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大吃貨獨愛豬頭肉?外國人如何殺豬,豬頭肉又去哪裡了?

大家都看到中國人殺豬,不知道大家對外國人殺豬感覺如何;特意給小孩子去搜了一些影片滿足下好奇心,結果有個普遍現象就是簡單粗暴,中國人舌尖上的美味都成了人家的不習慣。

那麼問問宋朝有名的大吃貨就可以看出一些問題,據說他流傳的《煮豬頭頌》別樣風采。大家知道宋朝上層社會是比較喜歡吃羊肉的,對豬肉嗤之以鼻為低賤之物。“黃

豕賤入土,富者不肯吃

”。想必蘇東坡喜歡體察民情,跟他的仕途起伏有所關聯,實在沒有條件了跟老百姓換換口味,提出一些改進想法也是常見的。沒見他如何如何烹飪處理東坡肉,對豬頭肉的確有不少文獻資料,卻出了個東坡肉流傳千古,也是民心對他的肯定吧。

窮苦老百姓倒不嫌豬肉低賤,可惜他們不懂方法。

古代那個時候餐具和作料沒有現在豐富,你無法處理,光一個髒騷氣就把你處理得夠嗆。我相信每一個食物作為美食,肯定有一定的環境和時代來決定。記得小時候家裡經常過年去市場提一個豬頭,物廉價美拿著鉗子清水拔洗乾淨,然後清水柴火或者煤爐慢慢燉熬。香味飄香,大冬天圍著火灶有說有笑,很是幸福。啃食豬頭肉下酒是老一輩的習慣,豬耳朵和豬頭碎肉分類切吃,豬腦的美味記憶猶新,總是在大人開心嘲笑的場景下忍不住變豬腦子也要吃。

再看看國外大農場機械化作業,養豬也不見得有我們感情,簡單好地留下複雜的就扔掉或簡單處理。也是後來大部分的在那邊的中國人發現市場商機回收和處理,加工成凍品遠銷國內。可以說現在的快節奏社會環境裡,物質相對豐富的年代裡,小老百姓還是最迷那種快樂。大宗的菜市場已經很少有賣,你看到的基本也是半加工的滷肉熟食,早已沒了那種腦海裡原汁原味的香味。

現在的你還能吃到豬頭肉嗎,是否回味那童年的味道[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