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論漢字形態與書法(之一)

黃能建

序:我經多年深入研究率先發現漢字的形態外圓內方,於2013年3月急不及待與同志分享,把研究成果以“稱中國漢字為 ’方塊字’是大謬誤——關於漢字形態和書法的探索發現”為題掛上“百度文庫”,之後文章被多家平臺轉載牟利,倡用的“米筒格”更被人搶注專利大肆銷售。對此我不太介意,因為我之目的不在名利而在奉獻,更何況我是“率先”而非“首先”發現~後來深挖全網資訊,知道首先發現“漢字是圓的”是廈門大學一位教授和當地周易學會的一個學者,可惜他倆只是聯合“發現”並申請了圓形書法紙的專利而已,沒有資料顯示他們充分論證漢字何以圓、與書法有什麼關係、對書法教學有什麼意義。及至2020年,《廣東書法報》為了“正名”,為我登載了“漢字形態探索發現對書法教學的意義”文章,把漢字形態發現與書法教學變革結合起來,讓人耳目一新,收到良好反響。現結合本人書法實踐,修訂後在此分期介紹,並將以此為基礎開展學書新法、書法“正本清源”心得系列介紹。

概論漢字形態與書法(之一)

漢字的形態不是方而是外圓內方,這由漢字的起源、演變和中國傳統哲學文化所決定。漢字的結構和筆畫形態不僅符合外圓內方的特徵,而且是為適應這個特徵的需要而形成,可從歷代流傳各種書體的碑帖得以直觀證明。理解漢字的形態,對於深刻理解漢字的文化本質和審美屬性,對於漢字研究和書法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一、

中國文字自起源就具有外形趨圓的特徵

許慎在《說文·序》中清晰地表述了文字的起源,印證了“字圓說”。該文說:“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許慎為什麼在《說文·序》中開篇即寫這段話,他要表達的是文字起源於《易》八卦,而《易》八卦圖是圓的。孔安國《尚書·序》裡說得更明白:“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概論漢字形態與書法(之一)

自然事物圓為主

許慎又說:“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周易·繫辭下》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北史·魏本紀》說:北朝魏的先世“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結繩而已。”如果文字的起源與結繩記事有關,那麼試問誰能把繩結成方而不都是圓形的?

黃帝命倉頡造字,“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倉頡見獸足得靈感而造出最初的文字,試想,獸足何曾有方形的,外形不都是趨圓的。現時有人認為這只是傳說、表示懷疑,但傳說絕不是空穴來風。如果凡是傳說就否定,則伏羲、神農、黃帝也都是傳說又如何。

如果說倉頡見獸足造字是傳說不足採信,那麼文字起源於象形文字的說法比較令人接受了吧。“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文者,物象之本;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許慎《說文•序》)。也就是說,文字和竹帛之書都象天地萬物之形態,後來才有改變。而在文字創制之時,天地萬物除人工製造者外的形態,有直者(如樹木,樹徑亦圓),但沒有多少是方的,都以圓為主,所以文字也以圓形為主,筆畫也有直線。清王澍也看出了端倪,他在《論書剩語》中說“作字不可預立間架,…因其體勢之自然與為訊息,所以能盡百物之情狀而與天地之化相肖”。他明白文字肖天地之化、盡百物之狀,卻由此得出“不預立間架” 的結論則不然。

二、

漢字結構形態受中國傳統天地哲學觀的深刻影響

“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許慎《說文•序》)。文字是文化之本,天地觀是文化之源。文字不可能不與傳統哲學文化關聯,為何西方沒有產生類似漢字的字元,而東方出現以漢字為主流的文字,正是由於哲學文化基因的不同。

“天圓地方”是中國古代傳統的天地宇宙觀。“渾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上升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渾沌初起之狀稱為太極,太極生兩儀,分出了陰陽即乾坤天地。有天地而後有萬物,所以《道德經》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眾多星宿組成的茫茫宇宙為“天”, 人立足其間賴以生存的載體稱為“地”,由於日月等天體都是在週而復始、永無休止的運動,好似圓周無始無終;而大地卻靜悄悄承載著人類,恰如一個方物靜止穩定,這就是“天圓地方”的概念。“天圓地方” 源於《易經》對天地生成及其執行的解讀,而《易經》為百經之首,國學之源。用河圖洛書佐證,“地方”是指地平座標系,方指方位或方位角,子代表北方,午代表南方,酉代表西方,卯代表東方,再用十二個地支、八個天干、四個卦象表示二十四個方向並構成360度圓周天,這是天圓地方的意象。道家陳摶老祖推演出的天地執行圖,直觀的表達了“天圓地方說”。圖中外部環繞的卦象,代表天的運轉規律,而中間方形排列的卦象,則代表地的運轉規律。

