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藝妓回憶錄》看出中、日、美三國的思維方式差異有多大

中國與美日兩國的接觸可以說是非常密切,但是在國家間的外交中,我們不難發現美日兩國的價值觀與中國有著很大的差異。我認為原因主要就在於,三個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是巨大的。而前段時間我看的電影《藝妓回憶錄》,涉及了中日美三國,倒是可以拿來作為一個分析三個國家之間文化差異的一個典範。

很多人最早聽說《藝妓回憶錄》大概是因為《Take me hand》這首歌,輕快優柔的曲風配上主角小千代和主席的那段對話,讓觀者的心一下子為之傾倒。這部電影是2005年由羅伯·馬歇爾執導的一部愛情劇情片,豆瓣評分7。4分。整個影片按照主角千代的回憶為主線,回憶自己的悲慘一生。實際上,千代的遭遇,是整個二三十年代日本貧苦女性悲慘命運的一個縮影。

從電影《藝妓回憶錄》看出中、日、美三國的思維方式差異有多大

該片主要講述了一個二戰前,一個日本貧苦的小漁村的漁夫,出於生計,賣掉了兩個女兒。妹妹千代因獨一無二的灰色眼瞳,被買到了置屋做藝妓;而姐姐夏子,則被賣到了紅燈區,做一名妓女。千代的一生,經歷了姐妹分離、京都第一紅妓初桃的虐待和陷害,二戰與真美羽的分別,以及戰後對愛情的的迷茫與死心,可謂艱難險阻,坎坷不斷的悲慘一生。

這部2005年根據美國小說改編、由中國女演員主演、講述日本藝妓故事的好萊塢大片《藝妓回憶錄》,在當時一經上映,就在中、日、美三國的新聞媒體界引起軒然大波。今天的重點不在於劇情,而是想借著這個案例來談談影片中所涉及的三個國家在這方面,各自的

文化差異

中國

這部影片在中國的爭議是很大的,其中的主要原因在於影片所涉及的民族情感問題。本來《藝妓回憶錄》完全就是一個日本的文化現象,卻硬生生地找了中國的女演員來演繹,特別是“藝妓”一詞對於國人來說陌生又敏感。

爭論點一:“藝妓”一詞是否有低俗含義

對於國人來說,經歷了二戰日本的侵略,對這個國家或多或少有些膈應,更不要說去了解日本的“藝妓”。在很多人看來,“藝妓”一詞帶了“妓”字,很容易讓人想到中國古代社會中的妓女。可以說,在大多數國人的心中,藝妓一聽就是不正經的職業。所謂“藝妓”還多了一個“藝”字,那麼就應該是“能歌善舞的妓女”,本質上還是一樣的。

從電影《藝妓回憶錄》看出中、日、美三國的思維方式差異有多大

當然,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程序加深,國民對於外來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瞭解。“藝妓”的真正含義也漸漸被大眾所知。那麼藝妓的準確定義是什麼呢?詞條是這麼說的:

從電影《藝妓回憶錄》看出中、日、美三國的思維方式差異有多大

概括來說,藝妓是日本一種從事歌舞表演的女性職業,而並非從事性交易。特別是那個“妓”字,在漢語中本來就有著兩個解釋:

女性藝術表演者

女性性工作者

只不過第二種解釋更為人所知了,自然容易有偏見。所幸的是主流媒體對於藝妓回憶錄的態度是客觀的。在自媒體尚不流行的2005年,為了解除偏見,許多國內的媒體以及一些業界專家紛紛試圖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他們為民眾從文化源頭解讀,日語中“geisha”翻譯為藝妓,從事歌舞表演,而非青樓女子。

爭論點二:中國人出演藝妓是否有悖民族感情

除了對於“藝妓”一詞的誤讀,最讓當時的國人爭論的焦點莫過於出演電影的幾位中國女演員。這種爭論發展到了怎樣的程度呢?在當時的網路上,許多人已經將出演藝妓與否,和愛國與否掛上了鉤。彷彿只要你出演了別人的角色,特別是與日本相關,就被輿論扣上“不愛國”的帽子。

這種情況其實並不能說少見,即使在前幾年,甚至到了2020年,網路上這種帶有強烈民族色彩的言論也時有發生。

舉一個常見的例子:一直備受爭論的華為與蘋果,網上時常會發現當有人提到蘋果或者華為手機,緊跟著,評論區必然會出現一群黑蘋果、華為的聲音。特別是一度流行的一種說法是:買蘋果手機=不愛國。

從電影《藝妓回憶錄》看出中、日、美三國的思維方式差異有多大

電影與現實生活是相似的,歸根結底其實是

傳統民族文化對於外來文化的適應過程

。出演藝妓就是不愛國的言論雖然激烈,但是也僅限於民間輿論了,主流媒體對於電影中所涉及的民族情感問題導向總體來說還是客觀的。儘管多少談到了些民族情感問題,但是基本上都理性地將民間激烈論調溫和化。

