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什麼是死亡?”|學會以下幾招,輕鬆應對孩子提問

1

死亡是什麼?在大多數人眼裡,死,這個字,在中國人眼裡是很忌諱的。對於死去的人,我們很少有人能夠直接地、坦然地說出:他/她死了。而是用相對委婉的方式,用“沒了”、“走了”、“離開了”表述。嚴肅點的則稱為“去世”、“過世”、“逝世”“往生”。

面對孩子關於死亡的突然一問,更是以“他/她去了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或“他/她睡著了,只是要睡很久很久。”“他/她會變成星星在天上看著你。”諸多的含糊其辭的話語來搪塞孩子。一旦孩子不斷用“為什麼”進行刨根問底,唯有速速轉移話題。

那麼,這樣真的好嗎?未必,今天孩子可能由於某個新鮮的話題不再提及,明天、後天、未來什麼時候仍然會拿出“什麼是死亡”、“人為什麼會死”等問題來纏著你要答案。

“媽媽,什麼是死亡?”|學會以下幾招,輕鬆應對孩子提問

關於死亡的話題,終究成了一個逃避不了的問題,需要我們面對。孔子曾經說過“不知生,焉知死”意思是都沒搞明白生這回事,又怎麼會知道死呢?

村上村樹在《挪威的森林》一書中寫到:死亡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其存在論名著《存在與時間》對死亡進行了闡述,提出了“向死而生”的概念。他說:人只要還沒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著。

其實,死亡,一直都是存在的,是一個生命的最終歸宿,也是所有人繞不過的問題。既然這樣,與其避而不談,不如直面待之,並且要從小就談。在孩子小的時候談,當孩子提出“人為什麼會死”就開始談,越早談越容易接受,就像智商、情商、財商、性教育等都是從娃娃抓起。死亡教育也應該從娃娃入手。

白巖松很早就提出:中國從來就沒有死亡教育。正是因為沒有所謂的“死亡教育”,對待死亡,我們容易把它神聖化,也容易被它要挾到,還會給不成熟的心理帶來無限的焦慮和恐懼。

“媽媽,什麼是死亡?”|學會以下幾招,輕鬆應對孩子提問

2

關於死亡話題,如何對年幼的孩子開啟。以下是我和孩子談論死亡開展的對話。

去年下半年,我91歲高齡的奶奶去世了。農村人出殯前的最後兩晚的陪喪是設在家裡的,意寓子孫後代陪同最後一程,也讓前來弔喪的親戚朋友看人世間的最後一眼。現場淒冷的裝扮、低沉的哀樂,無不營造著陰冷、恐怖的氣氛。

從幼兒園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我提前跟他打預防針:

寶貝,我有一個壞訊息要告訴你。

兒:什麼壞訊息?

我:你準備好你的小耳朵了嗎?

兒:好了,媽媽你說吧,我聽著呢。

我:阿太今天早上死了。

兒:什麼是死了?

我:死了,就是沒有了,就像繪本書裡的小動物死了一樣。

兒:哦,那以後還能見到阿太嗎?

我:不能見到了,只能在照片上看到。

兒:阿太怎麼這麼快死了啊?都沒跟我說再見。

孩子每天上學前,都會跟阿太說再見,回到家也會去看下阿太。

我:是啊,早上你上學的時候還去看過他,對吧?

兒:對的,我還想把我畫的畫送給她呢。

平日裡太奶奶對這個小玄孫也是疼得不得了,每次都會把好吃的塞到他手裡,直到彌留之際,孩子大叫一聲“阿太”都能讓她拼勁全力答應。小傢伙還算有點良心,知道阿太對他的好。

我:乖寶貝。現在阿太死了,但是還在家裡,你回去還可以看最後一面。不過家裡來了很多客人,有你認識的和不認識的。

兒子:好的。

回家後,孩子睜大眼睛看著周圍的一切,很陌生也很好奇,但是少了一點恐懼。可能是提前給他打好招呼的原因,也可能以前在繪本中有涉及到死亡的話題。

臨睡前,孩子緊挨著我,小聲地問:媽媽,阿太為什麼要死?

我:阿太年紀大了,變得很老很老了,所以死了。你看走路也走不了了,東西也吃不了了。

兒:為什麼?走路走不了就躺著唄,東西吃不了可以像小寶寶一樣喝奶粉啊。

我:阿太身上的器官慢慢變老,變壞,再也動不起來了,就像機器的零件壞掉了。你想想你的遙控汽車,很多零件掉的掉,壞的壞,小汽車就沒用了。阿太也是這樣,身上的零件壞了,人就死了。

“媽媽,什麼是死亡?”|學會以下幾招,輕鬆應對孩子提問

兒子若有所思,用他的小腦袋使勁回味我的話,不知道他理解到什麼程度。突然一股憂傷爬上粉嫩的臉蛋。

兒:媽媽,那你會死嗎?

