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浮生六記》

無人與我立黃昏

無人問我粥可溫

大約很多人是看到這兩句話去看《浮生六記》的原著,至少我是這樣的。但其實這兩句並非出自原著還是來自於陌緒(微博名)在2012年6月寫的《寄芸》裡的一句詞。不過倒是非常符合沈復的性格、遣詞。

內心是看不起沈復的,但是物件沒看完書,又經她同事推薦,充滿期待地要去看《浮生六記》的音樂劇,看就看吧,不敢說不。而且畢竟賴聲川的,想來應該基本的水準能保持。但是到了劇場外,第一印象就不太好。

音樂劇《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畢竟是有原作者的,雖然過了法律上的著作權保護期,但是完全不署名,是不是不太講究?音樂劇,重在音樂,然後才是劇吧。作曲、作詞、指揮、演奏不說單獨海報,全家福加個介紹應該有吧,只有一排名字。全劇五名演員,只有男主有獨立海報,女主有個合照,其他三名演員,無照片、無介紹,只剩一個角落的名字。(請勿上升演員,這肯定是主辦方的問題)

音樂劇《浮生六記》

音樂劇《浮生六記》

先說直觀的服裝。四位女演員的服裝是不錯的,有幾幕隱約間覺得看到了小龍女(李若彤),而且清朝對服裝也是從男不從女,所以女性角色的服裝、髮型客觀來說不容易齣戲。但是男主的服裝明清混搭,髮型是現代,就很突兀。不是說男主一定要弄辮子頭,但至少整體造型不要有衝突感吧。音樂劇《賈寶玉》整個服裝都是現代裝,但你不會覺得突兀,因為它符合人物特徵。半中半洋、半古半現才會覺得奇怪。(請勿上升演員,這是造型師的問題,而且這種審美很主觀,我覺得不好看,很多人可能覺得很瀟灑)

佈景裝置算頗有意境,一幕甲乙丙在高臺上,幕布倒影出一個背影、投射出一池湖水的時候,一副山水躍然紙上,很美。

再說音樂,國內的音樂劇的音樂真的是沒有一首能讓人記住的。《Memory》出自音樂劇《貓》,《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出自音樂劇《艾薇塔》,人家一部劇能出幾首現象級曲目,大家能想得出哪首流行歌曲出自國內音樂劇嗎。當然讓本劇跟世界級名劇是太過嚴苛了。

那音樂不行,是不是靠劇情來彌補呢?

整本書的基調是悽苦悲涼,欲說難休,想必大家都認同。

既然用了原著做劇名,那人物主線、核心是不是得一致。

男女主性格突變

男女主的性格、出身與他們的結局其實是密切相關的,所以這方面改動過大,是會影響結局合理性的。書中沈復繼父死後歸家(從沈復作為長子會被逐出家,而且最後沒有繼承財產來看,他應該沒有歸宗,法理上他還是伯父的孩子,當然也有其他觀點,本文主要論劇就不細究這個了)。但他父母並沒有虧待過他,縱然他屢考不中,還是給他娶妻、安排工作、供他吃喝遊玩,在外做幕僚時還把沈復帶在身邊調教。沈復是一個衣食無憂、家境優渥、嬌生慣養、熱情奔放的文藝青年。到了音樂劇中,變成父母因為他自幼出繼,回家後便疏遠苛待他,他從小隻能在小花園裡跟蘭花為伴,內向甚至自卑。父母反對兩人的婚姻,連婚禮都是附隨姐姐一起辦的,這改變就很荒謬了且無意義啊。

沈復的文藝清新變成了迂腐執拗。

芸娘呢?書中雖然自幼喪父,但是靠自己做女紅能養活老母幼弟,能識文斷字,跟著弟弟一起學習能賦詩,婚後能與沈復琴瑟和鳴,說明芸父生前必定是受對她極其寵愛,且家境尚可的。芸娘是一個知書達理、性格堅毅、充滿生活情趣的人。到了音樂劇中,芸孃家變成了靠借貸度日,受姑母(沈母)白眼,除了做煮粥別無長處的普通女子。納尼?芸娘可是號稱歷史上最可愛的女人啊!

