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時院士傳播玄學迷信理論,學術界不能視而不見

知名科學公號《知識分子》表示,曾收到一篇批評朱清時談“量子意識”的文章,但作者有所顧慮,不願意實名;後來,朱清時《客觀世界很有可能並不存在》一文傳播甚廣,有讀者反映希望瞭解反方觀點,然而,“科學界對此幾乎沒有迴應。”目前,僅看到前述中山大學李淼教授對朱院士“量子意識”的相關說法撰文進行了系統性批駁,但除此之外就沒有多少其他聲音了,朱院士有關“真氣”的種種說法,也未曾看到系統性的質疑文章。

以朱院士在科學界的身份地位,以及朱院士的言論產生的重大影響,中國的科學共同體無論如何不應當視而不見,繼續視而不見只會讓更多人受到誤導,甚至會影響中國科學院、中科大以及整個科學共同體的聲譽。

2017年6月10日,中科院院士朱清時主講的《用身體觀察真氣和氣脈》在北京中醫藥大學開講。該講座的海報此前就已經在社交媒體流行——科學界的大牛,居然講什麼“真氣”理論,靠譜不靠譜?而據報道,講座開講時,人氣極為火爆,堪比“明星見面會”,一度發生小範圍混亂。但這並不是因為現場有人質疑、起了什麼爭執,反而是全場一致讚許講座。這到底是個怎樣的狀況?

朱清時院士傳播玄學迷信理論,學術界不能視而不見

要點速讀

在中國科學界極有地位的朱清時院士,醉心真氣等理論已有年頭

朱清時,化學專家,1991年當選中科院院士,曾擔任了十年的中國科技大學校長,在中國科學界極有名望。退休後,又去深圳擔任了五年南方科技大學創校校長,試驗“教授治校”,被視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備受尊敬。直到最近,還有媒體對其進行專訪,請朱院士回答“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朱清時院士傳播玄學迷信理論,學術界不能視而不見

朱清時院士的講座受到了歡迎。圖源:中國青年網

但這樣的科學界和教育界大牛,有著另一面。自2000年之後,朱清時思想中的宗教成分日漸增加。如2003年8月,他在與友人劉正成談話時提及某位活佛可以“(幾個月中)……就連這些東西都不吃了。吃石頭磨成的粉,聞周圍野花的氣味,就能夠吸收營養。”他認為這種辟穀是“佛教的這種修煉其實是兩千多年來人類做的一種實驗:心理的活動產生了生理上的巨大變化。這種變化在過去的自然科學,包括醫學和心理學都無從解釋。”2009年3月8日,朱清時發表《物理學步入禪境:緣起性空》的演講,認為當代物理學弦理論就是佛教的緣起性空觀點,“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這句話當年就引發了巨大爭議。

而最近幾年,朱清時院士對“真氣”理論頗為醉心,在微博上發表了《用身體觀察真氣和氣脈》來解釋“真氣”是怎麼回事以及與意識之間的關係。這次舉行的講座便是以此為主題。講座中,朱清時表示,“真氣可以產生強烈的生理感受,可以讓身體發熱、一念不生、並有極大的快樂。無論修煉時生理感受多強烈,事後都會身體輕安,感官敏銳,而且,智力還會明顯提高。”作為科學界極有分量的人物,朱院士嘗試用科學理論來解釋這是怎麼回事,他談到“所謂真氣其實就是這樣一種保持生命力並讓它越來越旺盛的機制,就是麥克斯韋妖。古人發明的禪定可以升起真氣,就是可以產生更多更高效的麥克斯韋妖,保持和提高生命力。”

把“麥克斯韋妖”這麼一個物理學概念與禪定、真氣等說法結合在一起,對於受過足夠科學教育的人來說,這實在是很難接受。但類似的做法朱清時院士近年來可以說是反覆在使用,比如以“量子疊加態”來說明“沒有意識就沒有客觀世界”,以“量子糾纏”來說明人的“意識”(靈魂)能夠存在於宇宙之中。

滿篇的科學術語,能否說明朱院士是在用科學的方式進行研究?並不能

對於絕大多數科學知識還停留在中學、甚至已經還給老師的人來說,並不懂得“麥克斯韋妖”“量子疊加態”“量子糾纏”到底是什麼意思,看到朱院士自己親身去“實踐”真氣理論,用科學術語來“鑽研”科學與佛學、意識之間的關係,會想當然地認為朱院士真的是在搞科研,即使結論可能有問題,但做法是說得通的。比如點贊頗多的一個網友跟帖是這麼說的,“他如果以科學系統的方式去研究真氣,證實真氣不存在也算科研成果。那如果證實了人體記憶體在脈絡之說那不也是大功一件。研究怎樣的課題沒什麼好笑的,關鍵看他怎麼論證。”

朱清時院士傳播玄學迷信理論,學術界不能視而不見

朱清時院士的這套理論,用了很多類似“麥克斯韋妖”之類的科學術語

但朱院士果真是以科學的方式在進行研究嗎?這點令人懷疑。

例如,朱院士宣稱真氣可以產生強烈的生理感受,會讓“身體輕安”、“感官敏銳”、“智力明顯提高”,他還明確說這不是心理作用。作為一位科學家,朱院士理當認識到,這是超出當前醫學界、生理學界的認識的,甚至可以說是顛覆性的,那麼按照科學常理,

“異乎尋常的宣告需要特別堅強的證據支援”。但朱院士既沒有給出證據,也沒有講為什麼他的說法跟普遍認識不一致,更沒有將他的“成果”提交同行評議,僅僅是以與遊方道士差不多的方式,把自己的發現用親歷者口述的形式展示出來,輔以許多科學術語和一些東拉西扯的案例、資料。

