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圈最令人痛心的時刻,巔峰已不在

單純說說流行音樂吧,這是華語流行音樂最壞的年代。

今年6月23日,

第29屆金曲獎頒獎典禮

在臺灣舉行,無論是媒體還是觀眾,都對這個昔日備受矚目的權威獎項失去了興趣。

同一天,騰訊影片的女團選秀節目《創造101》舉行決賽,微博被

“楊超越第三”、“楊超越划水”

等話題大面積刷屏,媒體接連圍繞楊超越寫出幾十篇“10w+”,金曲獎卻無人問津。

中國音樂圈最令人痛心的時刻,巔峰已不在

6月27日,屹立香港30年的知名唱片店“香港唱片”金鐘店宣佈結業,另一間分店也將會在近期關門。創始人蕭勁展稱:“唱片行業已經沒有未來。”

中國音樂圈最令人痛心的時刻,巔峰已不在

明明周杰倫、五月天、林俊杰、F。I。R等人扎堆發碟推歌的2004年,彷彿還在昨日。可是到了今天:周杰倫宣佈不再推出唱片,只出單曲;林俊杰金曲獎上慘淡收場也沒人關心,王力宏去年出的專輯被批“難聽”,F。I。R分崩離析……

當週邊被抖音神曲包圍,當KTV的熱門曲停留在10年前,當你再也說不出任何一個新人歌手的名字……

我們不得不承認,華語樂壇已不復當年盛景。

中國音樂圈最令人痛心的時刻,巔峰已不在

專業的頒獎禮沒流量,有流量的頒獎禮“分豬肉”

已經舉辦了20多年的臺灣金曲獎,一直以嚴謹的專業態度來評判獎項,是華語樂壇中最具含金量的獎項之一。歷年來,歌手都把金曲獎視為自己音樂事業的里程碑。

金曲獎20多年來的得獎名單,也彷彿是華語樂壇的編年史:

陶喆、王力宏、孫燕姿、張惠妹、周杰倫、S.H.E……

當每一位得獎人站在臺上,或哽咽、或熱淚盈眶、或微笑淡然,這些經典的瞬間都是整個華語流行樂壇的縮影。

中國音樂圈最令人痛心的時刻,巔峰已不在

但近幾年,金曲獎卻逐漸走下“神壇”。

今年的金曲獎顯得十分黯淡。從提名之初便顯得寡淡無味:

最佳男歌手提名:陳奕迅、林俊杰、宋念宇、李玖哲、許書豪

最佳女歌手提名:張惠妹、徐佳瑩、彭佳慧、Faye(F.I.R前主唱)、呂薔

多虧了幾位樂壇前輩,最佳男女歌手的提名勉強撐得起檯面。

再看標誌著樂壇新鮮勢力的“最佳新人”的提名:

鄭興、茄子蛋、J.Sheon、李權哲、閻奕格、蘇佩卿、丁世光

中國音樂圈最令人痛心的時刻,巔峰已不在

這些陌生的新人名字讓人不得不感嘆,現在唱片公司推新人都如此“低調”嗎?

我們再看17年前的金曲獎“最佳新人”提名:

周杰倫、孫燕姿、戴佩妮、范瑋琪、林凡

中國音樂圈最令人痛心的時刻,巔峰已不在

同樣是新人,現在的“華語新人”已經嚴重偏離當年的“最佳”定義了。

其實這也是當今華語樂壇的現象,從前引領音樂圈、競爭激烈的頒獎禮,現在已經沒落到毫無看點。

無獨有偶,香港地區曾經的四大頒獎禮越搞越寒酸,不僅沒人關注,甚至連自家電視臺都不轉播了。

中國音樂圈最令人痛心的時刻,巔峰已不在

內地的頒獎禮也好不到哪去:中歌榜、音樂風雲榜、MusicRadio中國TOP榜,淪為了

分豬肉

的水獎,

流量

成為大陸頒獎禮的主要衡量標準。

小鮮肉

當道,粉絲們的

打歌刷榜

嚴重干預了獎項的設定。粉絲們為了

打歌刷榜

,買偶像的數字專輯的時候

砸錢

毫不手軟,甚至一個人就買同一張專輯買了幾百張。

中國音樂圈最令人痛心的時刻,巔峰已不在

中國音樂圈最令人痛心的時刻,巔峰已不在

死迴圈:歌手不賺錢,歌迷不付錢

徐佳瑩今年憑藉《心裡學》拿下金曲獎歌后,並同時奪下“最佳國語專輯”。聽眾們在替她高興的同時也心疼她,《心裡學》是她出道近10年來的集大成之作,但卻不是一張付費專輯。其實,這根本不是一張能賺錢的專輯。

中國音樂圈最令人痛心的時刻,巔峰已不在

事實上,現在歌手光靠做專輯,能賺錢嗎?能回本嗎?

