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悲情的三國名將:因“會說話”成名,因“不會說話”毀滅

最悲情的三國名將:因“會說話”成名,因“不會說話”毀滅

三國時代名將輩出,但為人們津津樂道的似乎總是那麼幾位:關羽,張飛,張遼,周瑜,陸遜…。。這不僅因為他們的輝煌戰績,更因其自身鮮明的個性和魅力。相比之下,三國後期有一位名將就顯得過於低調了,以至於常常被後人冷落。

他就是魏國的鄧艾。

其實,鄧艾不僅“武功”蓋世,在“文治”方面更是遠勝前面幾位,是真正的文武全才。單從功績來看,說他是三國後期的第一名將並不為過。

最悲情的三國名將:因“會說話”成名,因“不會說話”毀滅

鄧艾(劇照)

鄧艾是河南新野人,據說祖上曾是大族,但到鄧艾時早已淪為寒門。他自幼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曹操攻下荊州後,母子倆被遷到汝南(今河南上蔡)做屯田民。由於家貧,他需要為人放牛來維持生計。至於受過什麼教育,史無記載,但到十二歲時已可以讀懂碑文,還從碑上的“文為世範,行為士則”為自己取了個大名,叫鄧範,字士則,後來因與同族的人重名而改為鄧艾。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鄧艾是個少有大志的人。

這種寒微的出身,在講究門第的魏晉時期並不多見,而這也成了鄧艾後來被鄙視和嫉恨的“原罪”。

最悲情的三國名將:因“會說話”成名,因“不會說話”毀滅

除了出身寒微,鄧艾還有個一般人沒有的缺陷——口吃。這種毛病不僅說話結巴,表達不清,還非常影響形象。從鄧艾的人生軌跡來看,口吃的缺陷對他產生了深遠影響,甚至他的成名和毀滅,都和這個缺陷有千絲萬縷的聯絡。

做了幾年屯田民之後,鄧艾憑才學被推薦為都尉學士,算是成為儲備幹部,但由於口吃,不能擔任正式官吏,只能做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此時的鄧艾,雖然仕途渺茫,但始終心懷遠志,每見高山大川,都要在那裡勘察地形,還到處指指點點,說這裡可以紮營,那裡可以埋伏……被別人譏笑也不介意。

最悲情的三國名將:因“會說話”成名,因“不會說話”毀滅

司馬懿(劇照)

是金子總會發光。有些人少年得志,有些人註定大器晚成。過了近二十年,鄧艾總算當上了管理屯田事務的小官。一次上洛陽出差,有幸見到了太尉司馬懿。司馬懿很賞識他的才能,徵召他為太尉府的掾屬,不久升為尚書郎。 據說鄧艾因為口吃,在說自己名字時經常不由自主地“艾艾”個不停,司馬懿就打趣他:“你老說艾艾,到底有幾個艾?”鄧艾迴答:

鳳兮鳳兮,故是一鳳

。”

最悲情的三國名將:因“會說話”成名,因“不會說話”毀滅

別看這八個字,其實大有玄機。“鳳兮鳳兮”出自論語,原是一位狂士諷喻孔子的,用在此處,既巧妙地化解了尷尬,還有以“鳳”自比的意思,同時也顯示了自己的學識和機敏。司馬懿聽了讚賞不已。

遇到司馬懿是鄧艾一生的重大轉折點。從此他就像開掛一般,才華和抱負得到了充分施展。

正始初年,他根據自己在屯田方面的經驗,建議朝廷開鑿河渠,興修水利,在淮北、淮南實行大規模的軍屯。從此,淮水流域的水利和軍屯建設得到飛速發展,軍糧富足,魏國在東南的防禦力量大大加強。

最悲情的三國名將:因“會說話”成名,因“不會說話”毀滅

此後,鄧艾又一路升遷,陸續出任南安太守、城陽太守、兗州刺史等重要地方官,又先後加封討寇將軍、鎮威將軍,上馬管軍,下馬治民。他每到一地,就提倡墾荒,發展生產,“荒野開闢,軍民並豐”;他多次擊退蜀、吳軍隊的進犯,隨司馬師平定了淮南的叛亂,還透過對匈奴的分化和懷柔政策,穩定了邊疆局勢,可以說在內政、軍事和外交上都有卓越建樹。到司馬昭當權時期,鄧艾已成為徵西將軍和擁有六千六百戶食邑的鄧侯。