我:媽媽,也會死啊。

兒:不要,我不要你死。

四五歲的孩子,視母親為全世界,一聽說我也會死,緊張的情緒馬上佈滿了全身,身體捱得更緊了。還沒等我解釋,淚水湧上了眼眶。看著他努力地睜大眼睛,不讓眼淚掉落,用哽咽的聲音一遍遍訴說“我不要媽媽死”。

我:媽媽會死,爸爸會死,你也會死,所有的人都會死。人老了都會死的,但是那是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後的事情,那時候你已經是大人了,有自己的家,自己的孩子……

兒子:很久很久是什麼時候?反正我不要你死。

我:很久很久就是80歲、90歲、100歲……媽媽也不知道。

兒:110歲、120歲、150歲、200歲、……1000歲、10000歲,哈哈。

我:是啊,很久就是要很多很多年。

兒:反正我不要你死。

孩子的情緒已經趨於穩定,恢復了一貫的調皮和任性。

我:好的,我現在不死,以後也不會很快死。你放心,我會一直陪著你長大。

兒:好,媽媽,你給我講故事吧,故事時間到了。

從阿太的死,到孩子對於死亡的初步概念,我不知道這樣的表述行不行的通。

但是現階段我只能跟他說這麼多。只要孩子不再對死亡話題有所恐懼和迷惑足夠了。在之後的一段時間,當別人問起“阿太去哪了?”,他都揚起小臉,一本正經地回答“阿太死了。”再加上一句“年紀老了就死了。”

“媽媽,什麼是死亡?”|學會以下幾招,輕鬆應對孩子提問

3

總結下,對待年幼的孩子,某一天當他一本正經地問你“什麼是死亡”的時候,那麼多半是他聽說了或者看到了,也就是說你需要給他一些死亡知識的時候了。

首先,你要平靜地告訴他死亡是什麼?

態度很重要,不要逃避,不要忌諱,就像解釋一個名詞,一個普通的問題一樣,告訴他死亡的概念。對於低幼孩子,比較喜歡小動物的小孩子,可以以小動物的死亡為例子,告訴他死亡就是從本來能吃能睡能玩,到突然間什麼都幹不了,不動了。有點像睡著了,但是睡著了會醒來,死了就不再醒來。動物會死,人也會死。死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死意味著生命的總結。

其次,你要告訴他死亡的原因。

死亡有很多原因,有些人出交通事故死亡,有些人因為狙疾病難以治療死亡,而有些人純粹是因為年紀大了,器官自然衰竭而死亡。之所以告訴他原因,只是讓他以後聽到或看到不同的死亡時,內心不再惶恐。

“媽媽,什麼是死亡?”|學會以下幾招,輕鬆應對孩子提問

然後,你可以適當描述關於葬禮的風俗,這一部分簡單講即可。

以一種平靜的口吻告訴孩子,不要製造恐怖氣氛,更加不要把害怕的情緒傳染給孩子。還可以告訴孩子葬禮是活著的人對死了的人最後的告別,是特別嚴肅的事情。按照農村的習俗,會邀請一些人來吹吹打打,場面熱熱鬧鬧的。

最後,安撫好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對死亡有了一些瞭解後,敏感的孩子會產生害怕、焦慮的情緒,擔心父母會不會死掉,害怕自己會不會馬上死掉。這時候需要家長很好的介入。你要做的是溫和地告訴他每個人都會死,但那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情。所以活著的人要好好愛身邊的人,珍惜每一天。我們的親人、朋友死了,我們會傷心,會想念,這說明我們是有感情的人。世界上還有一種節日叫清明節,這就是給死去的人過的節日,也是我們對死去的人表達思念的一種方式。

只有告訴了孩子什麼是死亡,為什麼會死,死了後會有哪些特別的儀式的一些資訊,才能讓孩子更加珍愛生命。

“媽媽,什麼是死亡?”|學會以下幾招,輕鬆應對孩子提問

孩子就是孩子,大多數時候,孩子做出的只是“與其年齡相稱”的行為,而我們需要根據孩子的特徵給與一定的迴應,不可以隨便編造謊言,也不可以言之過細過盡,超出他們現階段的接受範圍。真正重要的不是孩子知道了死亡是怎麼回事,而是作為家長的我們傳遞給他們的是怎樣的一種情緒和態度。

死亡教育歸根到底是生命的教育,我們不能迴避,倘若一個連“死亡是什麼”都不知道的孩子,那麼又怎麼進行生命教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