味追求“完美主義”,結果往往導致妥協、失敗、或者是一場悲劇。

《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殺,真相曝光,刺痛2億父母的心

完美主義的孩子,為什麼輸不起?

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把完美主義視為優點,就連評價一個人,說“你追求完美”,人們都覺得這是一種誇獎。

事實上,就像心理學家希爾說的:

完美主義者能感覺到路上的每一處隆起,他們對壓力非常敏感。

一帆風順時沒什麼,但是隻要刮來一陣逆風,完美主義者也能把它變成五級颶風,最終結果是他們真的輸不起。

Ritika就是這樣的女孩。

《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殺,真相曝光,刺痛2億父母的心

Ritika和兩位因摔跤成名的表姐

因為家族的緣故,Ritika很自然就開始練起了女子摔跤,兩位冠軍表姐也評價她,說

她有“難得一見的摔跤天賦”,加上Ritika本性要強,不允許自己自己失敗,更不允許自己辱沒Phogat這個姓氏

,於是她更加勤奮地練習。

姑父馬哈維亞看到侄女這麼努力,自然也很高興家族又出了一個天才,照舊就拿出了當年培養兩個女兒的方法,

對Ritika嚴格管教加訓練

,還拉上Ritika的爸爸一起監督訓練,自此Ritika的生活完全被比賽和訓練佔滿,壓力山大。

《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殺,真相曝光,刺痛2億父母的心

馬哈維亞和自己的學生,右下為Ritika

偏偏此時有三件事發生,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三根稻草。

一個是她給自己的壓力。

Ritika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超越兩位表姐,為印度拿下第一枚奧運會女子摔跤金牌。

一個是周圍人的壓力。

一旦Ritika在比賽上稍有失利,周圍人都會拿Ritika取笑,說她配不上Phogat家族,更丟了姑父和兩位表姐的臉。

一個是前兩個導致Ritika更是重視每場比賽,她總是不惜一切代價渴望贏得比賽。

強烈的好勝心和勝負欲促使她一路高奏凱歌,從幼年組、少年組、她不斷取得優異成績,斬獲了一枚又一枚金牌。

《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殺,真相曝光,刺痛2億父母的心

可是成績和榮譽的背後,她變得越來越不能接受失敗,對她來說:失敗就是一種原罪。

今年3月14的比賽,因為爭議判罰,Ritika最終以一分之差,在印度全國青少年摔跤比賽中惜獲第二名。

比賽結束後,Ritika像往常一樣回到了姑父的家中,大家總結之後就各自回去休息了。但是比賽失敗的陰影一直在Ritika腦海中徘徊,最終於3月15日在一個吊扇上綁了一根繩子,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殺,真相曝光,刺痛2億父母的心

Ritika的例子雖然極端,但是足夠對身為父母的我們有所啟發。像Ritika這樣“別人家的孩子”,很容易因為外界以及自身的壓力,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他們會比別人更焦慮、更努力,但也對必經的挫折缺乏準備,也更難從失敗中復原。

美國心理學家卡爾·霍妮曾提出這樣的理論:當孩子擔心自己不被父母或他人認可時,他們會產生強烈的焦慮和不安。於是,他們會在幻想中創造一個他們認為的、父母喜愛的“自我”,來緩解這種焦慮。

這個假想的自我通常是完美的——聰明、努力、優秀,當他們用幻想的自我來對照現實的自我時,會覺得自己像個冒牌貨。

《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殺,真相曝光,刺痛2億父母的心

他們努力維持幻想中的形象,害怕別人看到幻想背後真實的自己。有時候,這會把他們推向一拐的境地。他們中的有些人,在別人看來已經足夠優秀,

但是他們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要“假裝”自己“很優秀”。別人讚美他,不會增加他們的信心,反而他們覺得更心虛。

他們覺得這個讚美是給那個假裝的自己。

不幸離世的Ritika就是這樣,她是大家眼中“別人家的孩子”,因為外界以及自身的壓力,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會比別人更焦慮、更努力,但是一場比賽的失敗,就讓她失去了生存的勇氣。

這真的是一個殘酷的玩笑。

《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殺,真相曝光,刺痛2億父母的心

追求完美主義,危害有多大?

有人會說:Ritika的例子畢竟極端,追求完美沒有錯。但其實,家長過度讓孩子追求完美主義,有些危害真的想不到。

第一,完美主義讓孩子更容易放棄,一旦做不到十全十美,他們往往選擇逃避,不敢嘗試。

這點知小蒙印象最深的,就是輔導孩子寫作業的場景了。

《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殺,真相曝光,刺痛2億父母的心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案例:有一個爸爸陪娃寫作業,他最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再好好寫一下,這個寫得不對,寫得很難看”。

聽到爸爸的話,孩子第一遍就會擦掉重寫,但是即便第二遍,也不太容易達到大人的要求,大人會繼續說:“你再試試”。

如果孩子再達不到標準,無聲的抗議就會開始,孩子就開始拖延加“摸魚”了。長期下去,很容易就導致孩子拖延逃避,無法正常完成閱讀、書寫甚至是考試。

這一點也在科學實驗中得到了證實。心理學家希爾研究了運動員群體,發現在體育運動中,決勝的因素基本只有一個——練習。但是練習進行得不順利,完美主義者可能就會半途而廢。

