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自我與本我衝突的背後,是對本我的堅守

“阻止了我的腳步的,並不是我所看見的東西,而是我所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

這是1900對自己沒有下船的解釋,在現實自我跟內心本我衝突的背後,是他對本我的堅守。

《海上鋼琴師》:自我與本我衝突的背後,是對本我的堅守

《海上鋼琴師》是義大利導演朱塞佩·託納多雷“回家三部曲”之一,改編自亞利桑德羅·巴里克文學劇本《1900:獨白》,講述了一個被命名為“1900”的棄嬰在一艘遠洋客輪上與鋼琴結緣,成為鋼琴大師的傳奇故事。 影片利用倒敘、插敘的敘事方法,在時空轉換之間,讓我們感受到了時過境遷變化和物是人非的滄桑。

1900在時光的輪迴中掙扎著,面對世俗自我的慾望和本我價值的堅守,究竟該如何選擇? 正如1900所說:“寧願一生孤獨,我不願隨波逐流”,他最終選擇堅守內心的本我。

在影片中,我們會看到這兩個情景設定,那就是1900透過舷窗遠望大海和1900下船的機會,這兩個情景在1900不同的人生時期各出現了3次。接下來,我將

從兩個對立的情景設定,分析一下1900在成長的過程中,如何衝出現實自我(下船機會)的束縛,堅守自己的本心(堅守大海)。

《海上鋼琴師》:自我與本我衝突的背後,是對本我的堅守

一、童年的1900:透過底層舷窗望著大海,他面臨著被送往孤兒院而下船機會。

8歲之前,1900無憂無慮地生活在底層的船艙,他望著外面的大海,腦子裡揣摩著丹尼的告訴他的話。丹尼告訴他,這艘船以外的事物都是壞的,陸地上會有生吞他的大鯊魚,孤兒院就像個大監獄。

雖然外面是風平浪靜,但是在他幼小的內心裡已經埋下恐怖的種子,他在潛意識裡對外面的世界是抗拒的。

8歲之後,陪伴1900的丹尼因為意外去世了,他再次成為孤兒,與此同時,他愛上了音樂。出於對1900負責的考慮,船長準備把他送往孤兒院。現實向他發出召喚,召喚他下船,但是潛意識告訴他,他不能下船,但是如何才能留下呢?危機激發了他超強的音樂天賦,他無師自通,彈奏的鋼琴曲子令在場的所有人著迷,他擁有了留下來的價值。

心理學家榮格講到:“一個人終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在童年時代就已經形成的性格。”

童年的1900,透過舷窗看著外面的未知世界,此時的他是懵懂的,他對外面的判斷只是基於丹尼的忠告,雖然他也很迷茫,但是他信守著這些忠告。也正是這些童年的忠告,註定了他一生的堅守。

《海上鋼琴師》:自我與本我衝突的背後,是對本我的堅守

​二、青年的1900:透過底層的舷窗望著大海,他面臨著為了事業和女人而下船的機會。

1900戰勝爵士樂鼻祖Jelly後,名聲大噪,眾多音樂商紛紛邀請他下船演出。音樂商要把他演奏的音樂批次發行,在他看來錄音會把演奏者和音樂分離,這樣的藝術不純粹,也不真實。所以,最終1900奪回母盤,對音樂商憤怒地說道:“我不會讓我的音樂離我而去。”

緊接著1900“遭遇”了一見鍾情的愛情,他喜歡上了一個來自陸地的女孩,但是他始終沒有鼓足勇氣向女孩表白。當這個女孩從1900的視線中消失後,從未下船的1900決定下船去尋找他心中的愛人。跟朋友告別後,他走下旋梯,但是當他看到了陸地上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時,他停下腳步若有所思。最後1900義無反顧地回到了 “維吉尼亞號”。

《海上鋼琴師》:自我與本我衝突的背後,是對本我的堅守

“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連綿不絕的城市,什麼都有,除了盡頭,沒有盡頭;我看不見城市的盡頭,我需要看見世界盡頭。”“拿鋼琴來說,鍵盤有始也有終。有88個鍵,錯不了,並不是無限的。”

這是1900給出的自己不下船的理由,現實雖然充滿誘惑,但是它是不可控的,他背離了心中的價值,潛意識的本我戰勝了現實的自己,1900選擇了堅守內心的真實。

宮崎駿曾經說過:“如果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你都毫不放棄,堅守著你的希望不被任何人動搖,那麼當你不得不放棄的時候,希望就仍會到達那個任何人都無法動搖的彼岸。”

1900就是在毫不動搖地堅守自己的希望,哪怕現實需要他放棄希望的時候,他仍然堅守了自己的本心,最終他也一定能到達自己堅守的彼岸。

1900回到船上後,坐在船艙裡,透過窗戶目不轉晴地看著著大海。此時的1900已經不再懵懂,他親眼看到了岸上的世界,雖然沒有丹尼說的那樣恐怖,但是也充滿不確定性,他選擇了堅守內心最熟悉最簡單的規律世界,那就是他從未離去的“維吉尼亞號”。

《海上鋼琴師》:自我與本我衝突的背後,是對本我的堅守

三、中年的1900:透過底層舷窗望著大海,他面臨著好友馬克斯苦心勸說而下船的機會。

“維吉尼亞號”要被炸了,1900依然堅守在船上,好友馬克斯勸他離開船踏上陸地過現實生活,然而1900不願離開,選擇了與船共沉海底。“我沒法捨棄這艘船,我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 朋友,原諒我,我下不了船”面對1900的堅守,馬克斯選擇了理解。作為1900成長的見證人,馬克斯最知道他內心的世界,那是對理想和普世價值的堅守。

1900透過底層舷窗望著大海,他在向世界做最後的告別,雖然沒有鋼琴,但是他依舊在彈奏,那是一支心曲。1900活在自己的音樂世界中, 他孤寂卻也幸福, 他痛苦卻也充實。唯有音樂,能夠給他繼續活下去的勇氣與堅持。他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內心,哪怕是同船一起化為灰燼,也義無反顧。

《海上鋼琴師》:自我與本我衝突的背後,是對本我的堅守

德國劇作家萊辛說:“為尋求真理的努力所付出的代價,總是比不擔風險地佔有它要高昂得多。”

1900就是為了內心堅守的真理,付出了死亡的代價,他活出了真正的自己。與其說是死亡,不如說是迴歸。1900 的迴歸不是沒有進步地回到起點,而是回到人類最本真的精神歸宿。

1900面對現實自我束縛和誘惑,選擇了堅守,在自己人生成長過程中,他一次次面對大海拷問自己的靈魂,到底什麼是自己要堅守的生活?

從童年的迷茫,到青年的猶豫,再到中年的堅定,他要堅守的生活就是順應內心符合本我需求的生活

。那是一種最簡單、最真實的生活,生活中沒有那麼多不確定,有可以堅守到底的普世價值,更有對夢想的不懈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