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義:此心光明,夫復何求

大多數人生不過區區幾十年,在歷史長河中微不足道。

如何活的有價值、有意義,明代大儒王陽明的“此心光明、夫復何求”給出了很好的回答。

王陽明的弟子知道王陽明病入膏肓,便問老師有何遺言,王陽明答道:此心光明、夫復何求。

生命的意義:此心光明,夫復何求

王陽明,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軍事家

也許您對王陽明不太瞭解,但從日本的明治維新和大教育家陶行知可以看到陽明學說的光芒,從日漸火爆的“知行合一”可以看到陽明學說的偉大。歷史上,明治維新對日本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而明治維新的啟蒙正來自於陽明學說。郭沫若曾經評價陶行知,“兩千年前孔仲尼,兩千年後陶行知”。陶行知本名陶文睿,他從美國留學歸來後,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深刻認識到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價值,四十多歲時便改名陶行知,一生身體力行。

那麼

“此心光明、夫復何求”是什麼意思呢?

此心光明,就是王陽明一生追求的目的:掃除雜念、惡念,保持內心澄澈,沉靜。夫復何求!對內心情平靜喜悅,對外處事能做到兵來將擋,大多數問題都能順利解決,自然就會知足了。說白了,就是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處事,人生自然活得有價值、有意義。五福臨門中五福指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王陽明臨終時,說出此言,心裡沒有掛礙和煩惱,安詳而且自在地離開人間,不能不說是“善終”。

生命的意義:此心光明,夫復何求

磚雕“五福臨門”,用五隻蝙蝠寓意“五福”來臨

荀子在《勸學》最後一段,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意思是: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堅定不移,有堅定不移然後才有隨機應對。能做到堅定不移和隨機應對,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時天顯現出它的光明,大地顯現出它的廣闊,君子的可貴則在於他德行的完美無缺。

每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分子,也許作用不大,但無數人的努力則會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作為個體的人,該如何使自己“此心光明、夫復何求”,活出生命的意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層面,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從社會層面,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從個人層面,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與傳統文化中追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脈相承的。儒家經典《大學》指出,對於個體的人,對內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對外要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連線內外的橋樑則是修身。而修身正是達到“此心光明、夫復何求”的根本。《大學》中也高度強調了修身的重要性。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意思是: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為做人處事的根本,如果不修身,連根本的修身都搞亂了,卻想要治國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把切近的修身、齊家看得不重要,反而去高談治國平天下,從來沒有這樣的道理。

修身如此重要?為什麼好多人往往忽略了它?

黎巴嫩作家紀伯倫曾經說過:我們已走的太快,以至於忘了為什麼出發。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修身作為為學之根本,重在學習實踐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論語》上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在古人看來,“為己”的含義是講你學到的東西首先要去修養自身、陶冶自己的品格和德行,而不是去追求外在的名利。荀子也在《勸學》中說“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意思是君子透過學到的東西讓自己本身的格調、品味能夠提高一點;小人學到東西是為了跟別人做交易。

修身的過程,就是知行合一的過程。

《論語》上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弟子規》上也說: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在中華傳統文化裡,百善孝為先。假如一個人即使把《弟子規》背的滾瓜爛熟,但在行為上不恭敬、不孝順父母;另外一個人即使是文盲,但在行為上恭敬、孝順父母。個人認為,第一個人只能算是“書呆子”,第二個人反而更懂得孝道。

修身如此重要?那從何處下手修身呢?《

大學》給出了很好的解答。在這裡,建議大家有時間看看《大學》。如果說儒家傳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那麼《大學》可謂是儒家的開篇之作。理學家朱熹曾說,如果一個人要去了解儒學的話,要“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然後在這個基礎上讀《論語》,瞭解儒學的根本精神、主要觀念,之後再去學《孟子》,而如果要研究裡面很精深的東西,就要學《中庸》了。

《大學》首章中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清華百年史上四大哲人之一的社會學家潘光旦先生,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定、靜、安、慮、得,是修身的五步功夫,而所謂修養者,固非履行此五步功夫不辦也。”意思是說

我們要真正回到為學之本,真正做到修身或者學以為己,就得按這五步功夫來做。

第一步是“定”,也就是,始終如一地做一件事。

用我們通俗的話講,就是這個人有定力。你有沒有定力?會不會外面有點風吹草動就擺來擺去?換句話說,這個“定”也就是你能不能抵禦外部對你的各種誘惑而始終不渝地從事你所相信的事業。

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企業是日本的金剛組,此公司的主要業務是建築木質寺廟,有1400餘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能夠屹立不倒,與堅定不移做一件事息息相關。獨特的鉚釘技法,別人無法輕易模仿的經驗和技術積累,就是這家企業的優勢。

