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磊為腳蹬機艙道歉丨公眾人物為什麼容易被輿論綁架?

上週塗磊腳蹬機艙影片,引發大眾熱論,塗磊為此事發長文闡述事情原委,並表達歉意。

在道歉信裡,他把網友觀點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說“大家都是人”,持不認同但理解態度;第二類是說他“道貌岸然、卑鄙無恥”,批評來得較猛;第三類則最讓我觸動,意思是“誰都可以,但你塗磊不可以。”

塗磊為腳蹬機艙道歉丨公眾人物為什麼容易被輿論綁架?

塗磊對理解聲音表示感激,對人格抨擊的加以駁斥,對基於其慣常形象而對其“嚴格要求”的表示抱歉,稱辜負了他們。

可見,道歉信的誠懇。

但是腳蹬機艙到底觸犯了什麼呢?不違法,也不文明,介於“不文明”和“不違法”之間,這是一個很難定義的行為,類似於個人不良習慣、公眾場合不雅行為。

而塗磊事件並不是個例。楊超越寫錯字、吐口水道歉、王源抽菸道歉、熱依扎機場穿吊帶道歉。。。好似大眾已經容不下有點名氣的人在公眾場合的任何不好行為。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綁架式的輿論氛圍呢?

有一種不可忽視的存在叫“人設”

“能成就你的東西,也能毀掉你。”娛樂圈人設是這句話最好的代言。

吳秀波好男人人設崩塌,翟天臨學霸人設崩塌,王源陽光男孩人設崩塌。。。。。一系列崩塌事件,讓人設這個字眼越來越耀眼。

蔣方舟在《圓桌派》上曾說到,“人設概念更多的是一個需求端市場,你喜歡的就是人設”。精心設計的人設可以討好粉絲,拉進與普通人的距離。比如,迪麗熱巴的公司給熱巴起名“胖迪”,大大減少了因為她的美豔外表帶來的攻擊感。

所以人設是個殼,什麼都能裝。

百分之八十的女星都叫自己女漢子,性格必須是大大咧咧,套個西裝就是霸道女總裁。

結了婚的男人都叫好男人,有愛情長跑終成眷屬的標配故事。不吸菸不喝酒不社交就喜歡幹家務,如果被拍到出軌全怪酒精。

藝人之所以需要人設的直接原因是,他們要區別他人,形成差異化屬性,打造個人形象品牌,從而獲得商業資源和影視資源的關注。有的人設是團隊有意識的打造,有的人設則是經過某些事件因素影響下的後期維護,並非完全主動。但這個過程中,每一個人都是明星人設塑造過程中的參與者。

以王源事件為例,一直以來以滿滿少年感示人的王源,一支小小的煙,無疑在其大眾形象上燒開一個小洞。透過這個洞,粉絲和眾多吃瓜群眾得以看到一個藝人在日常生活中不為人知的一面。

塗磊為腳蹬機艙道歉丨公眾人物為什麼容易被輿論綁架?

是否吸菸,在不影響別人的前提下,是一個成年人的自我選擇。王源在室內抽菸固然不對,但也實在不至於給這個年輕人施加如此大的壓力。而這份壓力,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人設。

很多時候,不是大眾對明星這個人沒有包容度,而是因為類似“人設”這鐘標籤,給大家留下了刻板印象,而這種印象會隨著人設的鞏固,逐漸放大。突然某天來了一個反差特別大的行為,公眾自然很難接受。

沒有人設的公眾人物和普通人有什麼區別?

而塗磊跟以上明星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從未立標籤,只是有點名氣。

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深挖一下,不妨這樣思考—公眾人物需要成為“道德楷模”嗎?

奇葩說邱晨早在2009寫過一篇教練稿,辯題為“公眾人物需要成為道德楷模嗎?”

邱晨隊當時的持方:公眾人物不需要成為道德楷模。

以下是雙方的一些論點和論據。

01

因為公眾人物佔用了社會資源,與公眾利益掛鉤,所以應該去當道德楷模以為社會做出更大貢獻。——也就是佔了社會的便宜要回報社會,簡稱回饋論。

反駁:

公眾人物可以透過自己在專業領域的建樹來回饋社會,而且這是更好的回饋社會的方法。(說白了我覺得一個歌星你好好唱歌別犯什麼事就得了,跑出來教我怎麼做人我覺得特別的煩……)

02。

因為公眾人物影響力很大,所以應該成為道德楷模以樹立社會道德標高。——也就是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簡稱能力論。

反駁:

有能力不代表必須承擔這樣的責任,身強力壯的人有能力、更適合當警察,但身強力壯的人就需要當警察嗎?腦子聰明的人有能力、更適合去進行科學研究,但聰明人就需要去唸博士嗎?

