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全書

一、王陽明簡介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

1。 經歷

王陽明出生於浙江餘姚的瑞雲樓。雖然到了五歲還不能說話,卻已能將祖父平時誦讀的詩書默記於心。有一高僧過其家,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祖父為他改名為“守仁”,隨後他就開口說話了。

十二歲時,王陽明正式就讀師塾。十三歲,母親鄭氏去世,幼年失恃,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遠,心思不同常人。一次與塾師先生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認為“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當時國家朝政腐敗,義軍四起。他發誓一定要學好兵法,為國效忠。

王陽明十七歲時,他到南昌與諸養和之女諸氏成婚,可在結婚的當天失蹤了。原來這天他閒逛中遇見一道士在那裡打坐,他就向道士請教,道士給他講了一回養生術,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十八歲時,拜謁婁諒。婁諒向他講授“格物致知”之學,王陽明甚喜。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陽明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二十多歲時遂留心武事,精究兵家秘籍。

二十二歲時考進士不中,王陽明二十五歲再次參考科舉,再次落第,二十八歲的他參加禮部會試,因考試出色,舉南宮第二人,賜二甲進士第七人,觀政工部。

王陽明心學全書

2。 龍場悟道

三十五歲時,王陽明在京為官,因得罪了宦官劉瑾,被下詔入獄,判廷杖四十,氣絕復甦,並被貶至貴州龍場驛。

龍場位於貴州環境極為惡劣。王陽明與三個隨從初至此地,水土不服,言語不通,連居住的一間房子都沒有,他們就住茅屋,居山洞,嚐盡了千辛萬苦。 在龍場兩年多來,王陽明在極艱苦的情況下,仍然不忘修身講學,終於在一個靜謐之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這就是史稱的“龍場悟道”。

從此將心學思想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和深度。

王陽明心學全書

3。知行合一

龍場悟道之後,王陽明將領悟到的“知行合一”本體智慧與自己的才能結合起來,如虎添翼,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境界,他的智慧令對手望而生畏,他的才能無事而不可為。

4。成就

此後,如同開掛一般,先是平定江西,後又平定叛亂,所向披靡。

當時,南中地帶盜賊蜂擁四起,難以治理。

王守仁首先掌握了盜賊的動靜,首先討伐大帽山的盜賊。王守仁用兵“詭異”、獨斷,素有“狡詐專兵”之名。王陽明親自率領精銳在上杭屯兵,假裝撤退,出敵不意進攻,連破四十餘寨,斬殺、俘獲七千多人。十月,克左溪、橫水,破巢八十四,斬殺、俘獲六千多人。戰畢,在橫水設定崇義縣。隨後師還贛州,討伐利頭的盜賊,斬殺兩千多人。王守仁率領書生和偏裨,蕩平為患數十年的盜賊。

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

王守仁聲稱朝廷派了邊兵和京兵共八萬人,會同自己在南贛的部隊以及湖廣、兩廣的部隊,號稱十六萬,準備進攻寧王的老巢南昌。

為爭取時間集結軍隊,又寫蠟書讓朱宸濠的偽相李士實、劉養正勸宸濠發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洩露給宸濠。此時,李、劉二人果然勸宸濠進兵南京,宸濠大疑,按兵不動。

寧王猶疑不定,等了十多天,探知朝廷根本沒有派那麼多的兵來,才沿江東下,攻下九江、南康兩城,逼近安慶。而在朱宸濠率兵六萬自九江沿江而下、窺伺南京的時候,王守仁已經率領倉促組建的八萬平叛軍,直搗寧王的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

當時有人建議王守仁往救安慶,他不肯,分析說:如果救安慶,與寧王主力相持江上,而南康和九江的敵人就會乘虛攻我後背,我們腹背受敵;而我們直搗南昌,南昌守備空虛,我們的軍隊銳氣正足,必可一舉而下;寧王必定回救,到時我們迎頭痛擊,肯定會取勝。後來的事實果如王守仁所料。

此時守仁大軍已集結完畢。宸濠精銳都前往安慶,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虛,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終雙方在鄱陽湖決戰,經過三天的激戰,寧王戰敗被俘,寧王叛亂歷時35天后宣告結束。

王守仁一路升遷至都察院右都御史、江西巡撫、南京兵部尚書等要職,並加封新建伯。

平亂後,王陽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還鄉。之後病逝。臨終之際,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5。創立心學

王陽明創立“陽明心學”,留下寶貴的思想,值得後人學習。

主要作品有《王陽明全集》、《傳習錄》、《大學問》、《王文成公全書》

備註:

本文主要參考《王陽明心學全書》和百度百科內容。內容有所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