芸孃的嬌俏可愛變成了矯情造作。

音樂劇男女主被刻畫成有童年陰影,不被父母祝福,相互取暖的苦命鴛鴦。編劇看過原著嗎?是不是隻看了兩篇網文就提筆寫劇了啊!“

告母曰:'若為兒擇婦,非淑姊不娶。'母亦愛其柔和,即脫金約指締姻焉。

”婚前婆婆是喜歡芸娘,從未嫌棄過芸孃家境,結局卻被公婆厭棄逐出家門,這才是他們悲苦人生的開始啊。

其實兩人的可愛和不幸並存,並不衝突,兩人的悲劇收場主因也不是外人,而是源自自己的無能和享樂。從沈復的行文中也能看出懊悔,編劇卻這樣的推卸責任、洗白式的改編,要表達什麼?兩人悲劇的結局要父母來背鍋?

三個不斷重複的意象

前兩幕,沈復對著一株蘭花神神叨叨,恍惚間以為芸娘是蘭花仙子的化生,怎麼說呢,是想比附絳珠仙子?這樣的原創劇情,到後面又沒有呼應的內容出現,蘭花作為一個象徵意義出現,也沒有發揮它的作用,所以不知道編劇寫這一出幹嘛。

男主全劇一直反覆一段的念詞:滄浪亭愛蓮居西間壁,板橋內有一亭軒面臨水流,名曰“我取”。原作中是沈復攜芸娘避暑之地,是他們最為快樂的時光,但是通篇對於兩人的“閨房記樂”其實沒有做過多的演繹,這樣反覆的唸白,反而讓人摸不著頭腦,所以編劇你想表達什麼?

紅豆粥也是一直反覆出現,彷彿芸娘一生只會煮紅豆粥,粥算是定情之物,但是想念、思戀一個人只能靠反覆喝粥表達?沈復是痴情又不是痴傻。

沈復、芸娘為什麼如此相愛?因為蘭花仙子的化生嘛?因為他們童年皆苦嗎?拜託,因為他們心靈相吸、他們彼此體諒、他們能讀懂彼此的需要,為彼此付出、改變……

芸娘愛吃臭腐乳,沈復愛吃蒜,這樣“情之所鍾,雖醜不嫌”,改成只有沈復愛吃蒜,但芸娘不嫌他臭,不覺得少了互動的美感嗎?女裝男扮逛廟會、伴君課書論古這樣的閨房之樂隻字未提。修剪蘭花、品月評花這樣附庸風雅的閒情之趣不曾著墨,沈復、芸娘是文藝青年好嗎! 如果沈復談古論金,芸娘說喝碗粥吧;沈復要攜妻逛廟會,芸娘說喝碗粥吧;沈復倚窗飲酒,芸娘說喝碗粥吧。你覺得沈復還會覺得有趣嗎?他只會寫《煮粥六法》吧!

沒有了閨房之樂、閒情之趣,你怎麼體現之後的坎坷之愁。

靠什麼表達彼此相愛?“

青蛙天生會游泳,只要遇到水,我天生就會愛你,只要遇到你”!

那又靠什麼表達悲慘?沈復的唸叨”我取軒“嗎!慘嗎?我只覺得矯情好嗎!

愛得莫名其妙,死得稀裡糊塗。

音樂劇想表達的核心內容是人世無常、珍惜當下,貧窮無關乎金錢只關乎愛等等,但老實說,除了黑底白字打出來的唱詞,我沒有從觀劇的過程中感受到這些。

當然本劇也不是一無是處。

音樂劇《浮生六記》

此處是允許拍照的,已經結尾

五位主演唱功線上,倒是男主在女主的映襯下稍顯遜色。

歡快的《悲劇詞典》詞、曲、表演都很驚豔,全場最佳。

劇中休息,黑無常搖著鈴叫大家快去玩吧,銜接流暢也有新意。

與人說愛如與盲人說雪的觀點。

等等

這樣的閃光點只零星散於劇中,卻沒法得到整體的體現,很是可惜。

所以整體感覺是,男主不是沈復,芸娘不是女主,這部劇是個草稿。主創在謝幕時也說這部劇還是實驗階段,對於劇本、音樂會繼續改進。也印證了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