從電影《藝妓回憶錄》看出中、日、美三國的思維方式差異有多大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週刊:藝伎、妓女和民族主義祭品

這種對於民族問題過於敏感的現象,我們不妨將其稱為“

封建大權思想

”。但是這並不是一件多麼奇怪的事情,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在國家發展的程序中,難免陷入類似的情結之中。隨著國家發展強大,民族自信心漸漸增強,國民對於這類問題也一定可以更理性地看待。

但是這種思想絕不應該衍生為過度的“網路民族主義”,正如近些年所批判的網路鍵盤俠,在現實生活中膽小怕事,而在網上佔據道德高點,對不瞭解的事情橫加指責。這些人的觀點往往會產生滾雪球式地放大的效應,到最後傷害的還是中國電影事業本身,是對於演員職業本身的不瞭解與不尊重。

日本

總的來說,《藝妓回憶錄》所涉及的三個國家中,口碑最好的大概在中國。而對於“藝妓”文化發源地日本,日本媒體以及民眾可以說是一邊倒的不接受。

援引一句專業人士的點評,最能概括其中的問題:

這不是日本,而是Japan。

原因有三:

原因一:當日本文化外國化,何以吸引本土民眾?

也許對於西方人看來,中國人和日本人相貌上並沒有什麼差異,都是典型的亞洲人面孔。即使是對於中國人來說,電影中千代以中國人來演繹也不是一件無法接受的事情。可是對於本來滿心期待弘揚本國藝妓文化的日本人來說,這樣一部電影不讓日本人演簡直是個笑話。

就拿近期以中國歷史故事改編的電影《花木蘭》,由美國迪士尼公司出品,所幸其中的演員還有劉亦菲、甄子丹、鞏俐、李連杰這些演員。儘管有些人改了國籍,但是畢竟還是華裔,讓國內觀眾有著從文化根源上的認同感。倘若把這些明星換成日本明星呢?恐怕從媒體到民眾都會譁然。

從電影《藝妓回憶錄》看出中、日、美三國的思維方式差異有多大

因此我們不難去體會日本民眾對於《藝妓回憶錄》的不滿,換位思考,我們也很大機率會做出這樣的評價。

除了演員之外,全片主要採用了英語對白,偶爾蹦出幾個日文詞彙,給人的感覺就是一種奇怪與不和諧。正如之前所說的那樣,《藝妓回憶錄》所展現出來的並不是日本了,而僅僅只是Japan。

日本的傳統文化在美國化的修飾下變得支離破碎,可以說這部電影只是一個美國人拍給西方人看的商業電影。

原因二:找茬心態作祟

其實這一點並不能僅僅指責日本人,對於一部被外國人“玩壞”的電影,日本人自然不感冒。但是既然電影想表現的又是日本的“藝妓”,失望的日本民眾自然就產生了“找茬”的心態。演員的演技、服裝、化妝、音效等等元素都成為了日本輿論的攻擊物件。

從電影《藝妓回憶錄》看出中、日、美三國的思維方式差異有多大

原因三:經濟地位與文化地位的不匹配

雖然中國在2010年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不可否認的是日本仍然在世界經濟佔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就是這麼一個經濟實力強大的國家,文化影響力卻確實無法與經濟相提並論。因此,日本迫切地希望提升文化軟實力。

其實早在《藝妓回憶錄》之前,好萊塢就已經以日本文化為素材,向世界揭開了日本文化的神秘面紗。比如說電影《最後的武士》、《殺死比爾》,都曾讓日本人對於本土文化被西方瞭解,而感到興奮不已。日本輿論也對這兩部電影高度讚賞。

這是因為這兩部電影讓日本看到了本土文化走向世界的希望,而《藝妓回憶錄》卻讓他們突然發現,自己的文化居然僅僅變成了美國人的賺錢工具,自然感到不滿。

從電影《藝妓回憶錄》看出中、日、美三國的思維方式差異有多大

《最後的武士》

美國

美國對於《藝妓回憶錄》的看法遠不同於中日兩國,而是採用了一種更符合他們性格的評價——

純粹商業化的評價。

在美國著名的影評網站“爛番茄” 上,可以讀到美國所有媒體對《藝妓回憶錄》的評論,而他們對影片的好惡也簡單到用新鮮番茄和爛番茄來表示。結果,在該網站164篇評論中,有57篇好評,而其他107篇則投了爛番茄。

從電影《藝妓回憶錄》看出中、日、美三國的思維方式差異有多大

美國著名的影評網站“爛番茄”

