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選擇希望!《流浪地球》大熱背後,竟還有這些故事

票房與幕後

“《流浪地球》是一部讓中國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轉型升級的代表性作品。”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無不驕傲地說。毫無疑問,這個春節檔,《流浪地球》燃爆了!本在春節檔預售僅僅排名第四的《流浪地球》,卻在春節檔鳴鑼72小時後,伴隨著網友激動的評價,該片便攀升至票房榜第一位!截至2月10日晚10點,根據貓眼專業版的統計,該片總票房已達20。02億元。《流浪地球》的成功遠不止商業成績這一方面,更在於其對中國科幻片創作的突破性意義。“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中國科幻片的里程碑”……該片成為2019年第一部現象級大片。

我們選擇希望!《流浪地球》大熱背後,竟還有這些故事

即日起,本報推出主題策劃“流浪與希望 來自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報道”,跟隨我們,穿越“流浪地球”,揭秘影片的幕後製作、科技奧秘、深遠影響,相信你和我們也會一樣,對國產科幻電影迎來嶄新格局而充滿“希望”!

【關於票房】

突破20億從後起之秀變一枝獨秀

七天長假中,除了2月4日大年三十當日只報收0。41億票房外,其他六日票房均保持在7億以上。其中,大年初一全國綜合票房高達14。39億,超越去年大年初一創造的12。77億的內地影史單日票房紀錄,同時再一次打破全球單一市場單日票房紀錄。在這其中,據貓眼專業版資料顯示,截至2月11日11點35分19秒,《流浪地球》票房累計突破21億人民幣,貓眼評分9。3分。

從一開始八部電影的混戰局面,變成結束時《流浪地球》一枝獨秀的場景,“燃”是觀眾對於《流浪地球》的最深印象,口碑過硬自然票房飛速逆襲。《流浪地球》擁有科幻設定+視覺奇觀+中國式情感+吳京主演,頂著國產科幻里程碑的情懷賣點,在時光網評分中拿下8。2分,也是春節檔唯一一部超過8分的電影。

我們選擇希望!《流浪地球》大熱背後,竟還有這些故事

相比同期上映的《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等喜劇片來說,《流浪地球》的觀眾好評度明顯更高,即使影片仍有各種各樣的瑕疵,但仍然擋不住觀眾樂意把這部國產科幻片,推薦給身邊更多的朋友。《流浪地球》這匹“年度黑馬”從上映第三天開始逆襲,在上映第五天拿下迄今單日票房最高的3。85億,六天時間迅速斬獲20億,這個成績可以說是近年來非常罕見的。《流浪地球》不僅比去年春節檔的《紅海行動》逆襲速度更快,單日票房體量也更大。《紅海行動》的單日最高票房出現在上映第六天2。54億,最終以33億票房拿下2018全年票房冠軍。對《流浪地球》現在的趨勢來看,突破30億或許只是個“小目標”。

【關於影片內容】

帶著地球搬家?硬科幻承載著許多中國文化的核心

《流浪地球》是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一部小說,他更讓大家熟知的作品就是《三體》了。拿劉慈欣的作品改編成電影,從劇本上就不會輸。其實,《流浪地球》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輕微劇透):

未來的某一天,人們發現太陽在急速老化,快要炸了,人類唯一生存的辦法就是逃離太陽系。最近的適合居住的星系是4。2光年外的比鄰星(也就是三體人的故鄉)。拯救人類這個主題已經快被好萊塢玩爛了。比如《星際穿越》中,歐美人的想法是派出一支探險隊去尋找能拯救人類的辦法,或者探索人類的新家園。然而,《流浪地球》是中國科幻,當然有著中國人的老傳統。安土重遷的中國人,怎麼能捨得丟下這生活了300多萬年的“祖宅”地球呢?走!咱們帶著家一起走!連房子都一起搬走!於是,中國人想出一辦法,在地球上安裝上上萬個發動機,把地球推走!

但是把地球搬家的步驟也很繁瑣,總體需要這樣五個步驟:

第一步,用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停止轉動,使發動機噴口固定在地球執行的反方向;

第二步,全功率開動地球發動機,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飛出太陽系;

第三步,在外太空繼續加速,飛向比鄰星;

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轉,掉轉發動機方向,開始減速;

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鄰星軌道,成為這顆恆星的衛星。

人們把這五步分別稱為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Ⅰ(加速)、流浪時代Ⅱ(減速)、新太陽時代。

