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需要羅大佑

我們為什麼需要羅大佑

這是一個娛樂至死,流量當道的時代。當70後、80後逐漸老去直至喪失了話語權,當後來者周杰倫竟已成為符號,王小峰筆下“從斷代的歷史中走來,遭遇了兩代人背叛”的羅大佑只能透過“懷舊”兩個字才能與恍如隔世的音樂巨人聯絡在一起。

上世紀7、80年代,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而它受盡創傷的孩子們,正在溫柔甜美的鄧麗君與帥氣清新的劉文正的歌聲中尋求慰藉。當這創傷還未被日後的故鄉之雲撫平,一個墨鏡黑衣的爆炸頭男人在數支單曲之後發行了他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石破天驚。

“治病救不了中國人”,實習醫生羅大佑和魯迅作出同一選擇,接著砸開了華語搖滾樂的大門。

我們為什麼需要羅大佑

《之乎者也》1982

如果說鄧麗君與劉文正確立了華語流行歌曲的演唱方式,那麼羅大佑則賦予了音樂靈魂。在那個校園民歌和“靡靡之音”風靡的年代,沒有人用如此鋒利的語言寫過歌曲。人們突然發現,原來歌還他媽可以這樣唱?彼時的羅大佑是憤怒的,尖銳的,就算溫情起來也同樣令人感到震撼,像極了Bob Dylan。他的才華也和Bob Dylan一樣高,你能想象《戀曲1980》這樣的歌是僅用半個小時寫出來的?

我們為什麼需要羅大佑

《戀曲1980》1982

有意思的是,羅大佑和他的製作人同學阪部一夫有一位共同的朋友,他的名字叫作吉田拓郎。這個從廢墟中出生,影響了二戰後日本音樂格局的男人,同樣透過一首《夏休み》影響了羅大佑,於是有了《童年》最終的模樣。

更有意思的是,這位“日本民謠之父”害得“養活了大半個港臺音樂圈”的中島美雪終生未婚,真是作孽。與之相較,羅大佑這樣一個苦等張艾嘉多年的愣頭青似乎更有人情味,這是題外話。

我們為什麼需要羅大佑

中島美雪 吉田拓郎《永遠の噓をついてくれ》2006

1983年,《未來的主人翁》和蘇芮的《搭錯車》發行,“黑色狂潮”來了。那個年代的傷痛和迷惘,都被羅大佑寫進了更加沉重又令人驚心動魄的歌詞裡面。張曉舟說:“當代中國樂壇,沒有哪一個人能像他那樣將中國人的血液化為現代民謠遼遠、恆久的聲音,也沒有人能像他那樣將青春的感傷表現得如此深入人心,更沒有人能像他那樣,將感傷昇華為憂患,中國文人感時憂國的傳統在他的歌與詩中生髮出蒼茫落日般的力量。”

我們為什麼需要羅大佑

《未來的主人翁》1983

然而尖銳與憤怒並不是他的全部。早在1974年,羅大佑就發表了《歌》並在一年後創作了《鄉愁四韻》。《歌》是徐志摩翻譯羅賽蒂的一首小詩,《鄉愁四韻》的作者是余光中。羅大佑的以詩入曲讓這兩首作品變得更加驚豔與完整。而在《之乎者也》發行之前,這個男人也已經寫出了《愛的箴言》。

我們為什麼需要羅大佑

《愛的箴言》1981

可悲的是,在那個時代,沒有人認為羅大佑是應該溫情的。所以第三章專輯《家》發行之後,“抗議歌手”羅大佑從青年領袖變成了虛偽的騙子。這張專輯裡唯一可以算作抗議或者反諷的,也就一首《超級市民》。20多年後,一個戴眼鏡的狂熱粉絲模仿這首歌寫出了《他們》,然後被禁。