第二,完美主義損害孩子健康。

完美主義傾向不光讓人的潛力無法發揮到極致,也會導致一系列臨床狀態:包括抑鬱症、焦慮症(包括孩子)、自殘、社交焦慮障礙、公共場所恐懼症、強迫症、暴飲暴食、厭食症和貪食症、創傷後應激障礙、慢性疲勞綜合症、失眠、囤積症、消化不良以及慢性頭痛,更可怕的是,完美主義還和早逝與自殺有關。

中國臺灣電影《陽光普照》,裡面講述了一個家長眼中的完美孩子的早逝。

《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殺,真相曝光,刺痛2億父母的心

阿豪是家裡的大兒子,他從小就是品學兼優的乖乖男。只因為沒能考上第一志願的醫科大學,就進了補習班準備重考,但老師和家長都相信他今年一定能如願。

然而,這樣笑容溫暖、總是在為父母分憂的阿豪,卻在一天夜裡,毫無徵兆地從樓頂一躍而下,猝然離世,沒有給親近的家人留下隻言片語,卻給一位喜歡自己的女生留下最後一條簡訊。所有的疑惑才就此解開。

《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殺,真相曝光,刺痛2億父母的心

阿豪一生就像陽光一樣溫暖明亮,他一直優秀,一直被所有人寄予厚望,卻沒有失敗犯錯的機會。

後來弟弟阿和回憶哥哥,說:哥哥從小到大都追求完美主義,甚至連全臺最好的醫學院沒考過,他都要重考一次,因為哥哥不願父母煩心,但其實他也很累的,他也不想不用這麼乖,不用承受這麼多。

《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殺,真相曝光,刺痛2億父母的心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

成為一個能接受失敗的孩子?

知小蒙越寫,心裡越是沉重。這些孩子,本可以不用這麼追求完美,卻因為種種原因,遭受各種各樣身心靈的折磨,甚至走向極端。

心痛之餘,不禁思考:我們能做些什麼,才能減少悲劇的發生呢?

第一,允許孩子失敗。

我們都希望為孩子的成功拍手叫好,但是如果我們能在孩子失敗時,接受孩子,那份柔情也同樣難得、同樣溫暖。

話雖然如此,我們該怎麼做呢?

這方面演員陶虹就做得很好。

《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殺,真相曝光,刺痛2億父母的心

她曾經在一檔節目中分享自己的育兒經。女兒很小時,連最基本的積木都不敢玩,剛開始陶虹覺得女兒是因為覺得積木小,放不上去,就給她換了大號積木。

結果女兒還是不敢玩,陶虹覺得很奇怪,就默默觀察她。

後來發現是自己玩得太好,女兒怕輸,所以遲遲不敢邁出下一步。

陶虹明白女兒的小心思後,和丈夫徐崢故意把積木搭歪一點兒,然後一碰就倒,這時,女兒眼裡突然閃現一道光:原來爸爸媽媽也會輸。

《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殺,真相曝光,刺痛2億父母的心

陶虹的舉動也同樣向女兒展示:失敗沒有關係,認真享受當下,下一步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當大人允許自己失敗時,孩子就會意識到:勝敗乃兵家常事,沒有人無所不能,大人也一樣會遭受挫折。

既然如此,自己為什麼要害怕嘗試呢?父母的包容,才能讓孩子繼續向前。

第二,肯定孩子的努力,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德韋克研究發現:

對過程的表揚會塑造孩子的韌性。

她主張,對孩子積極投入的過程進行表揚,包括他們的努力與策略,他們的專注、堅持與進步。

這些會逐漸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殺,真相曝光,刺痛2億父母的心

與“成長型”思維相對的,是“僵化型思維”。

一個秉持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會認為自己的能力可以不斷成長,並把注意力放在能力成長上;

一個抱有僵化型思維的孩子會覺得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把注意力放在“證明自己行還是不行”上。這樣的孩子會迴避挑戰、認為努力是一件可恥的事,越需要努力,越說明能力不足、會把批評當做對自己負面的評價。

長此以往,很容易出現悲劇。

而成長型思維的孩子,相信能力會透過鍛鍊得到提升,面對困難和錯誤時,也能積極應對,從中學習,不斷成長。

《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殺,真相曝光,刺痛2億父母的心

所以我們在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的時候,需要有技巧地表揚孩子,慶祝孩子那些很小的進步和成功,提醒他那時的感覺是怎樣的,提醒他是經過怎樣的努力才達到的。

比如在孩子寫作業上面。當孩子認真完成作業後,你可以大聲把表揚說出來:“你看看這頁,你好好書寫的字有20個,這是最多的一次,我為你驕傲。這一頁你一共寫了多少字,我們一起數數看,下次你能打破記錄嗎?”

這樣孩子就會感覺很好,他也會更加努力“更上一層樓”的,畢竟我們要相信孩子的自驅力,不是嗎?

《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殺,真相曝光,刺痛2億父母的心

世界足壇名宿C羅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不是完美主義者,但我享受把事情做好的感覺。

”30多歲的他,依然馳騁在賽場上。他的自信建立在積極主動、自律性強,因此可以不斷自我超越。

《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上吊自殺,真相曝光,刺痛2億父母的心

這才是應該教給孩子有關競爭、有關輸贏的真正意義。

教孩子用成長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一時輸贏不會放大到整個人生,只要享受努力、享受進步,終有一天會有回報。

願孩子有輸得起的胸襟,也有贏得起的自信。

參考資料:

1、英國那些事兒:《<摔跤吧爸爸>原型侄女也成了職業選手,卻因一分之差上吊自殺!》

2、利維坦:《完美主義有多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