然而這並不是搞科學研究的方法。科研的正確做法應該是怎樣的呢?這裡不妨引用知乎網友“李簡”的說法,“

科學理論不認資歷,只認邏輯自洽、可證偽性、可重複性、可預期性。邏輯自洽,即理論體系中可以存在未知的盲點,但不應該存在前後不一致的矛盾。可證偽性,即邏輯上允許‘反例一旦出現並被驗證,就可以推翻該理論’這種情況。可重複性,即根據該理論、相關計算、實驗得到的規律,不應當隨時間和空間位置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可預期性,即根據該理論可以提出對未知現象的預期,並觀察到這一預期現象確實存在。

而朱院士的這套理論,不論是他微博上發表的文章,還是講座中展示的PPT,都不符合真正的搞科研理論的方式。

而朱院士談論“真氣”和“量子佛學”的做法,更像是中山大學教授李淼此前在批評其“量子意識說”時指出的那樣,“

我們這個時代非常奇怪。當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時,越來越多的人依賴科技帶來的各種便利,因此科學的話語權越來越大,使得一些人將科學看成一種萬能的工具。另一方面,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隨之而來的壓力,驅使一部分人到宗教那裡尋找精神依靠。科學話語權霸主的地位,讓某些宗教人士以及偏好宗教的人到科學這裡尋找‘依據’。

朱清時院士傳播玄學迷信理論,學術界不能視而不見

魯迅

其實,近百年前魯迅在《科學與鬼話》中就談過這種現象,“

現在有一班好講鬼話的人,最恨科學,因為科學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許鬼混,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講鬼話的人的對頭。於是講鬼話的人,便須想一個方法排除他。 其中最巧妙的是搗亂。先把科學東扯西拉,羼進鬼話,弄得是非不明,連科學也帶了妖氣......

朱清時院士傳播玄學迷信理論,學術界不能視而不見

各種玄學理論藉助科學的招牌

(解圖:各種玄學理論藉助科學的招牌,不是稀罕事,量子物理便經常遭受這種待遇。本頁內容出自《伯克利物理學教程·量子物理學》,圖片來自知乎網友)

朱院士的這些做法,可能會產生諸多不良影響

然而,不管“真氣理論”以及“量子佛學”等說法多麼值得質疑,事實就是,以朱院士在科學界的尊崇身份,他的言論切實產生了重大影響。比如,有講座的親歷者表示,朱院士的這次講座“全場只有讚許的聲音而沒有一點質疑”,有人想質疑也沒有機會被提問。在社交媒體上,更是有大量贊同朱院士的言論,比如說有網友留言稱,“目前的知識解釋不了已經存在千年的東西,證明了現有的知識不完善,只有真正的科學家才會想辦法攻克它,何必要否認它和逃避它。”朱院士被讚許為“真正的科學家”。

當然,也有很多質疑的聲音,不過對立的網友只要一句話就能懟回去——“

你比院士還懂科學嗎?

”的確如此,沒有多少人敢說自己比院士還懂科學。科學院院士在中國是學術權威,代表一個國家的最高科學素養,言論對整個中國的科學教育都會產生巨大影響。這正是一些質疑朱院士說法的科學工作者所頭疼的,其中一位如此說道,“

如果把我們和偽科學的爭論看做是一場戰爭,當我們這群宋兵乙在前線打得不可開交時,突然得知在後方大兵營的總司令被敵方洗腦控制了。

朱清時院士傳播玄學迷信理論,學術界不能視而不見

朱清時

這個說法,與“科學家千辛萬苦登上山頂發現佛學大師正在那等著他”還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讓人不得不感到苦笑。

學術界對此不能視而不見

科學是允許有不同聲音的,不管朱清時院士是因為什麼原因而醉心於“真氣理論”和“量子佛學”,他都有權利發表自己的觀點。正如“諾貝爾哥”郭英森,他有辦法找到自己的舞臺也可以發表他那套“引力波理論”。但問題的關鍵在於,批駁的聲音或者說對立的聲音,也能夠及時發出來。作為民科的“諾貝爾哥”很快就受到了各種批判,但作為國內學術權威的朱清時院士,

卻罕有人實名站出來質疑。

知名科學公號《知識分子》表示,曾收到一篇批評朱清時談“量子意識”的文章,但作者有所顧慮,不願意實名;後來,朱清時《客觀世界很有可能並不存在》一文傳播甚廣,有讀者反映希望瞭解反方觀點,然而,“科學界對此幾乎沒有迴應。”目前,僅看到前述中山大學李淼教授對朱院士“量子意識”的相關說法撰文進行了系統性批駁,但除此之外就沒有多少其他聲音了,朱院士有關“真氣”的種種說法,也未曾看到系統性的質疑文章。

朱清時院士傳播玄學迷信理論,學術界不能視而不見

李淼

以朱院士在科學界的身份地位,以及朱院士的言論產生的重大影響,中國的科學共同體無論如何不應當視而不見,繼續視而不見只會讓更多人受到誤導,甚至會影響中國科學院、中科大以及整個科學共同體的聲譽。

那為何學術界會“裝聾作啞”呢?大概還是中國人傳統上的“為尊者諱,為長者諱,為賢者諱”在作祟。另外,公開質疑這麼一個大人物是要冒風險的,以至於知乎上有科學工作者匿名錶示,“

這種大牛不是我們可以剛正面的,匿名保平安。

”也許,我們的科研圈確實還是有一些規則是不能隨便打破的吧。

結語

不管是什麼原因學界對朱院士的“理論”還保持沉默,但繼續視而不見肯定不是什麼好事,科學界該給一個說法了。

作者:丁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