最悲情的三國名將:因“會說話”成名,因“不會說話”毀滅

司馬昭(劇照)

鄧艾一生最高光的時刻,當然是偷渡陰平、迫降蜀漢,使三國變成了兩國,拉開了三分歸晉的序幕。古往今來,“滅國”可以說是武將功業的頂點。只是這個頂點,也是鄧艾人生的終點。

鄧艾是怎樣裹著羊毛氈子滾下蜀地的高山深谷、怎樣帶著三萬士兵陷入死地而後生、最終殺到成都,讓劉禪不戰而降的,這裡不再贅述。相比之下,他在入蜀之後的所作所為更值得探究。

最悲情的三國名將:因“會說話”成名,因“不會說話”毀滅

偷渡陰平

自古以來,數不清的武將和軍閥,倚仗蜀道天險割據稱雄,又何況鄧艾手握重兵,功高震主。所以,從進入成都的那一天開始,鄧艾就處在一個瓜田李下的境地,稍不留神就會挑動司馬昭敏感的神經。而事實證明,鄧艾雖然文韜武略,眼光非凡,但入蜀之後卻步步踩雷,成功引爆了司馬昭的疑心。

奇兵滅蜀,成就不世之功,鄧艾的心態不自覺地膨脹起來。他沒有請示朝廷,就擅自給劉禪和蜀漢官員封官拜爵,還傲慢地對蜀人說:“遇上我是你們的造化,若是換了別人,你們早就被屠城了!”,又評價姜維:“雖也是一時豪傑,卻不是我的對手。”

明明是一代名將,豐功偉績,硬是說出了“小人得志”的即視感。

最悲情的三國名將:因“會說話”成名,因“不會說話”毀滅

劉禪(劇照)

接著,鄧艾給司馬昭寫信,暢談自己對時局的看法,說當下將士都已感到十分疲勞,不能再輕易動兵,應先讓士兵發展生產,修整戰備,然後讓東吳知道他們所面臨的局勢,明白利害關係。還應厚待劉禪,以便招降吳主,而如果將劉禪送到京城,東吳的人認為這是軟禁流放,將不敢歸附。所以應暫讓劉禪留在蜀地,封為扶風王,讓他享受幸福生活。郡內有董卓舊宅可作為他的宮室。封賜他的兒子為公侯,分郡中一縣為食邑,用以顯示歸順朝廷所獲的恩寵。那樣,東吳就會畏威懷德,望風歸順了。

最悲情的三國名將:因“會說話”成名,因“不會說話”毀滅

姜維(劇照)

應該說,鄧艾的這些建議是非常具有遠見的,而且相當可行。

然而,這封信的文風大有問題。換了我是司馬昭,讀了這樣的信也會不舒服。為什麼呢?

首先,它幾乎沒有“客套”。大凡懂事的武將,在立下大功後,都會把功勞歸於主上,說我的成績都是在主上的英明領導下取得的,把馬屁拍到位,不僅能讓領導開心,還能大大緩解他的疑心。然而鄧艾這封信卻上來就直通通地說事,幾乎沒有半句廢話。

另外,它寫得太“具體”了。本來你可以提建議,可以發表看法,但說到休養士兵、厚待劉禪、招降東吳這一層也就夠了,具體的措施可以謙恭地請求領導指示,給領導發揮的餘地,顯示領導的英明正確。但鄧艾呢,不光提出了大政方針,連封劉禪什麼王、讓他住哪裡、給他兒子什麼爵位都說出來了,這就會給領導很不好的印象,彷彿鄧艾已安排好一切,司馬昭能做的只有乖乖照辦。

話說回來,即便提出具體措施,也應該小心地說一句:“這只是我的一點不成熟的建議,具體怎麼辦,還要聽領導的”。可惜鄧艾也沒說,使得這些建議看上去更像命令。

最悲情的三國名將:因“會說話”成名,因“不會說話”毀滅

劍門蜀道

難怪,司馬昭看了信十分不爽,趕緊讓監軍衛瓘敲打鄧艾:蜀地的事必須經我批准,不準擅自實行。

然而,鄧艾似乎完全沒聽出司馬昭的話外之音,竟再次上書:

“我受命征討,敵人首腦既已歸降,應當儘快授予官職,以便安撫他們,這是符合時宜的。如果等待朝廷命令,往返道路,耗費不少時日。《春秋》上說,大夫出守外地,如果遇有保衛國家、有利國家的事,專斷是可以的。而今東吳未平,地勢與巴蜀相連,不應當拘泥於常法而失去時機……。”

這段總結起來,其實就一句話: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最悲情的三國名將:因“會說話”成名,因“不會說話”毀滅

問題是,這句話真的不能亂講。

如果是兩軍陣前,敵情千變萬化,主將需要臨機制變,這個時候的君命確實可以“有所不受”,而且只要打了勝仗,君主也不會怪罪。然而,眼下蜀地已經歸順,自己大功告成,這個時候再說“君命有所不受”,簡直無異於宣佈造反。

而且鄧艾忘了,除了遠在洛陽的司馬昭,他的背後還有一個人,正在虎視眈眈地盯著他。

這個人就是鍾會。

最悲情的三國名將:因“會說話”成名,因“不會說話”毀滅

鍾會(劇照)

鍾會出身名門世家,對放牛娃出身的鄧艾自然瞧不大起。他和鄧艾一同受命伐蜀,自己兵力又是鄧艾數倍,不想鄧艾卻乘自己和姜維對峙之際偷渡陰平,獨攬大功,這讓鍾會嫉恨不已。所以,等鄧艾成功引起司馬昭的疑心之時,鍾會果斷補刀,和手下一起聯名上奏,說鄧艾要造反。

司馬昭的反應只有六個字:“詔書檻車徵艾。”

一道收捕的詔書,一輛押解的囚車,鄧艾沒做任何反抗,和兒子一起乖乖被捕。

最悲情的三國名將:因“會說話”成名,因“不會說話”毀滅

就在鄧艾被押往洛陽的途中,那個喊著鄧艾要造反的鐘會卻造反了,可惜事情幹得太糙,被不聽話的部下們殺了。鍾會一死,鄧艾手下的將士們追上囚車,把他拉了回來,不料押解鄧艾的衛瓘曾和鍾會一起告鄧艾謀反,很怕鄧艾報復,硬是派人追上囚車,把鄧艾父子殺了。鄧艾在洛陽的兒子也全部被殺,剩下的家人被流放西域。

和鍾會相比,鄧艾的死十分令人惋惜。鍾會是真的造反,而且蓄謀已久,而鄧艾根本就沒有反心。至始至終,他都是忠於魏國——至少是忠於司馬氏的。鄧艾的死,更像是一出性格的悲劇。

最悲情的三國名將:因“會說話”成名,因“不會說話”毀滅

他出身“微賤”,又有口吃,放過牛,看過稻草,在社會底層混了三十多年才出人頭地,這種成長經歷很容易使人變得自卑,而自卑的人又是最容易自我膨脹的。鄧艾在滅蜀之後的“深自矜伐”,與其說是居功自傲,不如說是長期自卑心理的徹底宣洩。

他太急於立功,剛剛滅蜀又想著滅吳,這不得不讓司馬昭懷疑他的野心;

他的“君命有所不受”只是不想浪費時機,卻被司馬昭懷疑是獨斷專行;

他對時局洞若觀火,卻不善揣摩領導心思;一心為國,卻不講究表達方式——甚至有人認為,是口吃的毛病使他習慣於不說廢話和套話,偏愛直來直去,說最關鍵的話以節省口舌,而這種話風又影響了他的文風,由此加重了司馬昭的猜疑;

此外,他缺乏防人之心,讓鍾會在背後捅了刀子……

最悲情的三國名將:因“會說話”成名,因“不會說話”毀滅

晉武帝司馬炎(劇照)

但無論如何,鄧艾畢竟是冤死的,他的缺點和他的功績相比是不足道的。鄧艾死後九年,已經代魏建晉的司馬炎宣佈為鄧艾平反,承認他“忠而受誅,信而見疑”,並將他的孫子封了官。

鄧艾九泉有知,也可聊以自慰了吧。

參考資料:《三國志》《世說新語》《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