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九華山漂亮小尼姑的邂逅

朋友聚會,自然難免聊起女人男人這個永恆的課題。有人說到當年心目中最美的某個女明星,如今年老色衰,雖經整容,依然難掩遲暮。大家頻頻點頭,不勝感慨。每個老男人曾經心裡都有過自己最美的女神。說出來也許沒人相信,我這一輩子大學裡任教幾十年,國外生活好幾年,見過的漂亮女孩不知凡幾,然而,印象中最深刻長得最清麗的卻是……

八六年夏,旅居馬來西亞的姑媽回國探親訪友,恰逢我放暑假,便帶了我與我堂兄的兒子(堂侄),乘船沿長江溯流而上。

第一站九華山。姑媽是來拜訪老朋友的:九華山祇園寺仁德方丈。

我們受到了大師熱誠真摯地接待。在祇園寺用了午餐。姑媽午休。我與年齡相仿的堂侄結伴踏訪山裡各處景點。

當時的九華山,剛剛經歷十年動亂,剩餘六十多座寺廟庵堂,不少年久失修,

塵封土積,塑像斑駁。所幸在仁德法師的主持下,離散的宗教職業人員陸續迴歸,廟宇重修,諸多古剎起死回生,宗風重振。

我們慕名參拜了坐落於

天台山(現名神光嶺)

頂的肉身寶殿。歸途中,在西南處見一石路碑,上刻“小天台”,此山不高,日落前應該來得及下山。倆人便拾級而上。沿途幾戶山裡人家,雞鴨覓食,犬吠鳥鳴,倒也有趣。談笑間,來到一幢白牆黑瓦頗如皖南民居的樓前。登上十數級臺階,石條砌門的兩邊貼著業已褪色的對聯 “山谷易滿 唯欲難平”,記得後一句出自佛經,具體出處不能確定,但能肯定是佛教語。舉步入內,黝黑一片,不見人影,似是鄉屋客堂,幾把破竹椅,旁有一灶間,灶膛無火。後門外,清泉沿山坡上竹筒連成的水道蜿蜒而下,滴入水缸,聲聲款乃。

與九華山漂亮小尼姑的邂逅

1985年九華山”小天台“入門處

“這是山裡人家,不像寺廟“,思欲退出,一陣悠悠誦經聲伴著木魚叩擊送入耳內。循聲發現入門左側有一道陡峭木梯隱在黑暗中。心裡滿是好奇,殿堂在樓上嗎?木梯寬僅容一人上下。摸索著爬上樓,眼前一間十來平方的閣樓,正中供奉地藏菩薩寶像。香火燭光,影影幢幢。兩側兩個尼姑盤坐在方木高凳上,低首閉目誦經。我跪下恭敬地磕拜。拜畢起得身來,此時雙目適應了堂內暗淡燈光,我凝視地藏菩薩莊嚴寶相,心境清明。繼而略帶好奇端詳起這一間也許是世上最簡陋最狹小的廟宇殿堂。我滿懷敬意看向右側盤坐的尼姑。

這是一個正當

碧玉年華

的比丘尼,雙目澄澈,桃腮杏面,秀鼻紅唇,不施粉黛,散發出清新自然的氣息。

“疑是仙女下凡來,回眸一笑勝星華”

,我被驚到了,心裡喝彩:好一個天生麗質的女孩!

“小爺叔,她在看著你。”堂侄說。

“她在看這個,”我指指胸前佩著的任教所在的大學校徽。

她盯視著校徽出了神。這時我左側響起一聲輕咳,小尼醒悟似的收回目光低首誦經去了。

我看向左側。一個

年華垂暮的比丘尼,冷冷地瞥我一眼,久經風霜的臉透出無比的堅毅和定力。

帶著歉疚,我微微朝老尼躬身。

下得樓來,入門兩側的那副對聯再次映入眼簾:山谷易滿,唯欲難平。

歸途中,與堂侄猜度小尼為何出家的種種可能。

“這是我見過最漂亮的女孩。”堂侄讚道,“可惜了。”

我點點頭,附議他的讚揚;復又搖搖頭,反對他的惋惜一說。

回到上海後,查了資料,弄明白小天台的來歷。

小天台‍位於肉身寶殿西南。1919年由比丘尼妙量歷經苦難募建,原名明心寺。寺依山而建,前有附坡,以石壘成平臺十數級,狀似天台山肉身寶殿,故名“小天台”。 這就解釋了為何我在寺內見到的不是和尚,而是尼姑。至於我見到的並非是原狀的明心寺,應是遭文革洗劫殘存的餘燼,由那兩位可敬的老尼和小尼堅守著。

三十五年逝去。一直沒有重遊舊地。當年驚為天人的小尼是否堅守在青燈古佛晨鐘暮鼓中送走歲月,如今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