工人日報曾經報道,我國東北大面積種植大豆,需要用到翻地的犁。近幾年,德國的雷肯犁越來越受到農民歡迎。農民寧可選擇價格高十倍的雷肯犁,也不選擇國產犁。雷肯犁雖然價格高,但翻地效果好、不沾土,幾年內幾乎不用換犁鏵。新華社記者在德國瞭解到,雷肯犁是一家經營了200多年的家族企業,專注於犁的研發、加工、生產,做到行業第一。

空調行業的龍頭老大格力也是專注的典型,持續不斷的創新、研發,全面深挖、細耕空調行業,造就了格力空調市場份額的無與倫比。

荀子在《勸學》中說: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意思是: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第二步就是“靜”,也就是,心不妄動。

如果說定力是抵禦外部誘惑的話,人怎麼抵禦自己內心的躁動呢?這就需要第二個字“靜”,“定而後能靜”。 老子《道德經》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所謂“為學日益”,就是說我去學習各種知識而不斷地積累,不斷對自己有所增益,能夠更多瞭解這個世界。“為道日損”是指,如果真正要體會這個世界的道、規律,有的時候你每天都要做減法。也就是說,要把自己內心的一些雜念、慾望都要去掉,你才能真正靜下來。做人做事,不能有太多的想法。想法太多,動作就容易變形。有些網球運動員、乒乓球運動員,往往打最後那幾局關鍵比賽的時候會失手,為什麼呢?往往因為想法太多,導致失誤增多。

剛才提到的日本的金剛組,2006年左右,由於承接水泥建築,債務累累,差點倒閉。好在及時修正,立足木質建築,才渡過難關。

“靜”對於人的思維、包括人的生命都很重要。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曾經說過:我的好多創意,都是在喝茶發呆時想到的。

第三步是“安”,即踏踏實實地做事。

能不能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這裡,不要讓它天馬行空,這對於修身來說特別重要。假如學校的老師校外開培訓班,這樣還有多少心思能放在學校裡做教書育人?假如醫院的醫生在家裡開診所,這樣還有多少時間精力投入到醫院的患者身上?

“中國天眼”之父、天文學家南仁東先生, 23年時間裡,他從壯年走到暮年,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把一個樸素的想法變成了國之重器,成就了中國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專案。作為工程團隊的帶頭人,建成了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第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當之無愧的時代楷模、改革先鋒。

第四步是“慮”,也就是要有長遠的思考。

什麼是慮?就是人要對事物有個前瞻性的考慮,能夠把握事物發展的趨勢,叫遠慕,不是說想到一件事情就很衝動地去做,而是有長遠的思考。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就拿資訊傳播的方式來說。回望歷史,50年前,報紙、刊物代表著最先進的大眾傳播手段。30年前,廣播、電視成為覆蓋更廣、受眾更多的大眾傳播手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對資訊的生成方式、傳播方式、接收方式帶來從未有過的革命性影響,正在迅速重塑媒體格局,推動資訊傳播進入“數與網”的全媒體時代。媒體要發展,必須適應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

第五步是“得”,包括做人得體、做事得當。

這個“得”,不是說人得到了什麼樣的收穫,得到了什麼物質上的東西。如果用兩個詞概括,第一個叫“得體”,第二個叫“得當”。做人很得體,做事很得當,這是一個人的最高境界。別人說你這個人聰明其實沒有什麼,說你這個人做事很得體,那就是非常高的評價。

在乾隆皇帝的寢宮養心殿掛著一幅《是一是二圖》,乾隆皇帝在上面題寫了四句話:“是一是二,不即不離,儒可墨可,何慮何思。”“是一是二”什麼意思呢?是說你看世界上的事物要知道它可能是這個樣子,也可能變成另外一個樣子,所以不要絕對、武斷,要很客觀、很全面地去看。我們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解釋,那就是要用發展、變化的觀點看問題。下一個詞是“不即不離”,就是不要靠得太近也不要太遠,要有距離感,這叫度,中國人講的“中庸”這個度,把握好這個度,這個事情才能做成。所謂“儒可墨可”,意思就是儒家學說要參照,墨子的學說也要參照,因為墨子強調的理念跟儒家的理念有所差別,但是我能夠相容幷包結合起來使用,如果能夠做到這樣,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這就是“得體”“得當”。

最後,我想用社會學家費孝通的十六字箴言來結束我的嘮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也就是,每個人要努力展現自己的美、創造自己的美、欣賞自己的美,還要包容欣賞別人的美,這樣將各自之美和別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會實現理想中的大同美。每個人都做到此心光明、社會就會光明、國家就會光明、天下就會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