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好電影為什麼越來越少了,電影還是經典的好

一個鏡頭,一串記憶

一部電影,一段人生

40年,電影裡的江湖天翻地覆

現實中的人生也日新月異

讓我們以電影為座標

展開一段回憶之旅吧

……

“中國電影還能這麼拍”

小廣場上拉個幕,露天電影排排坐

那些幕天席地看電影的日子

你還記得嗎?

“八大樣板戲”之後

有著新觀念、新風格、新手法的中國電影

闖入了我們的視線

……

特殊時期、特殊的年代都英雄輩出,唯獨我們現在的這個年代,“英雄”離我們是越來越遠了,是享樂主義還是我們缺乏了給年輕人提供成為“英雄”的機會?

中國的好電影為什麼越來越少了,電影還是經典的好

1979《小花》

第一次在戰爭電影中看到人性美好

前有李小龍,後有成龍、李連杰、甄子丹,但甄子丹之後呢?有很多人說可能是吳京、樊少皇、釋小龍。。。等等,但是這麼多年來,又好像在影視作品上,沒有很突顯的跡象。

也有人說,他們缺乏了一個好的電影作品,就像是甄子丹一樣,用《葉問》一炮打紅,但甄子丹在眾多的影迷心目中,僅是靠一部《葉問》就有如今成就嗎?

中國的好電影為什麼越來越少了,電影還是經典的好

1987《紅高粱》

第一部在國際獲大獎的中國電影

也有人說,其實除了吳京他們之外,中國還是有一批很優秀的功夫演員,功底紮實,演技不錯的人,但就是缺乏了演出的機會,就算再有本事,也沒有人能看到!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我個人覺得各種的因素都有,機會少本身也是一個問題,為何功夫不能像唱歌一樣推上綜藝平臺?咱也可以把成龍、李連杰、甄子丹、袁和平、程小東這些大咔請來做綜藝,請他們作為導師,透過篩選出來的新人,各個導師把選中的新人自導拍成微功夫電影,用綜藝的方式程現出來,透過這樣的方式來讓更多人參與來增加新人的機會,也是可以的。

中國的好電影為什麼越來越少了,電影還是經典的好

1997《甲方乙方》

馮氏賀歲電影的元祖

但是功夫明星和唱歌還真的有很多的不一樣,有人天生就有一副好嗓子,一開口就能把歌唱得很不錯,稍加訓練,便可成才。但是你有聽說過有人天生就有好功夫嗎?肯定是沒有的,功夫都是日積月累的結果,靠買相來獲得知名度,不一定真的能在功夫電影的事業上獲得成功。

我覺得現在的功夫演員,很努力,也很拼命,但是,卻沒有辦法再像以前那樣的,功夫演員是最吃香的,以現在功夫電影的態勢,在電影地位中的佔比,是越來越輕,往往一部很好、注入心血的功夫電影,最後票房也是平平淡淡,還比不上一個小投資成本的電影票房,這樣的現像無疑給投資商一種非常挫敗的心理打擊,因此也讓電影中的熱錢,沒有投放到功夫電影上,也從而讓功夫電影蒙上了淡淡的塵灰。

中國的好電影為什麼越來越少了,電影還是經典的好

1986《英雄本色》

電影的高度商業化,繁榮了了中國文化娛樂市場的同時,也衍生出時代對於文化工作者的種種拷問。許多電影人在票房利益的驅使下,加入到商業電影的淘金大軍之中,甚至拋卻了曾經的理想與信仰。難能可貴的就是在兼顧商業的同時,不忘對藝術的追求。

商業力量的推動之下,中國電影行業的規模和影響力快速提升,但真正能夠為這個時代留下烙印,讓觀眾震撼且銘刻於心的經典,還是那些基於對人性洞察而創作出來的具有時代特性、解讀人性的作品,而那些一味追求商業價值忽視電影藝術性的作品,自然在一笑而過後被遺忘在歷史中。如果作為一名電影人卻沒有讓觀眾記得住的作品,從某種情況而言是失敗的。一名合格的電影人應該懂得合理的規劃自己的題材與基調,明白取捨的重要性,這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智慧。

中國的好電影為什麼越來越少了,電影還是經典的好

1995《大話西遊》

現在的電影70%的資金給了自帶流量的小鮮肉,30%算是電影製作經費。這還是要看導演拍的電影指向的是哪個年齡短的觀看者,80/90講究的是演技,00後講究的是顏值。現在新一輩的演員太精貴了,危險動作不做、片酬低不做、累不做,沒有老一輩的演員吃苦。老一輩的演員都演不了什麼武打片,我感覺中國最厲害的就是武打片,現在小鮮肉都去拍奇幻片,不需要武打,隨便一個人自己耍幾招就可以了。

商業片是主流,文藝片不賺錢找不到投資方。如果沒有好的作品,我寧願一直迴圈看以前的電影。

伴隨中國電影票房的井噴,各類電影節也逐漸多如牛毛。但與如今中國電影的每況愈下類似,連被譽為“我國奧斯卡”的金雞百花電影節也越發江河日下。

中國電影節不僅魚龍混雜且有日薄西山之態。

在這個狂飆突進的時代裡,如何使電影節不落入沉痾,不變得目光短淺、唯利是圖,能夠堅守內心最真實的呼喚,在浩瀚的片海中不遺餘力地打撈那一抹最明媚的吉光片羽,為電影正名,還電影人尊嚴,才是一個專業電影節應有的責任和使命。

舍百斤好酒,得二斤精華。

作者簡介:我是春桃啊,只分享故事,歡迎大家與我討論。鄙人淺見,幸勿見怪。

尊重原創,侵刪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