03。

因為社會總是需要道德楷模的,公眾人物最合適而已。——簡稱合適論。

反駁:

社會需要道德楷模我不否認,但社會需要什麼,你就有權利要求你覺得比較適合的某一特定人群去做什麼嗎?說真的,社會是需要色情行業的,你覺得誰必須、應該去做色情行業工作者呢?(你們覺得色情行業有爭議就換成掏糞的好了)

04。

因為大家總會(不知不覺地)模仿公眾人物,所以公眾人物應該成為道德楷模來讓大家模仿。——簡稱模仿論。

反駁:

大家學習公眾人物的優點是對的,但憑什麼連缺點也一起學的盲目模仿就要放縱呢?

與其把社會的道德水準寄託在某個不靠譜的個人身上,不如大家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對公眾人物的態度吧。

05。

因為要是他們在道德上再做得完美一些,社會會更美好——簡稱美好論。

反駁:(緊扣需要的定義:必須要和應該)

我要是長得更漂亮一些市容也會更美好的,我需要去整容嗎?

對方辯友,你要是一年之內把博士念出來對你個人對社會對苦等你的男朋友和你廣大的粉絲都是有好處的,你需要一年之內唸完博士嗎?

06。

人人都應該用盡可能高的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包括公眾人物。——這條比較無敵,簡稱無敵論……

反駁:

說實話,不知道怎麼正面駁斥……只能拿那些道德矛盾,就是拋棄原配追求真愛這樣的例子,來說這種要求的“不現實”之處。既然這是對方價值昇華的方向,我們也只能在價值上面做文章,認為這會形成道德枷鎖,限制人們進步了。

以上就是雙方討論的幾個點。

在我看來,公眾人物和普通人的區別,僅僅是擁有更多的知名度和話語權。公眾人物也是從普通人中走出來的,他只是因為某方面的特長,或者人格魅力,收穫了眾人的目光。

所以,他只要在符合基本道德要求的前提下,做了適合自己、併發揮了能力、還對社會有利的事情,就已經履行了他應該履行的社會責任了。

塗磊為腳蹬機艙道歉丨公眾人物為什麼容易被輿論綁架?

至於私下做什麼,有什麼興趣愛好、個人習慣,那都是他們自己的自由選擇,社會無權干涉。

但現在公眾人物在網路上形成的話題事件,已經從劈腿、出軌、朋友插刀等一路擴充套件到了在公共場合行為。他們在享受高人氣帶來的名利時,所受到的道德約束也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

無論是王源抽菸,還是塗磊腳蹬機艙,都在提醒著公眾人物需謹言慎行。這在某種程度上,略帶嚴苛。

與其說公眾人物被道德綁架,不如說是被輿論綁架

繼續深挖,這種對公眾人物行為的表面苛責,看似有點道德綁架的意味,實質是一種輿論綁架。

有本書叫《弱傳播》,它指出,藝人是輿論場特殊的存在,也是最大的輿論發源地。

弱傳播理論是什麼?

輿論世界中,有一條和現實世界截然不同的執行原則——弱者為王,強者變弱,重者為輕,輕者為重。

簡單理解就是:

第一:現實世界裡的強者,往往是輿論世界裡的弱者。現實世界裡的弱者,往往是輿論世界裡的強者。

第二:一件事在現實中無關緊要,在輿論裡可能就被放大百倍的討論。比如說明星離婚對你的生活毫無影響,民生國計則往往和每個人息息相關,但在輿論的世界裡,前者通常有著比後者更高的關注度。

明星,自然是現實世界中的強者,但放在輿論世界裡,就變成了弱者,必須要時刻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你更容易招黑,你的任何一點錯誤,都會被幾十上百萬人審視,然後被數十倍上百倍的討論。

塗磊、王源事件,行為被要求規範;《戰狼》後,吳京被逼捐;明星參加綜藝節目,一些言論和行為被放大討論,這些都是輿論的力量。

當然,公眾人物也可能會成為輿論的操縱者。前段時間,曾軼可網路暴力維權,直接把警察的照片和個人資訊公開曝光在微博上。

曾軼可事件的初始,她曾利用粉絲情緒一直站在輿論的上風,直到北京邊檢官微發微博通報,保留法律追究的責任,事情開始出現反轉。

塗磊為腳蹬機艙道歉丨公眾人物為什麼容易被輿論綁架?

所以在資訊快速傳播的當下,公眾人物為了避免成為輿論的靶子,要學會用弱傳播理論保護自己。

而對於網民,一定要有公眾人物也是一個人的覺悟。一件事情出來時,先要看看事情屬於什麼性質,然後再發表議論,不要盲目跟節奏,發洩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