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轉變下思維,永遠賺不到錢

心理治療師薩提亞,在治療過程中提煉出一個很形象的隱喻:冰山理論。

它指的是,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展現給自己和別人的,僅有一小部分,更大的部分潛藏在更深層次,不為人所見。

榮格說:“當你的潛意識沒有進入到你的意識的時候,那就是你的命運。”

賺錢這件事情,也是命運的一部分。

當潛意識深處的思維結構,沒有提供賺錢的動力,那麼表面再怎麼想賺錢,也無濟於事。

因為表層意識對抗不了潛意識。

只有潛意識真正的想賺錢,才會持續地產生慾望,而慾望是行動最好的燃料,也就是個人的內驅力。

一、建立生產者思維

《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嶇,他說他的富爸爸教育他:

“當我支付工資給你的時候,你就會像員工一樣思考。當你接受工資的那一刻,你的大腦就會停止運轉,這是一個陷阱。”

這個陷阱,看不見,卻安裝在人的潛意識深處,如同“畫地為牢”一般,自我束縛自我。

當接受工資的那一刻,整個思維模型,從主動變成被動。

被動接受工資,進而被動做事,被動思考。

一旦被動,就會忘了初心。

生命的初心,是生存與發展。

員工應該和創業者一樣去思考,賺錢是建立在創造價值的基礎上。

什麼意思?

做任何事情,都是為客戶服務。

員工的心態,只是一個打工的,把老闆的事情做了就行。

服務者的心態,思考的是,自己做的事情是不是真的為客戶創造價值,有沒有更好的方法,然後不斷精進個人能力,不斷提升做事質量。

任正非在《致新員工書》的演講中說道:

“ 公司總的是為使用者服務,但具體來講,下一道工序就是使用者,就是您的‘上帝’。您必須認真對待每一道使用者。”

要去建立生產者思維,掌握生產要素。

如果不是創業者,作為一名員工,公司所有的硬體財產,軟體財產,都不屬於自己。

唯一構成能構成自己的生產要素,是經驗知識,比如,做專案的方式,人際之間的溝通能力等等。

就是那些,離開了平臺,還能幫助自己創造價值的能力。

賺錢不目的,而是手段,金錢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好。

所有做的事情,是否創造了真正的價值,是沒有判斷標準的。

金錢報酬,是最準確的評價體系。

如果賺錢成了目,那麼所有的動作就會變形,內心會焦躁。

另外,做事情,直接點比較好,就是賺錢,來生存,為了更好的生活。

會輕鬆一些。

一邊鄙視金錢,覺得金錢是罪惡的;一邊需要金錢,來解決生活困境,會很糾結。

二、擺脫消費型思維

要擺脫消費型的思維。

所有花錢的行為都屬於消費,是支出,不是創造價值。

那投資花的錢,也屬於消費嗎?

這裡不說投資基金、股票、房產,說一個更常見的投資,學習。

所有的培訓課程,都一句口號:“投資自己是最好的投資”。

話是沒錯,問題在於消費型的思維。

如果是消費型的思維,就容易中招 21 天 XX 課程。

任何培訓課程,無論多好,本質上還是消費。

只是掛上了一個學習的羊頭,賣的還是焦慮的狗肉。

有價值的課程少,對自己真正有用的部分更少,不能要求太高。

期望學習一個東西,出去就天下無敵。

那是影視劇中的,主角的命運。

“你我皆凡人 生在人世間 終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閒”

無論課程多好,本質就是一個消費行為。

能否學到東西,除了教學能力、課程內容,還和自身的學習能力息息相關。

假如讀一本書,學一門課程,就能夠養成一個習慣,造就一段命運。

那命運也太不值錢了。

古今中外,浩如煙海的經典,但是成功者幾何?

如果底層的思維不改變,寄希望於外界拉一把,就能走個捷徑上岸,那是永遠不可能的。

有句話說:“自助者天助之”。

只有自助,才能幫自己,否則無人能搭上手。

學習是成長的一種方式,是去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式,邁步向上。

我們讀的大部分書,學的大部分課程,都是無用的。

但是總會有點東西,融進身體,化作養料,助力成長。

天上不會掉餡餅,金錢也不會憑空而降。

賺錢,是在用時間,去創造價值。

南方種植水稻,春天播種,夏天收穫;夏天播種,秋天收穫。

不可能早上種下,下午就去收割。

沒有那麼快,要留時間,讓禾苗去成長。

賺錢也是如此,需要用時間去積累能力,持續創造價值。

立馬要,立馬就有,就是典型的消費型思維。

因為付錢了。

推薦閱讀:

靜下來,可以做很多事情

如果有幫助,麻煩關注、點贊、轉發支援一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