在中國人心中還算佳片,在日本人心中是文化底蘊的《藝妓回憶錄》,卻在美國人眼中純粹是無數的好萊塢電影生產流水線上新誕生的一員。要是說跟以往有什麼不一樣,那麼大概是這次的產品包裝了一層厚厚的日本文化來增色。

美國電影評論員給《藝妓回憶錄》的評價和其他電影沒什麼不同,可以理解為中學寫作文“總分總”式的按部就班,並沒有因為是日本藝妓文化新穎之處而大加讚賞。相反,整部電影對於美國人來說相當不愉快的一點就在於

電影的旁白以一種回憶式的演繹貫穿全片,這使得影片商業性大打折扣。

此外,美國人的關注焦點從來不在於中日兩國觀眾所爭論的地方。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對於主角是中國人耿耿於懷,但是彷彿在美國人看來也就那麼回事兒。比起演員和演技,他們更在乎的是,演員的英語水平居然那麼差。

儘管美國對《藝妓回憶錄》不感冒,但是並不能否定電影的優秀。作為美國人,以純粹的西方角度來看,這部電影僅僅是西方人對於神秘東方文化的獵奇罷了。

《藝妓回憶錄》對於東方國家都有現實啟迪意義

其實《藝妓回憶錄》正是21世紀世界化趨勢的大環境下的典型產物,除了國家間經濟領域的互相交流,文化領域也不可避免地產生融合。《藝妓回憶錄》正是吸取了東西方文化,混合在了一起,最終反倒是“裡外不是人”。

總結《藝妓回憶錄》之所以被三個國家都嫌棄的原因:

中國民眾還難以接受世界化大潮將民族恩怨一筆勾銷

日本民眾也不願世界化大潮扭曲自己的文化

美國作為超級大國,卻也感到眾口難調

各國媒體所用的絕不是一個全球化的眼光,而是站在本國利益和文化的立場來解讀的。看似電影不合任何一方胃口,實際上是深層次文化認同方式與理解程度的差異。

但是僅僅從電影所展現出來的思想內涵來看,《藝妓回憶錄》絕對算得上是一部經典之作。

電影中的情節設定在二戰前後的日本社會,正是這黑暗時代背景造就了日本貧民家庭,也是主角千代悲慘一生的開始

電影中,將千代則被比喻為水,水雖然柔弱,符合千代作為日本女子的形象。但是,水卻可以穿石,為自己開路,即使困於一隅,也能為自己開路。也許,正是因為千代具有水的柔美和韌性,才有了千代這麼曲折的一生。

從電影《藝妓回憶錄》看出中、日、美三國的思維方式差異有多大

此外,電影還揭露了日本下層社會群體之間的悲劇。整個置屋的女人都沉浸在一個完全由女人構成的世界裡爭權奪利。可是在男權至上的日本社會呢?置屋中的高低尊卑什麼都不是,對於男人們來說,即使是最尊貴的藝妓,最多隻是一件貴一些的消費品而已。

從電影《藝妓回憶錄》看出中、日、美三國的思維方式差異有多大

同時,影片將小人物的人物形象刻畫得極為立體生動,比如說千代兒時的玩伴小南瓜。從小南瓜一生來看,她作為日本二戰社會的一名普通的女性,無法選擇自己的命運。她努力過,她彷徨過,她期盼過。可是最終,她所驕傲的一切被所有人,乃至整個社會狠狠地拋在了地上。這一切最終促使她選擇了逆來順受,主動迎合錯誤的一切,成為了小人物中的悲哀。

從電影《藝妓回憶錄》看出中、日、美三國的思維方式差異有多大

《藝妓回憶錄》雖然以日本二戰時期的藝妓為素材,可是所表達出來的情感,對於幾乎所有東方國家都是共情的。被戰爭殘害的人民,活在帝國主義以及法西斯主義的陰影之下,需要一縷陽光。

從電影《藝妓回憶錄》看出中、日、美三國的思維方式差異有多大

寫在最後,引用《藝妓回憶錄》結尾的一段話:

你不能要求太陽:“給我更多陽光吧!”

也不能要求雨水:“給我更多甘霖吧!”

對於一個男人,藝妓只能做半個妻子。

我們是日暮之年的妻子,

然而,在體驗了無數的不幸之後。

學著去體驗幸福的感覺,

去體會那個小姑娘,

所擁有的超乎想象的勇氣,

發現自己的夢想,終於成真,

難道不是最大的快樂嗎?

千代的結局可歌可泣,作為一個藝妓,雖然歷經千辛萬苦,卻也算得到了最好的結局。她將感情埋藏於心中,一步又一步,堅實而篤定地走向那個人。最終,那道神秘而驚豔的光化作了心愛之人身邊的柔情,默默地陪伴守護著——於她來說,已然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