我們為什麼需要羅大佑

《超級市民》1984

這張深情溫暖的唱片,為洶湧的黑色浪潮寫下了句點,也令滿懷重重心事的青年走出一個家。而這首好聽至極的《家Ⅱ》,就像是羅大佑寫給自己的預言。

我們為什麼需要羅大佑

《家Ⅱ》1984

這一走,彷彿走了一個世紀。民進黨成立,蔣經國逝世,戒嚴令解除,香港確定迴歸。一切都轟然倒塌,一切又重新建立。時代的洪流滾滾襲來,疲憊的思考者從臺灣出走,又從紐約去到了香港。寫出了《明天會更好》、《東方之珠》、《愛人同志》、《戀曲1990》、《你的樣子》、《皇后大道東》、《告別的年代》。至此,羅大佑成為了“新羅大佑”,羅大佑的歌則成為了舊時代的遺產。

我們為什麼需要羅大佑

《愛人同志》1988

所幸沒有人朝他連開五槍,也沒有人在他可能倒下的地方吐上一口痰並說一句“你變了”。當和滾石成立“音樂工廠”之後數年,香港多了一位患上失語症的配樂大師,曾經的羅大佑逐漸走入歷史。

2004年,羅大佑發行《美麗島》,距離上一張《戀曲2000》已經過去了十年。又十三年後的2017年,才發行了《家Ⅲ》。這漫長的幾十年,港臺音樂兇猛生長又迅速衰退,新生代歌手層出不窮又被時代淹沒。鋪天蓋地的情歌電音嘻哈席捲而來,可再也沒出過一個羅大佑。

我們為什麼需要羅大佑

《家》1984

我們為什麼需要羅大佑

《家Ⅲ》2017

而羅大佑自己,好像也陷入了迷茫。組“縱貫線”,上春晚,辦巡演;參加《中國最強音》當導師,選了一堆不出彩的玩意兒不說,又與情商極低演技尚可但和音樂毫無關係的章子怡鬧不愉快;在臺北小巨蛋辦演唱會,上座率僅一半,虧成一匹馬;六十好幾了,打著青春無悔追夢的旗號販賣情懷……

我們為什麼需要羅大佑

《中國最強音》2013

我可以說出一堆類似的事情,但對這個糟老頭子恨不起來。

這是個屬於傻逼狂歡的時代,通訊發達到令人難以接受。我們不再寫信,甚至不再寫字;旋律用MIDI合成,歌詞找押韻小程式。除了千篇一律的愛情苦悶就是Big House Big Dreams:(十幾歲或剛二十出頭的)我歷經風霜吃夠了苦,滿腹的辛酸沒地兒吐,現在老子上節目、開跑車,就他媽酷,帶我的homie發家致富。連美聲和打籃球都有選秀節目了,你說說多操蛋?男妓玩樂隊,樂隊上綜藝,綜藝捧流量,流量裝大師。

用半句詩形容一下就是:面寬且長,雞美糞香。

我們為什麼需要羅大佑

一隻雞

在和許知遠的對話中,我們發現羅大佑其實還是那個羅大佑,他依然敏銳,依然洞察一切。不同之處在於,羅大佑已經是“老人家”羅大佑了。時代不需要一個老人家發聲,他也早已失去了發聲的慾望。跟Bob Dylan一樣,羅大佑從不認為自己就應該是所謂的“抗議歌手”,這個標籤也早就應該隨風而去。

我們為什麼需要羅大佑

我們為什麼需要羅大佑

我們為什麼需要羅大佑

我們為什麼需要羅大佑

我們為什麼需要羅大佑

我們為什麼需要羅大佑

《十三邀》2018

值得慶幸的是,哪怕在這樣一個時代,仍然有數不清的青年熱愛羅大佑。那個墨鏡黑衣的男人帶來的影響仍在持續,而這個和藹可親,老來得女的白衣老頭終於有了只屬於他自己的,真正被需要到的“家”。

原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怪山”

往期文章:

聊聊《樂隊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