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三次大磨難,居里夫人如何走出艱難時局,並最終走向偉大?

前不久寫一篇關於居里夫人的文章,對她的故事多了一層瞭解:一個真實的科學家,同時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居里夫人一生三次大磨難,她是如何走過艱難時局,最終走向偉大的?

為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抗爭

瑪麗出身于波蘭,家裡是書香門第,天賦異稟的她,從小在父親的影響下,如飢似渴探索著這個未知的世界。但是對於瑪麗而言,她必須要透過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取高等教育的機會。

命運多舛的波蘭,當時處於俄羅斯統治下,所有女性中學畢業後,都不能繼續接受教育。面對這個不公的制度,不甘屈服的瑪麗,找到一個秘密機構。這個機構幫助波蘭青年,獲得到法國巴黎讀書的機會。

儘管好不容易獲得機會,家庭經濟狀況突然遭受巨大打擊。父親在學校受到親俄派排擠,職位被停止,他給女兒上學儲蓄的上學經費被舅舅借去做生意,結果血本無歸。面對雪上加霜的家庭環境,瑪麗表現出極為堅韌的生命本色,她省吃儉用,並且找到一個做家庭教師的機會,攢齊上學的費用。

一生三次大磨難,居里夫人如何走出艱難時局,並最終走向偉大?

青年時期的瑪麗

最終她克服重重困難, 1891年9月,赴巴黎求學,11月進入索爾邦大學(即巴黎大學)理學院物理系。

一生三次大磨難,居里夫人如何走出艱難時局,並最終走向偉大?

索爾邦大學(巴黎大學)

因性別歧視險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居里夫人在科學上的才能和成就早已超過丈夫皮埃爾。居里,但她為人所知的名字永遠是居里夫人,而不是瑪麗·居里。回顧她跌宕起伏的一生,科學之路異常崎嶇,在當時男人掌握絕對話語權的社會中,她必須成為一位強悍和偉大的女權主義者。她曾冷靜地對自己的女兒說:“在由男性

制訂

規則的世界裡,他們認為女人的功用就是性和生育。”說出這樣話語的背後,是居里鮮為人知的遭受性別歧視的一次又一次經歷。

一生三次大磨難,居里夫人如何走出艱難時局,並最終走向偉大?

居里夫婦在實驗室

26歲時,大學剛畢業、前途未卜的瑪麗與皮埃爾。居里分手,毅然回到波蘭,想在祖國工作,但波蘭的環境完全不允許女性參與科研,因性別原因大學將她拒之門外。她不得不告別波蘭,再次回到巴黎。28歲時,瑪麗和皮埃爾結婚,改名瑪麗。居里。

一生三次大磨難,居里夫人如何走出艱難時局,並最終走向偉大?

清貧的新婚夫婦

丈夫皮埃爾是在她工作的影響下才放棄原先的研究,轉而加入她的放射元素研究,但許多科學家無法相信一位女性竟有能力開展原創性研究。1903年,在第一次諾貝爾獎提名時,同樣是因為性別歧視,起初評審委員會僅把皮埃爾和貝克勒爾列為獲獎人,名單並沒有出現瑪麗的名字。但有一位倡導女性科學家權利的委員,瑞典數學家哥斯塔·米塔-列夫勒向皮埃爾通報了情況,丈夫皮埃爾則據理力爭,瑪麗才是這個專案中最重要的人物,並向委員會申訴,最終瑪麗才獲得追加提名。在貝克勒爾看起來是讚美的發言中,我們讀到的依然是“男人話語權”,這位教授說:“居里夫人的貢獻是充當了皮埃爾·居里先生的好助手,這有理由讓我們相信,上帝造出女人來,是配合男人的最好助手。”

一生三次大磨難,居里夫人如何走出艱難時局,並最終走向偉大?

居里夫人的諾貝爾獎證書

37歲時,居里夫婦應邀訪問倫敦皇家學會,作關於放射性科研報告。但瑪麗因為是女性而被拒絕作報告,最後只有皮埃爾一人做學術報告。

法蘭西科學院院長曉發爾曾經邀請瑪麗申請加入法國科學院,但最終因多數保守人士反對女性,居里夫人最終沒有加入,科學院選出第一位女院士是在半個世紀後的1962年。這位女院士1號叫瑪格麗特·佩裡,是居里夫人的學生。

一生三次大磨難,居里夫人如何走出艱難時局,並最終走向偉大?

