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對比無自卑

很少有人願意承認自己自卑,這多少讓人感到有損顏面。而事實上極力地保持顏面,恰恰透露了人的自卑心理。如若不然,何必遮遮掩掩?任何人都有難以示人的一面,天使內心也有魔鬼的痕跡。也許有時承認自卑,會讓人產生諸多消極情緒,因為自卑非常消磨人的意志,使得我們悲觀失望、停滯不前。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有一句名言:“自卑往往伴隨著懈怠。”一顆懈怠的心,需要的是先過自己這個關口,自信和自卑往往是相依相存的,只要能把自卑化為動力,不再懈怠,才能與成功結緣。

維克多·格林尼亞是一位法國科學家,他出生在富裕的家庭,因為相貌英俊瀟灑,頗得女士們的喜愛,所以成了眾女士心目中的大眾情人。

後來格林尼亞喜歡上一位儀態萬方、兼備美貌和智慧的女伯爵。但是當他向這位女伯爵表白時,卻遭到了她的拒絕。女伯爵略帶諷刺地對格林尼亞說,請他離自己站得遠一些,她不喜歡被花花公子擋住視線。

聽完女伯爵的話,格林尼亞的內心頓時如同淋了一場暴雨,竟然泛起了濃烈的自卑感。原來自己在眾人的心目中,竟然是一個不學無術、圖擁有良好家庭背景的花花公子。

格林尼亞痛定思痛,下決心前往裡昂求學。經過刻苦的學習和研究,他終於發明了“格式試劑”,成為法國年輕有為的科學家。

看似格林尼亞的求婚被女伯爵拒絕是對他的打擊,事實上這種自卑心理原本就存在於格林尼亞的內心中。潛能開發大師安東尼·羅賓曾經說過:“成功者與普通人的性格區別在於,成功者充滿自信,而且活力洋溢,普通人則即使腰纏萬貫,內心仍然灰暗脆弱。”然而,無論成功者還是失敗者,自卑都是他們的共同點。

○ 自信與自卑相依相存

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分析學家A·阿德勒認為,自卑深藏於每個人的內心中,只是濃度有所差別而已,沒有一個人是完全自信的,因為物極必反。自卑恰似人類心靈上的尾巴,雖然我們彼此看不見對方的自卑心理,但是我們在生活的交往中,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或者觸及到它們。

20世紀50年代,女科學家羅莎琳德·富蘭克林的在實驗中,得到一個驚人的結論,她從DHA(脫氧核糖核酸)的X射線衍射照片上發現了DHA的螺旋結構。針對這個重大的發現,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做了一次演講。

當時在科學界展露頭角的女科學家寥寥無幾,所以社會普遍對女科學家持懷疑的態度。這些反應觸動了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內心的自卑感,她感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壓力,開始懷疑自己的發現最終是否成立。就這樣,她放棄了進一步研究。

但是她的合作伙伴並沒有因此而放棄,沃林和克里克在富蘭克林的研究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深入考證。他們提出了DHA雙螺旋結構的假說,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我們為富蘭克林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惋惜,她精力充沛、才華橫溢,只是在懷疑面前被自卑打敗。自卑對個體而言是個難題,人常常不是被別人打敗,而是被自己打敗的。自卑在人類邁向成功的道路上,起著巨大的反作用。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是克服自卑的前提。

○ 認識自己

在一個成年人的生活中,競爭是一件隨處可見的事,伴隨著競爭我們一路走來。競爭在我們的觀念中、思想中、行動中、可謂無處不在。不管我們是喜歡競爭還是厭惡競爭,是一直力爭上游,還是閒雲野鶴都無可避免。這正是社會普遍現象,所以久之我們都會認為這是正確合理的。沒有追求的人被人認為是不求上進,而過於汲汲營求的人我們又認為他們太功利。原來中庸之道在左右著我們的思想,我們的大腦中竟然有自己控制不了的東西存在,而個體的複雜性遠不止於此。

總有一些時候我們很想把自己搞清楚:我是誰?我為什麼要這樣?但是一旦發問,探尋不見得能得到合理的結果。這是因為作為個體這個人,擁有龐大的觀念體系和思想,你想要了解某一點,或許有證可查,但是如果籠統地談個體的特徵,最後就會回到你所司空見慣的結論上去:我是一個勤奮的人,我這樣做是為了生活得更好!

