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因何葬在郟縣?一條古道結緣一代文豪。

途道兩系家國地,中有風光與淒雨。西南故土正北幾,守嵩王陵誼兄弟。

蘇軾因何葬在郟縣?一條古道結緣一代文豪。

蘇軾:四川眉山人,少年成名,半生顛沛。如果不是哲宗年輕輕的駕崩早逝,想必六十多歲的蘇軾只能啃著羊脊骨終老海南,身葬海外。徽宗即位新舊兩黨平衡調和。蘇軾得以結束孤身海南的貶居生活,雖然仍舊是不得簽署公文,但好在可以隨願擇居。

蘇轍選擇在穎昌(許昌),但蘇軾卻選擇去常州

。常州對於蘇軾有什麼未了心願嗎?

太湖常州有薄產故交和兒孫,這對於拮据且對仕途失願的蘇軾而言足以度日安享。但蘇軾為何囑託弟弟蘇轍將其葬於離常州千里之外的嵩山下?

蘇軾因何葬在郟縣?一條古道結緣一代文豪。

隨其願,終老常州。

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7月28日,北宋一代文豪蘇東坡走完了他六十六年的人生旅途,終老於常州城內顧塘橋畔孫氏館。蘇轍在《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裡記載:“

公始病,以書囑轍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為我銘”。蘇軾為何要求葬在嵩山下?嵩山與郟縣又有什麼淵源?

郟縣原夾邑,隋大業四年(608年)置郟城縣,1304 年改郟縣隸汝州,“郟城縣”之名沿用了六百多年。

郟縣地勢呈馬鞍形地勢,背劉山,面汝水,山水相持,厚土黃天。是南北萬里茶道;東西許洛古道交匯的興盛繁榮要道。

蘇軾因何葬在郟縣?一條古道結緣一代文豪。

詩人梅堯臣在許昌做官的時候,曾寫詩送別赴洛的同僚任某。他在詩序中說:“從許昌到洛陽有三條線路。其一,向北先到鄭州,再經函谷關到達洛陽,這條路最遠。其二,向西經汝州繞過嵩山,過龍門山伊闕抵達。路況不太好,但比北線近些。其三,直趨西北,經登封,過嵩山,還要經過山路環曲的軒轅山,這個線路最為險惡。

蘇軾當年是走過許洛古道的,可以推斷走的是汝州南線。他在郟縣藍河岸邊的石佛寺寫下了“郟邑冢頭藍溪東,石佛古寺享盛名……”的詩句。

洛陽、許昌為中州重鎮、天下名區,向來許洛並稱,指代中原。許洛並舉,也代表著文化的高地。許昌、洛陽地域相連,文經相通,嵩山橫亙其間。宋室南遷,許洛子弟紛紛相隨,餘風支撐起南宋半壁山河。許洛是北宋當時重要的經濟文化通道。而蘇墳的位置位於許(昌)洛(陽)古道南線交通要衝。

蘇軾因何葬在郟縣?一條古道結緣一代文豪。

蘇軾一生經過許洛古道的機會至少有5次

。第一次是公元1055年,蘇軾、蘇轍在父親蘇洵的帶領下,從四川老家到開封參加禮部秋試。可謂是少年出川英發躊躇。第二次是公元1057年,離汴回川為母奔喪。可謂是千里根恩,萬里親情。第三次是公元1061年,蘇軾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節度判官,赴陝西上任。可謂是仕途中天官運扶搖。第四次是公元1064年12月17日,蘇軾自鳳翔回長安,第二年正月還朝。蘇軾生前最後一次經過許洛古道,是在公元1094年閏四月。當年3月,蘇軾在諫議中引用漢武帝的故事激怒了哲宗皇帝,“罷門下侍郎”,“出知汝州”。閏四月,朝廷又“貶蘇軾出知英州(今廣東省英德縣)”,一貶再貶終貶海外。所以

許洛古道見證了蘇軾一生榮辱沉浮。

蘇軾因何葬在郟縣?一條古道結緣一代文豪。

蘇軾葬地屬嵩山區域。

嵩山是禪宗祖庭佛教聖地,而郟縣大劉山系嵩山子脈。大劉山又是與南頂武當山、北頂五臺山齊名的“中頂蓮花山”祖師老子供奉地。終了蘇軾一生佛道開釋。嵩山北麓上首鞏義是宋陵王地,可告慰蘇軾一生忠國愛民。嵩山南麓大劉山汝河畔許洛古道,小峨嵋山形地貌可寄了思鄉心願。

蘇軾因何葬在郟縣?一條古道結緣一代文豪。

途道兩系家國地,中有榮光與淒雨。西南故土正北幾,守嵩王陵誼兄弟。

葬在嵩山許洛古道,盡臣子之忠,寄思鄉之情、和兄弟之誼。這對貧病沉浮一生的蘇軾來說是最好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