1927年,第五屆索爾維會議

在這樣的環境中,瑪麗孤獨前行。走進男人的世界,用自己的行動一次次改變著世界的看法。1927年,她參加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的第五屆索爾維會議,並拍下了這張科學界最知名的合影。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被稱為智商最高的合影。照片中的人物一共獲得12次諾貝爾物理學獎,兩次諾貝爾化學獎。照片的前排,坐著的都是當時最頂級的科學巨匠。左起第三位是瑪麗,她是這張照片裡唯一的女性,也是獲得兩種不同科學類諾貝爾獎(物理和化學)的唯一的科學家。而坐在她左邊、隔著兩個人的那位,就是她昔年的情人朗之萬。

一生三次大磨難,居里夫人如何走出艱難時局,並最終走向偉大?

法國物理學家朗之萬

而正是朗之萬,帶給瑪麗帶來一生中最大的一難,幾乎摧毀瑪麗後半生的生活。

情感之難

1905年,對於實驗室裡這對伉儷而言,是命運轉折的一年。皮埃爾。居里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不幸離世,留下孤獨的瑪麗和一雙女兒。堅韌的瑪麗沒有被生活壓倒,她接過丈夫的教鞭,在巴黎大學擔任教授,並繼續開展科研工作。直到有一天,平淡的生活被打斷。

1911年,巴黎新聞報在11月4日刊登《愛情故事:居里夫人與郎之萬教授》一則舉世震驚的新聞,依據是瑪麗和朗之萬的私人信件。瑪麗人生裡最大的磨難和爭議,或許來自於與朗之萬(Paul Langevin)的師生之戀。朗之萬是皮埃爾生前的得意門生,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物理學家。

科學家、性、師生戀等元素混合在一起,讓事件迅速發酵。

大大小小的新聞媒體將這段緋聞炒得沸沸揚揚,出於排外情緒(瑪麗是波蘭裔法國人),原本包容的法蘭西民眾容不下瑪麗,甚至將她描述為“波蘭蕩婦”。 醜聞曝光時,瑪麗正在比利時參加學術會議。她回家時發現家門口聚集著一群憤怒的民眾,正向她家裡扔石頭。她與女兒不得不暫避朋友家裡。不僅民眾如此,就連當時一些跟她合作共事的科學家也聯名寫信,要求她離開法國,甚至要求她不要接受第二次獲得諾貝爾獎的榮譽。

為了名譽,這位著名科學家朗之萬甚至和那位記者進行決鬥,將整個事件推向高潮。在巨大輿論壓力面前,瑪麗和朗之萬不得不選擇分手。

在丈夫離世後,與朗之萬的感情,讓瑪麗煥發第二次青春;同時也迅速將她推向人生中的最低谷。在此後兩三年裡,社會強大的、惡毒的、殘忍的壓力連綿不斷,她的精神處於瀕臨崩潰的邊緣。她被迫住進一所修女醫院,以求得獲得身體與心理的治療。

一生三次大磨難,居里夫人如何走出艱難時局,並最終走向偉大?

愛因斯坦和居里夫人在一起

而在這個時候,愛因斯坦理解並支援瑪麗,他在1911年11月23日給居里夫人寫了封信,以表安慰,希望能在瑪麗最困難的時刻,拉她一把。愛因斯坦的觀點非常明確:“如果他們相愛,誰也管不著。”

更苦難,更偉大

最終瑪麗頂著巨大的輿論壓力和社會敵意出院,重新振作,並全心投入科學研究。在生命的最後二十多年裡,創造無數科研成果。她創辦第一批戰地放射中心,成為核醫學的起源。同時也是她啟蒙人類關於原子屬性的探索,在她探索的基礎上,後來的科學家最終發現原子的內部結構。如果說人類科學史上要給出一個原子時代的劃分點,那麼就應當是從瑪麗·居里開始。

第一次青年時期遭受的磨難,瑪麗敢於挑戰社會歧視,用自己雙手積攢學費,最終敲開大學之門。這無疑塑造瑪麗的終結問題能力,善於在迷亂時局,尋找到突破解決方案。第二次磨難,準確而言,幾乎伴隨她的一生,這體現了她性格中超常的堅韌和信念的無比堅定。而情感之殤,歷經三年,最終靠內心力量重回人們視野,足見其自我療愈、走出低谷的心理日臻成熟。

我們回顧這些磨難,如果是普通人,任何一次磨難都可以將她擊垮。有人說:每一個偉大的時代,都有一個時刻來定義你。定義瑪麗。居里偉大一生的,正是這一次又一次的人生磨難!

而在我看來,瑪麗。居里的信念更值得世人珍惜,她所堅信的理想之光即使非常微弱,也能照亮人類追求真理的夢幻!也正是這些黑暗中的小小蠟燭,使我們一點一點,看清前面那改變宇宙的宏偉藍圖的淡淡輪廓。

1934年7月4日,瑪麗。居里因白血病離世。謹以此文,紀念居里夫人逝世85週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