這樣的答案對了解自己的內心並無用處,只是一個大眾都適用的安慰劑。不如從當下產生問題的環節來反觀自己:工作失利時要排查自己的是否欠缺某種技能,為什麼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困難,等等,只有落實到實處,才能真正瞭解自己。把每個問題都搞清楚不容易,但是重要的事情不能糊塗。這對了解自己,提升自己都是一種磨鍊。

我們看到那些站在臺上面對觀眾的主持人,他們堅定的目光,自信的話語,其實這些表現是經過了千錘百煉得來的。

白巖松作為家喻戶曉的著名主持人,總是那樣從容和機智,節目上大大小小的問題,都能輕鬆應對。但不可忽略的是,他也有“成長經歷”,白巖松曾經也很自卑。

上中學的時候他轉學到了新學校,這個學校的師資相對比較好,一切對他來說都是新的。他很擔心別的同學說他沒見過世面,所以當有一位女生問他是從哪裡來的,他竟然整整一個學期不敢和班上的女生說話。

大學畢業後做了主持人的白巖松曾因發音不準被欄目組扣光工資,而對比現在的他,語言流利華美,在成長道路上每個人都付出過艱辛。

他曾說過,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點自卑,不管是否位高權重,有點自卑才會付出更大的努力。人總要向前走,總能找到一個的理想值與他的期望狀態。

○ 接納自己

產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有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心理學家認為,人產生不良情緒並不是某件事情直接誘發的,而是由那些經歷過這個事件的人產生的評價引起的。其實事情本身並不會令人產生什麼情緒,而是經過人腦加工過得某些想法導致了情緒的產生。對某件事自信的人和對某件事自卑的人,都是因為個體的心理加工有差距導致的。就像兩個從來沒有到過埃菲爾塔的人,當到達後,一個人可能會產生:“太棒了,我終於來到埃菲爾塔了!”而另一個人可能產生:“我這一生真失敗,年齡這麼大了才來過一趟埃菲爾塔。”

同樣的一個事物,持有不同心態的差別非常大。

嚴重的自卑心理是一種疾病,會對身心產生巨大創傷。乒乓球運動員韓玉珍有兩次戰勝世界排名第一的日本對手的記錄,並曾與李富榮配合奪得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的混雙亞軍。但出人意料的是,臨近比賽時她竟然將隊友的球拍扔進馬桶,甚至有人發現她存在自殘的現象。運動員在臨場時心理壓力都非常大,認識到自己的自卑心理,並找到好的方法調整自己才能贏得比賽。

拿破崙·希爾說過,要想要永遠保持樂觀的人生態度,擁有樂觀的人生,那麼就請拔起自卑的錨,揚起自信的風帆。自信來之不易,往往都是經歷挫折後心理逐漸強大的產物。人生的磨鍊任何時候都不會少,我們要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心理學家經過調查發現,內心對自己期望值很高的人,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他們的共同特徵是:將傑出或者非常優異的人作為偶像。雖然偶像確實有學習或者模仿的價值,但是人的心理是喜愛對比的,在學習偶像的過程中,會更容易找到自己的短處,越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優點。雖然再細微的東西都有自己的長處,但是對比確實對保持理性心態不利。

A·阿德勒認為,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不斷地克服和超越“自卑感”。自卑感不會因為你討厭它,對抗它而消失,凡事要經過理性的分析做出決策,不讓自卑控制自己的內心。接受自己,不與自己為敵,那麼你反而會更加強大。

張小嫻說:“為自己的不顯眼而自卑,可是夜空的繁星並不因為明月就在面前而收斂光輝,園中的蘭花並不因為牡丹就在頭上而羞於綻放。”生活並沒有嫌棄你,而是我們的內心嫌棄了自己。

著名影星姚晨以詼諧幽默的風格得到大家喜愛,但是眾所周知,她是一位大嘴美女。姚晨就因為這個形象,在上學期間被同學們取笑。

她的老師牛娜發現她有表演天分,但是內心有一些自卑感,為了鼓勵她,牛娜老師送給一張關於索菲亞羅蘭經歷的CD。索菲亞羅蘭是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得主,這位出身寒門的私生女,被小夥伴一度將其稱作“牙籤菲亞”。後來她上熒屏後導演也勸她整容,但是索菲亞羅蘭拒絕了,她始終在熒屏前保持自己的風格,最後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影星,並獲得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索菲亞羅蘭的故事給了姚晨巨大鼓勵,她深受啟發,不再擔心自己的形象,而是將內心的率真示人,反而讓大家更容易認識她、記住她。

先接納自己,別人才會接納你。每個人有自己的優勢,不必緊盯著他人的優點看。愛默生說,去做你害怕的事,害怕自然就會消逝。的確,那些你害怕的事,應該就是使你產生自卑的事情。在克服它們的過程中能磨鍊自己的心智,掌控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