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北京的老話兒聽著順耳

還是北京的老話兒聽著順耳

老 話 兒

作者:瞭然客

早年間北京就是個是個大城市,“裡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嘡一口鐘”。有皇上的時候就是國都,那時候叫京城如今叫首都。北京是首都,天天人來人往,過去是王府井、前門大街、故宮、頤和園這些繁華的地方,外地人比北京人多,如今是地鐵公交車上外地人佔主流,過去北京人視外地人為客,久而久之他們就反客為主了,北京人對外地人失去了新鮮感,既沒有好奇也沒有歧視,北京人包容了他們從言語到飲食融進了四九城。

還是北京的老話兒聽著順耳

有外地人說北京人嘴貧愛說,其實不然北京人愛說不假但沒廢話,不僅沒有廢話有的還是挺幽默和哲理的,久而久之成了人們常說的“老話兒”。

最近幾年流行一句“閨女是媽的貼心小棉襖”那些養活閨女的人洋洋得意,北京人的給續上了後半句“兒是孃的褲腰帶不繫不成”,您看是不是挺幽默還有道理。過去老北京人拌嘴抬槓都是幽默連篇,比方說您跟人家訂好時間去哪兒到點兒您沒去,這位見著您不說您“失約”而是責問的口吻說“說好了沒來,您這是屁眼插棍兒——耍(shua)人兒那?”這種歇後語是有出處的,過去北京城做麵人或吹糖人的都用麥稈插到麵人下面,孩子們舉著它玩耍。再如還有急急忙忙走道撞了人踩了腳而還不道歉的主,人們就會說“走道看著點,急急忙忙的給你爸爸請大夫呀。”或有更損的“幹嘛哪這麼急,搶孝帽子去?”同樣是數落人可不帶髒字,這就叫罵人不吐核兒。 一年

還是北京的老話兒聽著順耳

夏天,人們都在屋裡午睡,門道里幾個孩子玩耍嘴裡還吹著口哨,東屋常老頭出來說“這是誰把夜壺掛樹梢上了?”(過去冬景天人們使用夜壺就是為了方便天冷不出屋,白天把夜壺衝乾淨掛在高處晾乾,趕上颳大風夜壺會發出嗚嗚的響聲)其實這是說這幾個孩子鬧騰影響別人休息,幾個孩子莫名其妙的看看常老頭不明白,老爺子繃著個臉說道“回家睡覺去!”幾個孩子一鬨而散了。

說起北京老話如今用的不多了,也沒有多少人能記住它,“老話說”其實就是人們早年間常用地詞語用來表達如今的事物,我奶奶北京城剛解放也算是市民中的積極分子,經常去參加什麼什麼會,奶奶總會說“去段上開會”,今天的孩子們估計不明白什麼是“段上”其實就是今天的街道辦,北京老人經歷過民國和日偽時期一些當時的語言也就成了習慣,例如“關餉”就是掙多少錢的意思,“您這差事關多少錢?”。還有“放鷹”,“這幫孩子出了學堂就跟放了鷹一樣”這是指孩子們活蹦亂跳的放學回家時的情景。再如“這一大早捯飭這麼利落老公母倆上哪去啊?”“公母倆”指的是夫婦二人,說話時公母二字要輕聲,不能加兒話那是罵人那。

還是北京的老話兒聽著順耳

北京老話也是一種地方話,有的外地人對老北京話也很費解,比如有一次我去老同學家串門兒,臨走時老太太回來了,我忙向老人家問好並告辭,老太太說了一句老北京話;“外面掉點兒了,吃完飯再走吧。”(掉點兒其實就是下雨了),老太太見我非要走就對我同學說,“那你送送他,就手把土箱子倒到了”。(土箱子就是裝垃圾的桶或箱子)。前兩天北京下了場雨,雨剛停我就是出去辦點事,碰上老街坊他說“外邊泥了巴岔怪歘(chua)的,還出門兒”?”“歘”字是北京話特有的,是不好走的意思。

老北京話的魅力就在於它特有的京城文化,北京老話裡有許多要有兒話音的句子來表達聽起來讓人非常明白,不易混淆比如說“前門”與“前門兒”就是兩意思,前門是地名,前門兒是指前後的門兒,我們做公交車都是前門兒上後門兒下或是中門兒上前後門兒下。還有有些外地朋友亂用兒話音,有一次去超市就聽到一個賣熟肉的櫃檯的小姑娘吆喝“活腿兒特價了”,在這裡火腿就不要加兒話音了,火腿是吃的,“活腿兒”就不知為何物了。

還是北京的老話兒聽著順耳

現如今京城文化有點亂了,一些網路語言夾雜人們的生活用語中讓人匪夷所思其實這些都是語言不規範的結果“小鮮肉、小蘿莉、老公等”聽起來讓人彆扭。

總之老北京話或北京老話是城京文化的結晶,要珍惜,保護這些北京人的精髓,對於北京老話來講您記住嘍,幽默、風趣、有哲理。

還是北京的老話兒聽著順耳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選

“閱讀原文”

還是北京的老話兒聽著順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