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是認老認命的意思嗎?事實卻恰恰相反!

孔子在《論語*為政》裡有一段對自己生平的描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對於“五十而知天命”這一句,很多人理解為是孔子感嘆自己年紀大了,知道有些事可成,有些事怎麼努力也不可成,接受命中註定的結果,意思就是認老了、認命了。

這種解釋曲解了孔子的原意,原因在於對孔子的生平了解得不夠準確,從而不但曲解了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的本意,也導致對孔子的人格精神產生了誤解。孔子的原意恰恰相反,

說的是他五十歲的時候明白了上天給自己的使命,要努力去踐行它。

我們先來重新捋一捋孔子一生的故事。

教科書上讀不到的孔子生平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隨母顏姓,氏孔,名丘,字仲尼,世人尊稱“孔子”。春秋時期魯國人,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的生父叔梁紇是魯國的低等貴族,是一名給人看家護院的武士。他65歲那年(也有說55歲的)到顏氏家族走婚,和顏氏女生下了孔子。(關於走婚文化可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從“家”字看原始社會的走婚制度》)。叔梁紇走婚後不久就死去了,孔子出生後一直在母家,即顏氏家族中成長。(孔子弟子中有很多孔子母家的人如顏回、顏路、顏幸等。)

孔子十五歲時母親去世了,他把母親埋在了顏氏家族的墓地。這時,有個喪車縴夫的母親告訴孔子:你的父親是魯國的貴族叔梁紇,他到你母親那走婚生下了你;你父親在你三歲時就死了,埋在了“防”地。

孔子知道後,就把母親的屍體從顏氏墓地挖了出來,重新埋在了“防”地,他的父親叔梁紇墓地的旁邊,並對外宣稱他是叔梁紇的兒子,是貴族的後代。這等於說,

孔子從生活了15年的母系社會家族中“叛逃”到了父系社會家族中了。

孔子自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自己15歲那年,歸宗認祖後開始發憤圖強努力讀書,所以說

十有五而志於學

。30歲的時候,孔子創辦了中國第一所民辦學校,可以靠著學費和勞務費來養活自己,所以說

三十而立

。40歲的時候,孔子奠定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民辦學校也越辦越好,所以說

四十不惑

50歲的時候,因為名聲在外,孔子被魯定公任命為“中都宰”,後又出任“司空”、“司寇”。孔子激動地說自己“

五十而知天命

”,

知曉了自己的使命是從政,做一番治國安邦的大事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因為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脅,把持魯國朝政的“三桓”沒幾年就將孔子彈劾下馬。孔子從此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流亡生涯,打算周遊列國,繼續實現自己的“天命”。

在周遊列國的時候,因為自己的政治理念不被列國接納,屢屢碰壁,最後孔子也不得不對自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信念產生動搖,從而“

六十而耳順

”,最後在年近七十時葉落歸根回到魯國,“做愛做的事”,一心編撰《春秋》,並教授出了七十二個“高階博士”,所以他說自己“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

魯哀公十六年( 公元前 479 年),孔子病死,終年73歲。葬在魯國城北泗水旁。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是認老認命的意思嗎?事實卻恰恰相反!

孔子的一生,是屌絲逆襲、奮鬥不止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放在今天來說是妥妥的屌絲逆襲

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裡記載孔子是父母“野合”的產物,這裡所說的野合,其實是走婚。(關於走婚文化可以閱讀本人的另一篇文章從“家”字看原始社會的走婚制度)孔子從小跟母親在魯國顏氏家族裡的陬邑陋巷長大(孔門弟子中的顏 回、 顏路就來自這裡)。 孔子說自己“少而賤,故多能鄙事”,說的就是少時的生活經歷。

孔子十五歲那年母親死了,他主動歸宗認祖,為了貴族的身份,迴歸到父系社會的家族,反應了孔子內心深處對出人頭地的渴望。

然而,孔子的迴歸一開始不被貴族階層所接納,他曾經去參加魯國貴族季氏的喪禮,被家臣陽虎趕了出來。所以孔子知恥而後勇,開始發奮圖強,努力讀書。因為不能接受正統的貴族教育,他向身邊有學問的人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多聞擇其善而從之,多見而識之”;後來孔子也不禁自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十五歲才有志於學,才發奮圖強努力學習,也能終成一代大師,真可謂有志不為晚也!

孔子不但努力學習“詩、書、禮、樂”等官方知識,還為了生活做過“藍領”,例如乘田(飼養牛羊)、委史(管理倉庫),但做得最多的是執事先生(專職辦理喪葬祭祀及其他禮儀的主持),後來他創辦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所民辦學校(放在今天就是藍翔技校),一開始也是主要培養執事先生,即“小人儒”。

孔子到了三十歲,靠帶著母家顏氏家族的親戚,如顏路、顏幸等,獨立操辦喪葬祭祀的活動,養活了自己,所以他自豪地說自己“三十而立”。

身為貴族,為了生存不恥於從事執事先生這類地“鄙事”,終於成功創辦了自己的一番教育事業

,這個故事已經很勵志了,然而,孔子的屌絲逆勢還沒完。

在五十歲的時候,孔子的“人生達到了高潮”,他被魯定公任命為“中都宰”,後又出任“司空”、“司寇”。孔子終於不但被貴族階層所接受,更是進入了朝廷,開始從政了,所以他激動地說自己“

五十而知天命

”,知道了原來上天賦予自己的使命是要做一番治國安邦的大事。

從五十歲到六十九歲,無論是在魯國還是在列國周遊的十四年,孔子都在努力地去達成自己的使命

即使是在接受了自己的政治理念不能實施的事實,迴歸魯國繼續從事教育事業之後,孔子到了古稀之年,也念念不忘自己的“天命”。在他七十一 歲那年,齊國的權臣陳恆殺死了齊簡公。孔子沐浴齋戒去朝見魯哀公,說:“ 陳恆弒他的國君,請討伐他。”

有時,孔子覺得華夏無法施行他的理想, 也頗有到邊遠地方去的感慨。 他說:“ 主張不能施行,只好 乘著木排渡到海的那一邊了。” 孔子曾經想移住到 未開化 的“ 九 夷”, 有人說:“ 太僻陋了,你怎麼辦呢” 孔子 說:“君子住在那裡,有什麼僻呢?”

你看,

孔子到死都想著踐行他的“天命”,又怎麼能說他“五十而知天命”是認老、認命的意思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是認老認命的意思嗎?事實卻恰恰相反!

孔子終身奮鬥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回顧孔子的一生,從陋巷裡跟著母親生活的窮小子,到民辦學校的成功社會活動家,再到為官從政、周遊列國的政治追求,孔子從未停止過對“天命”的踐行,他奮鬥終身的不懈精神,值得我們後人一代代地學習和繼承!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是認老認命的意思嗎?事實卻恰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