——來自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小說

但是人類為了這個計劃,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讓地球剎車,並推動地球前進,讓板塊變動,引發了滔天海嘯和地震;地球人口減半,只剩35億人口……上海,北京,陷入冰封。而倖存的35億人,被迫遷入地下城,因為地面已經低溫降至零下84攝氏度了。《流浪地球》電影的劇情,和小說中的原著不一樣,可以說是一段原創的劇情。寫的是在地球還沒有飛出太陽系的時候,飛近木星,被木星引力吸引,地球逐漸接近木星並最後要撞擊木星的危險時刻。《流浪地球》表面上是一部科幻片,其實承載著許多中國文化的核心。當冰封的上海和北京出現時,鏡頭轉而就是忙碌的人流,兢兢業業工作的人們,是一種“國破山河在”的悲愴;而當太空員視死如歸犧牲自己拯救人類的時候,又是一種英雄氣魄。

【關於影片製作】

從零開始,一切從VR模型開始影片投資幾乎都花在製作上 演員片酬降了又降

中國電影工業起步較晚,經驗匱乏,但在這條未知的道路上,我們的電影從業者已經開始起步,自2014年起,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作品版權就已大量出讓,《三體》《超新星紀元》《流浪地球》《微紀元》《鄉村教師》《球狀閃電》紛紛花落各家。除了在創作源頭上奠定電影文學基礎,科幻電影更需要的是產業鏈層面人才,需要中國電影具備高度的工業化標準。服飾、化妝、道具、攝影、美工、編劇、導演、演員各司其職,在工業流程的制約下共同完成電影的拍攝任務;融資、製片、宣傳、發行等部門各盡其責,共同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在諸多細分領域都需要精細的專業分工和成熟的管理經驗,這樣才可以在技術和藝術層面達到完美契合。《流浪地球》一切從零開始,置景之前先製作VR模型,置景展開面積達10萬平方米,道具1萬件,透過三維建模,再用大量車床CNC加工或3D列印而成。在拍攝前期一共繪製了3000張概念設計圖和8000張鏡頭稿,這些繪製作品是精彩特效的基礎。世界觀設定包括前後一百年,劇本總共寫了數十稿,加起來上百萬字,開機前完成了160分鐘的動態故事板,一絲不苟,團隊人數也從最開始的個位數達到了7000人之多,可見這部電影凝聚了多少電影人的努力與付出。

我們選擇希望!《流浪地球》大熱背後,竟還有這些故事

電影中的“行星發動機”高達11公里,是地球能夠承載的建築物的極限,發動機底盤直徑30公里,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如何讓它在鏡頭上呈現從而被觀眾接受,是一項巨大的挑戰。“發動機模型我們做了幾百稿,為了找到更合理的力學結構去呈現它。最終選定了目前這個形態,發動機的電梯區域性搭建了實景,但更多的部分是後期特效完成。”導演郭帆介紹。

這是基於這種苛求品質的創作要求,影片的投資幾乎都花在製作上,演員片酬降了又降。

細數“流浪”幕後

1。《流浪地球》的整個製作過程中大概有四五次超支,製作成本比預計翻了一番。

北京文化的董事長宋歌幾乎是在10分鐘內決定要投資《流浪地球》,每次超支時,他都鼓勵郭帆超就超了接著幹,因為這份信任,郭帆知道自己必須做到最好。

2。製片人龔格爾做過歌手、作曲、配樂、配音、編劇、演員,唯獨沒有做過製片人。

他和郭帆的信任,源於北漂期間同一屋簷下的兄弟情。

3。劉慈欣、郭帆、吳京三人最愛的科幻片都是《2001太空漫遊》。郭帆工作室的牆上掛著《2001太空漫遊》和1987年的《機械戰警》兩張海報。

4。作為《流浪地球》的監製,劉慈欣並沒有去過片場,他覺得術業有專攻,身為小說原作者,自己去片場是起不了作用的。

5。特別出演吳京說自己是被郭帆一頓酒“騙”來的。本來只是客串,結果串著串著超支了,吳京說那我就投資吧;拍著拍著又發現不對啊,怎麼客串串了31天;再拍又超支了,郭帆說京哥你能不能不收片酬。郭帆這麼解釋傳說中的“空手套戰狼”:其實給吳京準備了片酬,只是走合同的過程中,後期特效超支了,吳京就免了片酬。

6。TF老boys三人組李光潔、雷佳音、郭京飛都參與了《流浪地球》。李光潔還吐槽雷佳音頭太大,帶不下頭盔。

7。吳孟達飾演的韓子昂出生於1999年,在片中年紀最大,其實是個95後。他是全片中唯一跟我們當下人有勾連的一個角色,他的生活方式、觀點態度、喜歡的歌、用的手機,都是和當下有關的。

8。2017年2月,屈楚蕭在橫店拍攝《如懿傳》,在咖啡店見了負責選角的製片人張寧,張寧讓他把帽子摘下來拍個照片。郭帆一見到照片,就認定屈楚蕭是他心中的劉啟。

9。《流浪地球》有七位導演的友情客串,包括今年春節檔另一部大片《瘋狂外星人》的導演甯浩。這兩部電影都改編自劉慈欣的小說,同時期拍攝,甚至攝影棚都在一起。甯浩本身很忙,但還抽空補拍了一次。