概論漢字形態與書法(之一)

(伏羲天圓地方圖)

“天圓地方說”影響著人倫道德,也影響著審美觀念。圓即圓通,方即方正,方為做人之本,圓為處世之道,比喻為人處事圓通豁達,內心有固守的準則。《論語》曰“仁者可謂方也矣”。古人把“內外相應,言行相稱”的人稱做“方者”,學術有專者稱為“方家” 。《淮南子·主術訓》說“智欲圓而行欲方”,“智圓行方”被古人當做境界極高的人生道德和智慧。所以,人們書寫時把字形寫成外圓,內則“橫平豎直” 相交以成內方,歷久便形成了漢字的結構形態。

概論漢字形態與書法(之一)

早期文字的形態

從古代傳統的“天圓地方”宇宙觀出發,形成了“天人合一” 哲學思想體系,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天人合一”有兩層意思:一是天人一致,二是天人相應,天人相通。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天人合一思想中的核心是“象”和“數”。所謂象,指的是形象化和系統化。象又分為法象、氣象、形象。“法象莫大乎天地”(《周易》)。象與數的關係正如《左傳》說:“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數是形象和象徵符號的關係化,以及在時空位置上的排列和應用。“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和“天人合一” 哲學觀不僅影響著文言,也影響著文字。可以大膽推斷,既然“天圓地方”、“天人合一” 學說滲透到人文、倫理、道德、中醫、審美等中華傳統文化的任何方面,連古錢幣都製作成外圓內方,絕不可能獨中國文字是例外。

三、

坐立書寫及執筆姿勢也造就了漢字“外圓”的特證

正如蘇美爾人使用削尖的蘆葦杆或木棒在軟泥板上刻寫造就了“楔形文字”的道理一樣,中國人書寫的傳統方式也影響到漢字的形態。 凡有毛筆書寫經驗者不難領悟,當坐著、手執毛筆寫字,以筆管為芯點,手指活動引導筆尖夠得著的幅度就是一個圓,如刻意伸向四角而寫,則會非常牽強。站著書寫也同理,以臂下筆管為芯點、手臂為半徑,筆尖夠得到的限幅也是一個圓,否則會很牽強費勁。就毛筆書寫的自然舒適而言,歷經千秋形成的習慣,自然形成了漢字外形趨圓的特徵。

四、

古今流傳的各種書體是漢字外圓內方的最直觀證明

概論漢字形態與書法(之一)

大篆與小篆

上兩圖大篆字型,肖天地之化,盡百物之狀。蓋因文字來源於八卦、結繩和象形,該直且直,該圓則圓,形態還不完全圓,但也絕不是方,大勢已基本趨圓。

概論漢字形態與書法(之一)

泰山刻石

此圖泰山刻石是為小篆。筆畫勻稱,疏密適宜,橫平豎直,線健似鐵,文字外圓內方的結構形態業已形成。

概論漢字形態與書法(之一)

曹全碑和石門頌

上圖左為曹全碑、右為石門頌,漢隸的代表作。儘管劉慎、東坡等對隸書頗有微詞,但“隸變”在文字發展史上具有別開天地的意義。從圖中可見,漢隸雖有向“方”的方面嘗試,但受天地觀哲學文化的影響,外圓內方的形態特徵仍在,只是被後來者忽視了、誤解了,才愈寫愈方,越來越扁平,當然這也是書法的探索。

概論漢字形態與書法(之一)

章草和大草

此兩圖上為晉陸機章草、下為唐張旭大草。無論章草、今草、大草,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圓轉連綿。圓的特徵明顯,方的意味就隨草書的時代發展而變少了。

概論漢字形態與書法(之一)

楷書四大家

以上楷書顏歐柳趙四體,代表楷書的成熟和發展。四大家似是跨時空“約定” 一般,風格雖異,外圓卻同,筆畫形態也大致相當,居中者筆畫必長,居四周者必回收,皆為不溢圓。

概論漢字形態與書法(之一)

蘭亭和祭侄稿

以上左為蘭亭敘、右為祭侄稿。無論喜怒而書,心中均有“圓” ,是臨池功力的自然流露。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行書所以大流行,從審美角度看,因其兼具草書的圓轉、楷書的內方,賞心悅目。

概論漢字形態與書法(之一)

印刷體也是圓的

有趣的是常用的宋體、楷體、仿宋等印刷體,字形也符合外圓內方的特徵。就算是筆畫刻意求方的黑體,其外形也是趨圓的。至於刻意變形的美術字則不能作書法研究依據,此不贅言。

(待續。敬告:未經本人同意,禁止轉載牟利。轉載、引用請註明出處)