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這熟悉的曲調,致我們已逝去的《童年》

“池塘邊的榕樹上,

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

操場邊的鞦韆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師的粉筆還在拼命吱吱喳喳寫個不停……“

羅大佑的這首《童年》陪伴了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少年時光。

每個人都有童年,只是我們當時不懂,不珍惜。

聽著這熟悉的曲調,致我們已逝去的《童年》

當我們懂了,卻回不去了,唱《童年》的人也老了。

如今,當年哼著歌的小小少年,終於擁有了“成熟與長大的臉”,卻弄丟了“水彩蠟筆萬花筒”“夏天的知了”和“綠油油的稻田”,也終於明白了老師口中的“寸金難買寸光陰”。

也才真正聽懂了輕鬆曲調背後藏著的“光陰不可追”。

CD機中播放著羅大佑依舊深情的《童年》。仍是熟悉的曲調,聽歌的人卻已泣不成聲。

羅大佑的歌彷彿有著神奇的魔力。

聽著這熟悉的曲調,致我們已逝去的《童年》

說起羅大佑,遠遠不止《童年》。

他是雄踞樂壇30年的華語音樂教父,是改變一代人生活態度的殿堂級作詞人,他是敢於揭露社會現象的時代英雄、靈魂歌者。

羅大佑出生臺灣一個名醫世家,大學如父所願考入臺中的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畢業後在臺北一家醫院放射科工作。

可相比穿梭病房與病房之間, 羅大佑更喜歡帶著黑框眼鏡,拿一把吉他,在音樂中做真實的自己。

不顧父母反對,他毅然選擇做一位忠於自己的職業音樂人。

聽著這熟悉的曲調,致我們已逝去的《童年》

他寫家鄉:

臺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鹿港小鎮》

他寫社會:

眼睛睜一隻 嘴巴呼一呼

耳朵遮一遮 皆大歡喜也

大家都知之 大家都在乎

袖手旁觀者 你我是也

——《之乎者也》

他寫大都會:

月兒彎彎的海港

夜色深深,燈火閃亮

東方之珠,我的愛人

你有風采是否浪漫依然

——《東方之珠》

聽著這熟悉的曲調,致我們已逝去的《童年》

但即使是人世間最柔情蜜意的情感,羅大佑也有自己深刻的解讀。

你曾經對我說

你永遠愛著我

愛情這東西我明白

但永遠是什麼

——《戀曲1980》

或許明日太陽西下倦鳥已歸時

你將已經踏上舊時的歸途

人生難得再次尋覓相知的伴侶

生命終究難捨藍藍的白雲天

——《戀曲1990》

聽著這熟悉的曲調,致我們已逝去的《童年》

等遍了千年終於見你到達

等到青春終於也見了白髮

倘若能摸撫你的雙手面頰

此生終也不算虛假

——《戀曲2000》

雖然歌名是《戀曲2000》,但這是他寫給80、90年代的情歌,寫給他記憶裡的中國土地的情歌。

這首歌大氣,蒼涼,雄渾,風格與前兩首截然不同。如果說《戀曲1980》是年少的誓言,《戀曲1990》是深深的思念,那麼《戀曲2000》就是飽經滄桑後對大愛的呼喊。

從二十歲,到三十歲,再到四十歲,30年的時間跨度裡,他用低沉的嗓音解讀著愛戀這一恆久的主題。

聽著這熟悉的曲調,致我們已逝去的《童年》

2017年,自《美麗島》後沉寂了多年的羅大佑卻帶來了一首《家(III)》。這首歌寫給她的女兒,字字句句,皆是溫柔。

專輯宣傳語裡羅大佑寫道——

“驀然回首,我離家已經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不但離開家,還離開了家裡栽培我的老本行,出外闖蕩,三十年後回了家,我更瞭解到家的意義。”

專輯裡羅大佑一家三口,在一個天朗氣清的鄉村裡,享受著田園牧歌般的生活。那裡是他的故鄉,是《童年》裡那個“池塘邊的榕樹下,知了在聲聲的叫著夏天”的地方。

這位三十七年前高舉戰旗憤怒出走的少年,如今帶著妻子和女兒,回家了。

聽著這熟悉的曲調,致我們已逝去的《童年》

如今的羅大佑站在講臺上,將對音樂的理解與熱愛講給每一位觀眾。課程最後,羅大佑與觀眾們一起唱起了《光陰的故事》。

春天的花開秋天的風 以及冬天的落陽

憂鬱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經無知的這麼想

風車在四季輪迴的歌裡它天天的流轉

風花雪月的詩句裡我在年年的成長

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一個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都說光陰如流水帶走了昔日的少年。而經典卻是光陰的陳釀,留下的是不朽的醇香。

聽著這熟悉的曲調,致我們已逝去的《童年》

人會老去,但萬幸歌聲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