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藥不見效?可能是這個原因

現如今較為方便的“中藥代煎”、“配方顆粒”等藥物製劑方式被廣泛應用,但其實中醫對中藥的煎法是非常考究的,同樣一張藥方,因為藥物的煎法、服法不同,治療的適應證和效果就可能大為不同。

1、煎藥器皿有何要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藥煎煮最好用陶罐、砂鍋、玻璃或不鏽鋼器皿等,切忌鐵、鋁等天然金屬類容器,使用前確保容器清潔。

2、煎藥的一般程式是怎樣的?

一般情況下,我們按照“浸泡→第一煎→第二煎”的步驟煎藥。

浸泡

:無需沖洗,將中草藥飲片放入鍋內,加清潔冷水,水量沒過藥物表面3-5釐米,浸泡30-60分鐘。(有些藥物需酒泡、醋泡)。

第一煎:

武火煮沸,調至文火煎煮30分鐘,濾出藥汁。

第二煎

:再次加入冷水,武火煮沸,調製文火煎煮20分鐘,濾出藥汁。

煎煮過程中適度攪拌,將藥煎透,避免煎糊,兩煎藥汁混勻,分一日2次溫服,每次100-150ml。

3、不同的處方煎藥方法都一樣嗎?

不是的。

比如對於治療外感類疾病的解表藥物,多系花、葉、全草等,這類藥物性輕揚發散,長時間煎煮容易使其有效成分揮發殆盡。所以煎藥時間要短,宜用武火急煎15分鐘,第二煎武火急煎10分鐘即可。

而對於虛損性疾病的滋補調理藥,烹煎時間則需延長,頭煎從湯沸後再熬40-60分鐘,二煎則沸後再煮30-40分鐘。文火慢熬,能使藥物成分充分溶解於湯汁之中,可使藥效達到最佳。

諸如此類,醫生在遣藥處方時,會把這些特殊方法向患者交代清楚。

4、特殊煎法的飲片怎麼處理?

有些草藥飲片會備註“先煎”、“後下”等等,這是因為處方中的一些特殊藥味需要特殊煎服。

先煎

:單獨浸泡,先於群藥煎煮30-60分鐘。如有些礦石類、貝殼類藥物,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滲出,比如生石膏、生牡蠣等;而有些含毒性藥物,為減低毒性取其有效成分,亦需久煎,如附子、烏頭等。

後下

:無需浸泡,第二煎出鍋前5-10分鐘入群藥煎煮。如芳香類藥物,含有揮發油成分,久煎易損失藥效,薄荷、砂仁、肉桂等;還有一些藥物有效成分能夠迅速溶於水,加熱後不穩定,不耐煎煮,也應後下,如大黃、鉤藤等。

包煎

:由紗布包裹後入鍋煎煮。一些含有澱粉、粘液較多的物質,直接煎易糊,如車前子;二是帶毛的藥物直接煎煮則不易濾出,刺激咽喉,如旋復花等;三是有些藥物質輕且細小,比如花粉、細小種子等,直接煎煮易漂浮,如蒲黃等。

烊化

:膠類藥物易粘附於其他藥物或藥罐上,影響其他藥物有效成分溶出,烊化指膠類藥物入碗,加入少許水或黃酒,入鍋隔水蒸化,兌入湯劑中服用,如阿膠、鹿角膠等。

另煎

:指單獨煎煮,與群藥煎出的藥汁同服;需另煎的飲片多為名貴藥材,如人參、西洋參,這樣做可保證有效成分溶出,避免浪費。

沖服

:有些藥物成分不易溶於水,或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則將飲片打成粉末後混合於已煎好的藥汁中調和攪拌後服用,如三七粉、川貝粉等。

實際上,煎中藥是中藥裡的有效成分不斷釋放、溶解的過程,當中藥與藥液中的有效成分濃度平衡後,這一過程就停止了。再連續不斷地煎,不僅不會使藥物內的有效成分繼續析出溶解,反而可能會令藥液中的有效成分因不斷蒸發而減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長時間的高溫中遭到破壞,導致藥效降低。其次,過分濃縮的藥汁又會加重苦味,給患者服藥帶來困難,服藥後會產生噁心、嘔吐等副作用。

採用正確的方法自煎中藥,做到火候適當,藥汁調和,最大程度發揮藥效,對於疾病治療有極大的幫助,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畫龍點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