10。世界觀的編寫,是《流浪地球》最開始的工作,做了八個月。編劇嚴東旭等撰寫了包括自然環境(世界版圖、生物群落、大氣現象等)、人類社會(世界人口、政治、社會分工、行政版圖、經濟與物資、家庭與日常生活、文化娛樂體育教育等)、技術概況(行星發動機、地下城、高速地表運載車、外骨骼裝甲、補給站、“領航員號”空間站等)在內的詳細“世界觀”,設定了《流浪地球》的故事背景。

11。2016年,郭帆去舊金山和工業光魔聊合作。這個做過300多部科幻大片、包括《星球大戰》這樣史詩級科幻片的公司很好奇,為什麼有這麼人去參與救援?而不是一個超級英雄?讓工業光魔感到興奮和奇怪的另一點是,當地球出現危機時,中國人為什麼不是離開地球,而是帶著地球跑路?郭帆當時開玩笑稱自己剛買了房子,房價貴,得帶著房子離開,但是後來往深一想,這是跟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有關。“中國人幾千年來是面朝土地背朝天的,所以我們難捨對土地的情感。”

12。郭帆和龔格爾兩人前前後後一共寫了大概100萬字的劇本,第一稿劇本大約7萬字,每個人起碼寫了十遍以上,每天都在不停打字。

13。編劇團隊有八個人,大家透過編劇軟體分工協作。

14。主創團隊還撰寫了從1977年到2075年的百年編年史。在編年史中,“2018年,前氦閃研究小組專家劉欣推出‘流浪地球’模型,第一次提出行星發動機概念”;“2075年4月24日,木星危機”。

15。電影和原著很不同。電影的故事源自劉慈欣兩萬字原著中的兩個自然段,大概一兩百字:地球經過木星。

16。編劇團隊花了大量時間去解決文化語境的根本問題。

17。《流浪地球》的核心故事和情感是吳京和屈楚蕭的父子情,一段非常傳統典型的中國父子情感。這也是郭帆的個人體會,他的父親在他的回憶中就是一個背影。

18。視覺體系是文化語境之外的另一個問題。美國科幻電影數十年的視覺元素積累和嘗試,讓觀眾已經接受《明日邊緣》式的外骨骼裝甲,卻很難接受鋼鐵俠的頭盔開啟後是一張中國演員的臉。在眾多美學流派中,郭帆最終選擇了蘇聯式的重工業美學風格與中國現實情況相結合。

19。電影中從北京到蘇拉威西經過上海這段路的山,設計上的要求就是中國化,杜絕《指環王》式的、歐洲式的、魔幻化的山。所以最後的設計基本和泰山周邊的山是類似的。

我們選擇希望!《流浪地球》大熱背後,竟還有這些故事

20。行星發動機的部分是具有重工業感和機械感的。但是《流浪地球》並沒有做成類似《獨立日》中的極簡風格,而是讓整流罩呈現出鋼筋混凝土的結構。

21。UI是UserInter-face(使用者介面)的簡稱,科幻電影中那些酷炫的螢幕效果都是由UI組設計製作。好萊塢科幻片大多都用“貼綠”的方式拍攝螢幕,已經是很成熟的技術。但是此前中國沒有科幻片,更沒有UI組。UI以一個工種出現在電影劇組裡,郭帆雖有預見,但沒想到竟然是一個要成建制的部門。剛進組時擔任副導演的柯珂,不得不轉為UI總監,導演助理沈晶晶也轉成了UI執行。預算不夠,技術問題難以解決,UI組就用“土法特效”和人海戰術解決難題。

22。成立於1987年的維塔工作室,做過《指環王》等多部視效大片。2016年初,郭帆和甯浩一起,第一次造訪維塔工作室,在專案初期就達成了合作。維塔負責製作戲中李光潔等主演穿的裝甲和外骨骼盔甲。維塔開發了五套主演外骨骼,授權中方團隊複製和改裝了數十套輕版外骨骼。

23。劇組用不起電動威亞,用傳統威亞做失重效果非常困難。動作指導嚴華從國外定製了兩個輪環,加上輔助的鐵棍,巢狀在外骨骼的腰間,以實現演員在空中360度的翻轉。

24。《流浪地球》在粗剪初期有4000個視效鏡頭,最終保留下來的有2200個左右,其中50%是高難度視效鏡頭,挑戰了大量的全CG鏡頭和CG替身。其中最大的挑戰就是用全CG把上海砌進冰牆。

本版綜合光明網、時光網、搜狐娛樂等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