傳統唱片時代歌手確是能透過純出碟獲利,因為那時候是動輒幾百萬的銷量。而現在歌手要想持續唱歌,就必須依靠演唱會、商演、拍戲、錄綜藝。

和專輯收入相比,現在出專輯的成本變得越來越高。所以,唱片公司大幅度削減了出專輯的預算,

出片量驟減

。原創音樂人和小樂隊則用拼命工作賺來的錢,自己

貼錢

去做原創專輯,自嘲

“做唱片純粹是因為愛”。

中國音樂圈最令人痛心的時刻,巔峰已不在

去年4月,經營了27年的香港信和唱片店結業,創始人張家裔感慨:

今日世人可以接受95港幣的一碗日式拉麵,15分鐘吃完後被人臭臉趕走,但他們會抱怨一張標價140港幣的歐洲直接進口唱片,為何這樣昂貴!

那“白菜價”的數字專輯呢?誠然,如今網路時代,數字專輯已經司空見慣,付費收聽的意識卻還是不夠普及。

一方面,偶像歌手的粉絲們瘋狂

重複購買

刷銷量;另一方面,很多優質音樂人千辛萬苦做出的作品,被很多人以網盤連結等形式

“免費收聽”

中國音樂圈最令人痛心的時刻,巔峰已不在

很奇怪,在傳統唱片時代,付錢買唱片聽不是天經地義的事嗎?怎麼來到網路時代,人們卻忘記了這件事情呢?甚至連某公眾人物都敢宣揚“音樂不應花錢”言論,這難道不是華語樂壇的可悲之處嗎?沒有好的盈利和激勵機制,優質的音樂人如何獲得回報和肯定?

中國音樂圈最令人痛心的時刻,巔峰已不在

音樂人辛辛苦苦製作出一張專輯,聽眾卻不承認他們的勞動,這無疑是最打擊創作熱情的舉動。如此一來便陷入了死迴圈:

歌手出碟,聽眾盜版獲取,歌手無創作成本,聽眾大罵樂壇沒落……

中國音樂圈最令人痛心的時刻,巔峰已不在

音樂社交的惡果:審美倒退,譁眾取寵

流行曲是什麼?

以前的流行曲是:

“只怪我們愛得那麼洶湧愛得那麼深”

“受不了看見你背影來到寫下我度秒如年難捱的離騷”

現在的流行曲是:

“海草海草浪花裡舞蹈”

“我們一起學貓叫一起喵喵喵喵喵”

中國音樂圈最令人痛心的時刻,巔峰已不在

洗腦的旋律和通俗的歌詞,越來越成為大眾審美的趨向。

在抖音快手等短影片APP普及之下,洗腦的土味神曲逐漸佔據了傳統流行歌的比重,從受眾層面上幾何級地傳播開來。實際上現在的土味神曲頗像當年彩鈴的傳播模式,而區別在於,如今的土味神曲是以文化傳播的姿態襲捲我們的音樂審美。

另一方面,過分宣揚的音樂社交也阻礙了我們對音樂的欣賞。

熱門歌曲底下動輒999+評論,10多條是熱評,其中5條是煽情雞湯,4條是槓精語錄,3條是無腦求贊。

音樂社交的設計初衷是給聽眾提供交流互動的平臺,卻不料成為了吹水打趣的聚集地。

中國音樂圈最令人痛心的時刻,巔峰已不在

而真正的歌曲本身,卻變成被消費的賣點。

我曾經聽到一個人說:“《平凡之路》不就是被抖音帶火的嗎?”

聽完他說,我真的很想給他一個白眼。

作者:哎呀君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5829482/answer/456949004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絡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